開學一個月,陳青春對于初中生活已經(jīng)駕輕就熟了。她不僅被宿舍的姐妹們推選為宿舍長,還被全班票選為心理科代表。
一天夜晚,405宿舍熄燈后,大伙兒同往常一樣開始神聊。突然,總是獨來獨往的謝里美幽幽地說:“我說的話都很靈哦!凡是被我下詛咒的人三天之內(nèi)肯定會出事。小學時我的外號就叫‘黑暗里美’?!?/p>
“真的假的?”宿舍里響起一片質(zhì)疑聲。于是謝里美開始細數(shù)自己的“光榮事跡”:“小時候我被鄰居的貓抓傷了手,我‘詛咒’它死掉,結(jié)果過了幾天它真的消失了;小學班上有個男生老是欺負我,我就‘詛咒’他不好過,結(jié)果沒幾天他真的被別人打了一頓……”
青春插了一句:“這都是巧合吧?”
“是呀!哪可能這么神,你恐怖小說看多了吧?!?/p>
“就是。你這么厲害,還來上學干嗎?”
舍友們紛紛附和青春。
“隨便你們,愛信不信!”謝里美在黑暗中狠狠地翻了一個身,一句話也不再說了。大家也紛紛睡去,這次臥談不歡而散。
第二天一大早,謝里美走過青春身邊時,突然停下來,直勾勾地看著青春的眼睛,然后幽幽地扔下了一句話:“最近你要小心哦!你身邊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不好的事情?!鼻啻恒读艘幌拢南耄@句話是“詛咒”嗎?雖然她認為里美所說的“詛咒”都是巧合,但是被里美這么一“預言”,心里仍不免有些不悅。
從那天開始,班里關于里美會“詛咒”的傳言不脛而走,甚至有人央求里美施展“黑暗的力量”。青春覺得挺好笑,居然有人相信這種無稽之談。“隨他們?nèi)フf吧,謠言不攻自破?!彼呑匝宰哉Z,邊打開書包尋找班級日志,準備記錄今天的班級事務。誰知書包里里外外翻了個底朝天,班級日志半個影子都沒看到。怎么回事?昨晚明明放進書包里了呀!眼看第一節(jié)課就要開始了,這可怎么辦呢?青春急得快哭了。班長把一張備用簽到表遞到她面前:“先用這個代替吧,找到日志后再把這張加進去。趕快準備上課!”
傍晚,青春和歐陽雯一起去打飯,菜都點好了,可她的飯卡卻怎么也找不到。真是奇怪了,剛剛從教室出來明明還看到在書包里的。青春窩了一肚子的火,飯也沒吃就回宿舍了。
回到宿舍,青春才發(fā)現(xiàn)班級日志竟被自己忘在了床上。她剛松了口氣,走到陽臺準備收衣服,卻發(fā)現(xiàn)原本掛著自己衣服的地方只剩下幾根衣架,衣服不翼而飛。青春把頭往陽臺外探,天啊,她昨天洗干凈的衣服全掉到樓下去了!
這一連串倒霉的事情,讓青春不由得想起了里美的“詛咒”,一夜都沒睡好。更倒霉的是,第二天,一臉倦容的青春剛進教室,腳突然一滑,踢到了旁邊的書桌,桌上的水杯掉了下來,青春搶救不及,水灑在了碰巧路過的里美身上。
“對不起、對不起……”青春忙不迭地道歉,連抽了幾張紙巾要給里美擦水,可里美不但沒生氣,反倒用一種詭異的笑容看著青春:“聽說,你諸事不順?”青春一聽,愣了,什么話也說不出來,夢游似的回到座位上,一整天都魂不守舍。
那天的最一節(jié)課是林老師的心理課,上課前,青春像往常一樣把班級日志拿到辦公室給林老師簽,林老師看了看她,把日志推開,認真地問:“本該是青春洋溢的青春同學,今天這是怎么了?”青春聽了這貼心的話,眼淚忍不住嘩啦啦地流了下來,也顧不得旁邊還有別的老師在,抽抽搭搭地說:“老師,我被人詛咒了……”
接著,青春把這段時間發(fā)生的事情詳細地說了一遍。才聽完,林老師便笑了:“傻孩子,世界上根本沒有什么詛咒!”
“可是,就在里美下了‘詛咒’之后,我不是把班級日志忘在宿舍,就是把飯卡忘在教室,還有,別人的衣服都好好的,怎么偏偏我的衣服就掉下樓了呢?”青春一肚子的怨氣。
林老師笑著說:“你這幾天是不是因為準備期中考試而熬夜復習了?是不是睡眠質(zhì)量不好,白天特別疲憊?你晾衣服是不是沒有夾夾子的習慣?”
“咦?林老師你怎么都知道?”
“青春,你老是忘東西是因為你睡眠不好;休息不夠,記憶力會變差的。這幾天臺風過境,風大,衣服不夾好當然會被吹走啦!你呀,是誤把心理暗示當成了詛咒??磥硪粫旱男睦碚n,老師得好好破解一下‘詛咒’才行。”
心理課上,林老師以“望梅止渴”的故事為例,給同學們解釋了什么叫做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它是人或環(huán)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fā)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了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心理暗示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望梅止渴”就是一種積極的作用,消極的作用如家長經(jīng)常對孩子說“你真懶”,或者“你怎么就這么笨”,會讓孩子真的變得“很懶”或“很笨”,即使他本來很勤快也很聰明。其實,青春本是偶然地遇到一些倒霉事,卻在里美“詛咒”的暗示下,不自覺地往壞處想,而這反過來又令她恍惚、焦慮,導致倒霉事更多的發(fā)生……
“林老師,課上您的解釋讓我感覺好多了,我再也不會害怕那些討厭的話了?!闭n后,青春終于如釋重負。
“青春,你們的世界很神奇,因為對你們這些孩子來說,生活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謎。不過,”林老師話鋒突然一轉(zhuǎn),“老師覺得你并不像你說的那樣對我的話很信服哦,因為身為心理科代表,你都沒有向我匯報這段時間在班上熱烈刮起的拜‘考神’之風。”
“這個……”青春語塞了。
(敬請期待下一期《青春物語之考神風波》)
青春小語:古時候的人認為語言具有魔力,存在于萬物中的神靈聽到人說出的愿望后,便會實現(xiàn)它。在現(xiàn)代,如同學們熟識的日本動漫中的“言靈信仰”便是這種文化的傳承。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用語言作出的心理暗示。語言的暗示能否驅(qū)動事情真的發(fā)生,主要在于受暗示者的自我是較弱小還是夠強大,即是否缺乏主見。如果受暗示者的自我較弱,個性比較自卑,容易人云亦云,便會很容易按照說話者的意愿,不知不覺地采取行動,導致“詛咒”成真。這提醒我們,要做個自信、內(nèi)心強大的人,不要盲目聽從權威,聽從他人的話;同時也要注意心理暗示的兩極作用,不要輕易對別人“預言”、貼標簽或下定論,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