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后殖民的語境下,翻譯價值的多元化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翻譯的功能和本質(zhì)。翻譯活動的歷史性又使得對翻譯價值的討論歷久彌新。本文先從共時的角度來淺析當代學者對翻譯價值的論述,接而在后殖民語境里分別探討翻譯對帝國主義的殖民價值和對前殖民地的反殖民價值。
關鍵詞:翻譯價值;后殖民譯論;權力關系
闡釋學派認為理解即是翻譯,即人自從有思維和語言時起便在進行翻譯活動。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翻譯幾乎同語言本身一樣古老(譚載喜,2004:1)。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翻譯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歷史的進程。翻譯參與了歷史,其價值也在歷史的更迭變換中不斷顯現(xiàn)。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下,尤其在后殖民的語境下,翻譯的作用問題更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許均,2009:200)。
一、翻譯價值觀縱覽——共時探索
在全球化時代,翻譯活動達到了迄今為止翻譯史的最高峰,譯學界也呈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關于翻譯價值,當代學者主要從美學價值、社會文化價值、語言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和歷史價值等方面進行討論。
翻譯的美學價值關照翻譯文學或文學翻譯的審美體驗和美感再現(xiàn)。翻譯的語言價值主要著墨于翻譯活動對語言產(chǎn)生的作用和影響。古羅馬的希臘文學翻譯催生了拉丁文學,古代佛經(jīng)翻譯豐富了漢語詞匯,五四時期的西學東漸及其翻譯活動大大的推動了白話文運動,促進了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和形成。此種種都可視為翻譯的語言價值。翻譯的創(chuàng)造價值強調(diào)翻譯活動本身和翻譯過程的創(chuàng)造性,認為翻譯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是基于原作的一種再生。翻譯的歷史價值則包括翻譯對于人類歷史發(fā)展所作的實際貢獻和翻譯的歷史局限性(許均,2004)。所謂翻譯的歷史局限性,即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原文的理解和闡釋會有不同的結果,且非一個譯者所能窮盡。正因如此,文本的生命力和翻譯的價值才得以顯現(xiàn)。而翻譯的社會文化價值可以說是涵蓋了翻譯價值的本質(zhì),主要體現(xiàn)在翻譯對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和變化的強大推動作用。上述幾點美學價值、歷史價值、語言價值和創(chuàng)造價值等都可視為翻譯的社會文化價值的不同側(cè)面。在新文化運動中,翻譯通過創(chuàng)造新詞豐富了漢語詞匯,是為語言價值。同時,許多新觀念和新思想也通過所翻譯的新詞匯進入國民精神領域,促進了封建禮教的滅亡和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是為歷史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
在不同歷史時期,翻譯活動的價值因其作用和實際影響的不同,難以一語蓋之。翻譯價值的多元化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翻譯的功能和本質(zhì)。翻譯活動的歷史性又使得對翻譯價值的討論歷久彌新。下文將從始自西方的后殖民視角來探討翻譯的價值。
二、后殖民語境里的翻譯價值
后殖民理論主要研究殖民時代結束之后,宗主國和殖民地間的文化話語權利關系,以及種族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國家民族文化以及文化之間的權利斗爭(王東風,2003)。在后殖民的語境下,翻譯的價值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探討,分別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價值和前殖民地的反殖民價值。
(一)帝國主義的殖民價值
對于帝國主義國家而言,翻譯鞏固了其殖民擴張并在后殖民時期維護其文化霸權地位。帝國主義的殖民價值,首先體現(xiàn)在:通過譯介西方的科學技術、文化和政治思想,殖民者塑造了西方的霸權文化,并在殖民結束后通過翻譯使得不同種族和不同語言之間的不平等的權力關系得以持續(xù)。其次,在對東方或者殖民地的譯介中,東方形象根據(jù)西方的殖民需要被扭曲、被野蠻化了,由此凸顯被殖民地的荒蠻和落后,使殖民侵略活動合法化。
然而,殖民宗主國對于被殖民地的認識局限于被改寫過的對東方的翻譯,從而導致文化差異性和多樣性的缺失,文化生命力因此被弱化了。
(二)前殖民地的反殖民價值
對于殖民地國家而言,翻譯使得帝國主義殖民侵略滲透到文化精神領域,也促使前殖民地國家在文化斷層積極的抵抗殖民、反殖民,并重新尋找和重塑文化身份。因此翻譯對前殖民地具有正面價值和反面價值。
首先,翻譯的反殖民價值可體現(xiàn)在殖民地在抵抗文化殖民中被激發(fā)出來的強大生命力。在不斷的抵抗、斗爭、反思、吸納、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造中,第三世界的文化生命從看似狼藉的廢墟里重新崛起。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方霸權的殖民或許是第三世界國家文化生命的一次醒神藥。例如,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喚醒了千百年來固步自封的中國國民。在飽受外強凌辱踐踏之時,是文化反思之始,也是中國覺醒之時。有識之士如梁啟超、林紓、嚴復和魯迅等等紛紛反思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孱弱之處,并希由師夷長技以制夷。其次,翻譯對前殖民地的反殖民價值可體現(xiàn)在解構帝國主義的文化霸權上。Michael Cronin 認為翻譯除了是殖民者控制被殖民者的工具,還是被殖民者抵抗殖民者的強有力的渠道(轉(zhuǎn)引自馬會娟,2009)。對作為曾經(jīng)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中國而言,后殖民主義旨在于顛覆和沖擊帝國主義的殖民文化,而翻譯無疑是最直接有力的反抗手段和渠道。
上述總總由殖民活動引發(fā)或共生的翻譯價值,筆者認為,可統(tǒng)稱為翻譯的后殖民價值。翻譯不僅彰顯了帝國主義的話語霸權,而且還是抵抗、反抗和解構殖民主義的利器??梢姺g與后殖民交融繁雜的關系,以及翻譯在殖民與反殖民進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翻譯的價值在不同領域均有不同表述。從后殖民的角度來看,始自西方全球擴張的殖民翻譯到后殖民時代的翻譯,使得全球化成為了現(xiàn)實。翻譯可謂參與構建了當今全球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格局,從而影響了歷史的形成和未來走向。后殖民主義也給翻譯價值的探索提供了一個歷時性角度。了解后殖民的翻譯價值,有助于我們從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角度來看待翻譯,并從后殖民譯論中把握后殖民主義所關注的強弱文化的權利關系和斗爭。
參考文獻:
[1] 許均. 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 王東風. 翻譯研究的后殖民視角[J]. 中國翻譯,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