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觀察趣談》談了三小節(jié),即“用耳聽”、“用鼻嗅”和“用舌嘗”。下面,我們接著討論下半部分。
四、用手摸
手,對人體來說用處太大了。它的作用主要是從事勞動。另外,手還能配合眼、耳進行觀察。你們知道嗎?這方面,在《人民大會堂》一課中有鮮明的例證:
老遠我就望見正門上那個莊嚴的國徽,紅底鑲金,閃閃發(fā)光。十二根大理石的淡青色柱子,有六七層樓高,要四個人才合抱得過來。
這些大柱子,看一眼,只知道它們挺粗的。但究竟有多粗,四個人伸開手臂合抱,才會有確切的感受。
在《林?!芬徽n中,也有這樣的實例:
我總以為大興安嶺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這回有機會看到它,并且進到原始森林里邊去,腳落在千年萬年積累的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證實這個悅耳的名字是那樣親切與舒服。
在這里,作者是親手摸到大興安嶺的松樹,手腳并用,觀察得實在。
討論“用手摸”時,記得一名優(yōu)等生的發(fā)言令人難忘。她說,頭天晚上專門開了個幾分鐘的家庭會,讓全家人展開討論。
爺爺是位老中醫(yī),他說:“一個人有了什么病,我用手一把脈,就能基本上了解病情。”
奶奶也有自己的一套,她說:“烙發(fā)面餅,怎么才算熟了呢?光看煳沒煳不行,用手一按,有彈性,就是行了?!?/p>
爸爸是司機,他說:“什么樣的車,只要我手握方向盤,一啟動,就知道了它的性能?!?/p>
媽媽在商場賣布,她說:“如今,各種混紡布料種類多得很。我們售貨員考試,用手摸摸這些布料,有經驗的能準確說出它們的名稱?!?/p>
最后,該我了,我說:“什么樣的毛筆好使,我的手都有數(shù)。上個月二爺爺給我買的那支高級狼毫,嘿,寫出的字就是不一樣?!?/p>
她的發(fā)言,給全班同學留下很深的印象。
五、綜合觀察
學觀察,眼、耳、鼻、舌、手、身,應該互相配合,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為大腦獲取材料。語文書中這類的實例太多了。
有人提到《第一次跳傘》一課中的這一段:
過了幾秒鐘,好像有人在我背后使勁一拉,降落傘張開了。我睜開眼睛,???我飄在空中了。四周是藍天白云,耳邊只有呼呼的風聲。我好像到了另一個世界,又好像穿著救生衣漂浮在碧藍的大海上。
跳傘者此時的觀察有三個方面:一是用眼看,看到藍天白云;二是用耳聽,聽到呼呼的風聲;三是全身的感受。全身感受真不少,先覺得“有人在我背后使勁一拉”,后覺得“到了另一個世界”,又像“穿著救生衣漂浮在碧藍的大海上”。
還有人提到高年級《雷雨》一課中的這一段:
先是一陣輕飄飄的微風,從西北的海灘那邊沙沙地掠過來,輕輕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戲弄著路上的枯葉。曠野全響著一片輕微的簌簌聲。一會兒,風大了,路旁的高粱狂亂地搖擺著,樹上的枯枝咔嚓咔嚓地斷落下來。一陣可怕的嘯聲,從遠遠的曠野上響了過來,陰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經沖出了烏云的重重包圍,咔啦咔啦爆炸似的響著,從西北方向滾動過來。
在這里,作者對風雷的觀察,主要是用耳聽。眼睛同時配合看,“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那是身體的感覺。
六、特殊情況
在觀察過程中,各種器官通力合作,這是當然的。不過,在某種特殊情況下,這種相互配合也會出現(xiàn)差錯。記得那個班的同學當時正學《草船借箭》,課文中正好有這樣的例證:
曹操在營寨里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進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要弓弩手朝著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
曹操,多聰明的人哪,這回卻上了孔明的當。他能看清對方來的是草船嗎?不能,霧太大了。用耳聽吧,得到的信息是鼓聲和吶喊聲。于是,他判斷為“敵人進攻”。怎么辦呢?下命令,萬箭齊射。就這樣,由于觀察失誤,曹操白白送了孔明十萬支箭。討論這一點,同學們發(fā)言熱烈:“正是孔明技高一籌!”
“看來,觀察得到的各種材料對不對,得經過大腦認真思考才行?!?/p>
是的,有時,觀察得到的信息不一致,各種器官不但難以配合,甚至會“打”起來。記得講到這里,我給大家說了個寓言片段:這是什么食品?
早晨,喝粥,飯桌上有兩個小碟:一塊醬豆腐,一塊臭豆腐。
“那一塊是什么呀?”小青第一次見到臭豆腐,不知道是什么東西。
眼睛看過后,報告腦子:“那東西大小和醬豆腐一樣,只是顏色青白,可能也是一種食品。”
鼻子聞過后,急忙報告:“那東西不能吃,臭味很濃的!”
舌頭嘗過后,有把握地報告:“那東西,味道獨特,好吃!”
腦子分析后作出判斷,不再聽鼻子的意見,決定開吃。
這個小故事挺有意思的吧?可見,觀察時遇到特殊情況,要多動腦子認真思考。
好啦,這兩講以“觀察趣談”為題,就談以上六點吧。關于怎樣盡快熟悉并掌握這些觀察方法,最后我說幾點學習注意事項,供你們參考。
第一,各種觀察手段的運用。我們詳盡地討論了用耳聽、用鼻嗅、用舌嘗……其中,第一重要的是“用眼看”,由于大家都知道了,我沒有談。這里要叮囑一下,“用眼看”無疑是進行觀察的主要方面。試想,盲人失去視力,比我們正常人每天要少接受多少信息?從收音機里聽電影錄音剪輯,能有看大彩電來勁嗎?所以說,觀察還是要以“用眼看”為主,其他觀察手段加以配合,那才全面呢。
第二,在觀察時間上,要抓住重點進行。不能神經兮兮地,說什么要提高觀察能力啦,于是一早醒來便把眼睛瞪圓,把耳朵豎起來……不要搞得這么緊張。如觀察一次聯(lián)歡會吧,從整隊、進禮堂、大隊長宣布聯(lián)歡開始、校長講話……這些環(huán)節(jié)不是聯(lián)歡會的重點內容,不必在它們的過程中花費太多精力。聯(lián)歡的具體項目,什么內容,會場中的氣氛,參加者的表情,自己當時的感受……這些,是這次聯(lián)歡的關鍵情節(jié),是必須著力進行觀察的。
第三,觀察與選材關系密切,練習時要多開動腦筋。如同樣是“秋天到公園去”,幾個同學的觀察所得會不盡相同。
樹葉黃了,落得滿地都是。
秋天到,樹葉黃,這是你們一年級時讀過的課文里有的,人人都知道。
展覽廳里,幾百盆菊花爭相開放。
注意到公園里的菊展,有秋天特色。不過,這里是老師帶大家去的地方,也是人人知道的。
許多人都穿毛衣了。我看到兩位白發(fā)老人拄著拐杖散步,穿上棉鞋啦!
老人怕冷嘛,這個同學觀察所得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