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構主義是繼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提出的一種比較前沿的翻譯理論,它克服了以往翻譯理論的弊端,提供了全新的視野和研究方法。而新聞翻譯一直是翻譯研究的一個熱點。所以本文用建構主義的理論來研究新聞翻譯的具體原則。
關鍵詞:建構主義;新聞翻譯;原則
作者簡介:滿靜,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3--01
一、建構主義的發(fā)展和由來
提到建構主義,我們就不能對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避而不談。原因在于,建構主義是由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發(fā)展而來的。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建構主義發(fā)展的由來,我們有必要先回顧一下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
在時間順序上,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翻譯學家提出了結構主義,繼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翻譯學家又提出了解構主義,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由中國的呂俊教授提出了建構主義。在內容上,后者是對前者的批判和完善。在結構主義看來,翻譯無外乎是尋找意義上絕對對等的另一種語言符號,譯者是完全依賴于原文的,主體性完全消亡。由于結構主義過于刻板和教條,所以以德里達為首的翻譯學家提出了解構主義,它打破了結構主義的靜止性,提倡譯者的能動性,讓譯者從原文的桎梏和束縛中解放出來。但是由于解構主義過分強調譯者的主體性,變成了譯者的隨意創(chuàng)造,背叛了翻譯尊重原文意義的初衷。
所以,在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學者呂俊教授總結了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的詬病,在哈貝馬斯的普通語言學的啟發(fā)下,提出了建構主義翻譯學,也稱為后解構主義。
二、什么是建構主義
什么是建構主義?所謂建構,就是對以往的理論進行重新構建,使之成為更完善更縝密的理論。所以,建構主義在繼承以往理論的基礎上,它又克服了結構主義的形而上學和解構主義最終導致的胡譯亂譯傾向。建構主義翻譯學主要思想:知識不僅僅包括科學知識也包括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它們都是“由社會、文化和個人共同建構起來的”(呂俊,2005:12),是所有社會成員共有的和共同認可的,是客觀的,也是人們進行對話和交際的基礎;寫作作為交際的一種特殊的方式,是作者依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可以看成是對實現(xiàn)世界的一種建構;翻譯則是譯者基于原文,利用另一種語言,對原文進行的一種重新建構,而這種建構包括兩個層次,首先譯者對原文理解的過程是對原文的一種重新建構,其次譯者用語言再次表達出來的時候是二次建構。
三、建構主義下的翻譯原則
建構主義依據(jù)哈貝馬斯的普通語言學理論基礎提出了翻譯應該遵守的三條原則:① 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實際上,這一點和結構主義強調的主要思想是一致的。原文文本的定向性,指的是原文所有表達的原有意思和特定的含義。所以在進行翻譯的時候要符合原文文本的含義,不能隨意發(fā)揮譯者自己的理解。原文文本的定向性是翻譯的出發(fā)點,是翻譯的基礎,如果翻譯的時候,偏離原文文本最初的指向和定向性,那么注定是一篇失敗的譯文。然而定向性也表明翻譯并不是簡單的刻板的尋找意義上的對等,而是按照原文的意思加之譯者對其重新構建,然后用目的語表達出來。② 不違背知識的客觀性。知識的客觀性是人類一切理解活動的基礎,也是人類交往活動的基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以及社會知識、社會文化都是具有客觀性的。原文文本自身就包含了這種具有客觀性的知識,所以翻譯活動要尊重知識的客觀性。譯者在對原文理解時,難免會出現(xiàn)與作者知識背景的沖突和碰撞,所以此時知識的客觀性是決定譯文取向的唯一標準。 ③ 理解的合理性和解釋的普遍有效性。翻譯活動是譯者對原文進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解釋。然而譯者有著和原文作者不同的知識構成和文化背景以及先見,所以在理解上必然會造成偏差;在解釋上也會與譯者心中所想產(chǎn)生偏差。但是譯者應該做到,對原文的理解和解釋能夠被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所接受。
四、新聞翻譯的特點
新聞翻譯有以下特點:①譯文的準確性和恰當性。因為新聞翻譯政治性強,稍有偏差,可能引發(fā)嚴重的政治影響。尤其是西方新聞對中國的報道,很多是具有偏見和批判性質的,更需要譯者采取恰當?shù)姆g,選擇一種容易被社會其他成員所接受的方式。②語法上的調整。英語和漢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英語注重形合,而漢語側重意合。英語常用被動,而漢語常用主動。它們在語法上的差別導致在翻譯的時候,要注重語序和表達方式的調整,否則會出現(xiàn)“辭不達意”的現(xiàn)象。③篇章調整。中英文新聞的讀者,關注點和切入角度以及話題熱點都有所不同。所以譯者在進行翻譯的時候,要適當?shù)牟扇【幾g和節(jié)譯,譯出的譯文應該符合讀者的興趣和關注所在。
五、建構主義下新聞翻譯的原則
在了解了建構主義的翻譯原則和新聞翻譯的特點,本文提出建構主義下新聞翻譯的三條原則。①尊重原文的定向性和譯者的能動性。建構主義翻譯提出了“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的原則。表面上似乎過于強調原文的定向性卻沒有提到譯者的能動性。是否建構主義只強調原文的定向性,而并不重視譯者的主體性呢?當然不是。原因在于,建構主義是在批判解構主義過于強調譯者主體性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實際上,建構主義是贊同解構主義發(fā)揮譯者主體性這一提法的。所以既要重視原文的定向性又要適當?shù)陌l(fā)揮譯者的能動性。這也正符合剛才我們提到的新聞翻譯特點“譯文的準確性和恰當性”。因為尊重原文的定向性,才能達到譯文的準確性。因為發(fā)揮了譯者的主體性,才能確保用適當?shù)谋磉_方式讓讀者接受。②注重跨語言的知識、文化背景,和譯文的可接受性。建構主義翻譯原則指出“不違背知識的客觀性”,以及“理解的合理性和解釋的有效性”。翻譯實質上是兩種語言和文化的碰撞,所以不但要求譯者能夠完全準確的理解原文的含義,還要做出合理的解釋和翻譯。這種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包括語言表達和文化內涵等。所以在翻譯的時候,要在語法和篇章等層面進行調整。③采取多種翻譯法的策略。建構主義包容性很強,它允許采取多種翻譯策略和技巧,并沒有規(guī)定特定的翻譯方法,所以只要是能夠滿足建構主義基本原則的技巧都可以應用在翻譯實踐當中。
參考文獻:
[1]呂俊, 侯向群. 翻譯學—一個建構主義的視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呂俊. 何為建構主義翻譯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2).
[3]吳波,朱健平. 新聞翻譯: 理論與實踐[M].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4]楊秋香. 談建構主義翻譯標準[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