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認識負數》 教學片段數學思想 賞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2A-0047-01
讓數學思想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是新課標的要求。數學的本質是要讓學生從看似無序的變化中找到有序的規(guī)律,最終使問題得到解決,這就是最樸素的數學思想。但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卻一直是筆者苦苦思考的問題之一,難以釋然。在市級觀摩課中,《認識負數》這節(jié)課無意中為筆者打開了一扇窗戶。在此分享幾個精彩片段。
片段一:預設認知沖突,生成符號化思維
課堂伊始,執(zhí)教者向學生提供了生活中常用到的數字。比如,足球比賽中國國家隊上半場進了2個球,下半場丟了2個球;學校四年級轉來25名新同學,五年級轉走10名同學;張阿姨做生意,三月份賺了6000元,四月份虧了2000元。學生在生活化的數字面前,將會如何形成數學思維呢?這個完全要以教師的課堂預設來生成動態(tài)的情境。執(zhí)教者預設的問題是:這樣記錄,大家有什么看法?(在投影上用文字展示第一種情況)
經過小組討論后,同學們認為比較繁瑣。此時有學生提出:用+表示轉來,用-表示轉走;也有學生提出:用←表示賺,用→表示虧。教者適時提問:你怎么想到這兩個符號?(生:我認為張阿姨賺6000元,所以用←表示賺;而虧了2000元用→表示虧)
師:像這樣用符號表示的確很簡便,但所用的符號只有你自己明白,他人未必能明白。怎么才能讓大家都明白呢?
生:需要找到一種統一的形式。
【賞析】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數字來預設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數字。結果學生選用了符號化的思維,將數字運用不同的自我認知符號來代替。教師又巧妙地利用這些資源,生成符號化的思維,通過有序反饋,促使學生進行思考:需要找到一種統一的形式來形成數學思維。這是學生自我探索的過程,也是建構數學思想當中的符號化思維的過程。教師通過短短的細節(jié),帶領學生進入抽象的數學思維當中,實現了數學課堂的數學化對接。
片段二:預設數據比對,生成數感思維
課件播放中央電視臺某日的天氣預報錄音:哈爾濱零下12℃到零下2℃,北京零下4℃到6℃,上海0℃到3℃,???1℃到22℃。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明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不同表示方法。
師:誰能把溫度計上的溫度讀出來?(溫度計上分別顯示28℃,0℃,-28℃)
學生用舉卡片的方法對應老師的溫度符號。
師:那也就是說,在溫度計上,越向下溫度越低。假設你處在28℃和-28℃時分別有什么感覺?(生:冒汗和哆嗦)
【賞析】通過廣播的溫度播報,讓學生建立起溫度的概念,而后教師在沒有標明刻度的情況下,再次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確認0℃的位置。在操作觀察之后,學生進行討論得到認知:0℃是區(qū)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比0℃高的溫度用正數表示,比0℃低則用負數表示,這樣通過對0的再認識將正負數有機整合。而在-20℃和20℃進行比對的問題預設中,讓學生通過數據的比對,將負數的比較、絕對值等后續(xù)知識很好地滲透進來,給了學生體驗數感的機會?!疤淞恕薄疤珷C了”,使學生豐富了數字的體驗。
片段三:預設生活情境,生成數學思想
教師請兩位同學分別在黑板上競賽寫正數、負數。邊寫邊問:如果給你時間,你可以將正數、負數都寫完嗎?用什么符號可以表示?(教師分別在正數、負數的下面寫出省略號)你再想想看,和所有正數、負數有什么關系呢?經過同學們討論得出: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板書)
用課件顯示:劉翔在第十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半決賽中,110米欄的成績是13.42秒,當時賽場風速為-0.4米/秒。
師:風速怎么還有負的?
生:風和劉翔是對著跑的。(兩名學生表演逆風跑步)
師:風的方向正好跟劉翔賽跑的方向相反,那風速用什么數表示?(負數)
師:如果當時風速是+0.4米/秒又是什么意思?(生再次演示同方向跑動)劉翔的成績還會怎么樣?(更好)
師:剛才我們發(fā)現,順風時的風速用什么數表示?逆風呢?這一順一逆意思正好相反。那這樣一組意義相反的量就可以用什么數表示?(正數和負數)
【賞析】結合相關內容通過多種途徑滲透數學思想。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學生廣泛例舉,感悟正負數的無限性,對集合的思想有簡單的了解。通過小小的省略號,提升了學生對數學思想的認知。此外,教師預設了生活情境,用劉翔跑步中的逆風順風來建構正負數的概念,并體會相反意義的量,這是一個非常直觀又形象的數學素材。
在上面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從中體會到數學課堂當中的預設與生成兩種相輔相成的和諧呼應,正如負數和正數那樣相得益彰。教師在課堂中的每個活動預設,都能夠讓學生獲得問題的解答,同時生成資源,完成有序的思考和探究,每一個步驟都體現了學生個體能動性的發(fā)揮。這樣的課堂,才是活生生的課堂,也是讓學生實現自我的課堂。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才能教學相長。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