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荷馬史詩洋溢著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英雄主義精神,是古代部落英雄的壯麗頌歌。戰(zhàn)爭與航海的兩大主題,反映了荷馬時代的社會風尚及人文主義傾向。
關鍵詞:荷馬史詩 特洛伊 人本意識 人本主義
中圖分類號:I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088-01
史詩的內容來源于公元前12世紀末希臘半島南部地區(qū)的阿開亞人和小亞西亞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間發(fā)生的一場持續(xù)10年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結束后,民間便有了許多傳說,傳說以短歌的形式歌頌戰(zhàn)爭中涌現(xiàn)出來的英雄及其事跡,并與古希臘神話交織在一起,由民間歌人口頭傳授,代代相傳,每逢盛宴或節(jié)日,就在氏族貴族的官邸中詠唱。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至前8世紀,盲人詩人荷馬(約前9世紀至前8世紀)以短歌為基礎,將之加工整理成演唱腳本,于公元前6世紀正式形成文字。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亞歷山大城的學者對它進行完整的編輯審訂,形成了現(xiàn)在的《荷馬史詩》。它包括兩部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伊利亞特》描寫的是特洛伊戰(zhàn)爭的經過,歌頌英雄們的驍勇和功勛;《奧德賽》敘述了特洛伊戰(zhàn)爭結束后特洛伊英雄奧德修斯十年海上歷險和返鄉(xiāng)后與妻子團聚的故事,贊美了英雄的堅毅和毅力,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斗爭。兩部史詩內容上相互補充,風格上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一幅遠古時代希臘社會生活的完整畫卷,表現(xiàn)了從原始社會向氏族社會過渡時期古希臘民族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荷馬史詩》是具有豐富意義的光輝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學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會的重要歷史文獻。恩格斯說:“荷馬的史詩以及全部神話—— 這就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帶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史詩的結夠異常精美。兩部史詩的時間跨度長達10年,但《伊利亞特》只集中描寫了4天的戰(zhàn)斗,21天的埋葬儀式和26天的空閑時間共計51天;《奧德賽》也只集中描寫了41天的活動。與主題有關的事件構成核心故事,其他的社會活動貿易往來宗教活動和生產等作為穿插。
史詩以自然質樸的口語寫成,運用了大量“荷馬式的比喻”,這些比喻新鮮奇特,極富表現(xiàn)力。史詩刻畫人物見解明了,寥寥幾筆便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側面烘托手法運用嫻熟高超,以特洛伊長老的驚慕烘托海輪驚世絕俗之美,以老狗對舊主人奧德修斯搖尾表現(xiàn)奧德修斯回家等已成為文壇自古稱頌的妙筆。
每當我們欣賞和品味這雋永的詩篇,在眼前就出現(xiàn)了一幅宏偉的畫面,在這里人和神交織在一起,人是神化了的人;神是人性化了的神。從而使我們體會到史詩中另一個顯著特點:人本主義傾向。
談到史詩的人本主義傾向,我們還是追溯一下希臘神話,它是希臘文化人本意識萌發(fā)的序曲。在古希臘的神話中,人神同形同性,這也是希臘文化人本意識的最基本的形態(tài)。神話中的占居神界統(tǒng)治地位是象征,代表不同的社會精神和情感現(xiàn)象,神的功能分工帶上了人的實踐活動的表征意義。還有希臘神話中的神和人一樣有缺點。他們不是完美無缺的。例如,萬神之神—— 宙斯好色;他的妻子生性嫉妒。希臘神是希臘人,以本身感受創(chuàng)造出來的,當他把感性神話的同時,他又把自己造就成美神的子民,這一切都賦予神話以人性的特點。
如果說希臘神話是人本意識的萌發(fā),那么《荷馬史詩》中人與命運的抗爭則實現(xiàn)了人本主義的升華。史詩歌頌的是氏族首領的驍勇善戰(zhàn),孔武有力,足智多謀和為集體利益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以阿客琉斯為例,他是人間國王佩琉斯與海洋女神忒提斯之子。詩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阿客琉斯出生時,母親曾倒提雙足將其浸入冥河,所以除了腳踵,全身刀槍不入,所以他是神化了的人。然而作為人,他的性格又具有多面性:一方面,他自負任性,殘暴兇狠,報復心強,有些心胸狹窄和自私,是原始社會氏族首領中蠻勇驍悍的典型。他“沖冠一怒為紅顏”,僅僅因為阿伽門農強占了自己的女俘,個人私利遭侵,尊嚴受辱,他便拒絕出戰(zhàn),置集體利益于不顧,使希臘聯(lián)軍節(jié)節(jié)敗退,幾乎覆亡;當摯友帕特羅克洛斯犧牲后,阿客琉斯不顧個人安危為其復仇。沖天的憤怒使他嗜殺如狂,不分男女老幼,見人就殺,致使特洛伊人的尸體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他不顧赫克托爾在決戰(zhàn)前的哀求,將赫克托爾刺死后殘暴地凌辱他的尸體;另一方面,他又光明磊落,溫厚善良,重情義,深懷惻隱之心。他愛自己的母親忒提斯;心愛的女俘布里塞伊斯被奪走,他為之痛哭;他珍視友情,忠實于好友帕特羅克洛斯的義務;當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跪求他歸還兒子赫克托爾的尸體時,他感念自己年邁的父親,淚流滿面,伸出手來給哭泣的老王去握,答應老王的要求,而且休戰(zhàn)11天,讓其從容安葬。阿客琉斯的形象巧妙地將戰(zhàn)爭與人性這兩種悖離的因素融合為一。從而引起人們的震撼。這個血肉豐富的藝術形象得到了黑格爾的高度贊美:“關于阿客琉斯,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人!高貴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這個人身上顯出了他的全部豐富性。’”
史詩中的另一位英雄—— 赫克托爾是具有強烈悲劇色彩的形象。他比阿客琉斯更富責任心和人情味。他是特洛伊的主將,武藝超群,鋼柔相濟。他預感到國破家亡的命運在等待他,明知自己死后嬌妻弱子都將面臨成為奴隸的命運,但為了保衛(wèi)特洛伊,他拒絕了親人的哀告勸阻,義無返顧地出城迎戰(zhàn),最后血灑疆場,壯烈犧牲。在這個英雄身上,更多地體現(xiàn)了為了群體利益和個人榮譽而視死如歸的英雄主義精神,體現(xiàn)了希臘人對神,對命運的看法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神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可以決定人的命運,但代表人的力量的英雄卻表現(xiàn)得無所畏懼,敢于同天命抗爭。正如黑格爾所言,“這部史詩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圓滿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參考文獻
[1]陳麗杰.試析古希臘人學思想[J].遼寧大學學報,2009(9):75-80.
[2]謝占杰.從荷馬史詩看古希臘人的生存觀念[J].許昌學院學報,2009(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