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自然輸入法是在Krahen的自然輸入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認為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背誦單詞,詞組和句型對二語詞匯習得有幫助,非自然輸入是自然輸入的基礎(chǔ),非自然輸入的詞,詞組和句型在自然輸入中吸收和消化。
關(guān)鍵詞:自然輸入;非自然輸入;二語詞匯習得;影響
作者簡介:劉碩(1988-),女,湖南省長沙市,電子科技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 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2--01
1、引言
二語詞匯習得的研究可謂各式各樣,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點對二語詞匯進行質(zhì)和量的實證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于詞匯習得的發(fā)展是很有幫助的??偨Y(jié)一點輸入的方法對習得的效率有明顯的影響。國內(nèi)外發(fā)展了幾種輸入方法,其中包括以Krashen為代表的自然輸入法,認為只要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那么語言產(chǎn)出的能力就會自然形成。與自然輸入法相對的是一種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的輸入方式叫做非自然輸入法,王大偉認為背誦詞,詞組,句型對英語詞匯學習也同樣有功效。在這里我們主要討論的是非自然輸入法對二語詞匯習得的影響及其作用。
2、自然輸入法
雖然也有很多人反對Krahen的學習—習得區(qū)別假設(shè),但是他的自然輸入法還是很受學者的歡迎的。很多研究者把Krashen的自然輸入法與實證研究緊密結(jié)合,分析了大量的教學實驗和實踐,實驗結(jié)果證明他的輸入假設(shè)是有價值的,對二語教學是有重要意義的。在國外,如Asher的Total Physical Response 教學法(1969),ElleyMangubhan在斐濟的愉快閱讀法(pleasure reading)(Krashen 1985:14)等都支持他的輸入假說。在國內(nèi),同樣也同樣引起了學者們的興趣,大家都知道自然輸入法對于二語學習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但是并沒有誰真的去做這件事,至少沒有系統(tǒng)的做過此類實驗,因為自然輸入法需要學習者投入的輸入量很大,而在中國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中,這是很難做得到的。特別是把外語作為升學的基本科目,大部分的學生就很難在課余的時間進行自主的學習。
3、非自然輸入法對二語詞匯習得的影響
(一)詞匯的定義
根據(jù)Ur(1996)和Lewis(1993)等人的觀點,所謂詞匯不僅指字典上所列的單個的詞項,還應包括更大的范圍,如 詞匯 短 語(lexicalphrases/items)、成 語(idioms)等由多個語匯組成但表示整體意思的 “語段”(chunks或者multi-wordchunks)。在他們看來,本族語者大腦長時記憶中存儲的不是一個一個的單詞,而是一塊塊的語段,使用的時候也不是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組織起來,而是將整個語段抽取出來表達相關(guān)的思想。對大多數(shù)研究者來說,詞匯則既指單個的詞,也指由多個單詞構(gòu)成的短語、成語等語段,因為有些詞匯只能一個一個地習得,而更多的詞匯則是通過語段的方式來學習和記憶。
(二)非自然輸入法對二語詞匯習得的影響
第二語言詞匯習得就是指在這種自然的或人為的環(huán)境中學習者通過有意識的或潛意識的學習而達到的學習第二語言詞匯的狀態(tài)。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是通過有意識的輸入從而習得二語詞匯,這種有意識的輸入就是非自然輸入。
非自然輸入法是在自然輸入法的基礎(chǔ)上而形成的,自然輸入法無法迎合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特點,因此中國的學者則根據(jù)具體情況對自然輸入法進行了變異。非自然輸入法跟傳統(tǒng)英語教學很相近,王大偉(1997:43-48)、吳朋(2001:53-56)也明確強調(diào)了非自然輸入的重要性與優(yōu)越性。死記硬背的中國傳統(tǒng)教學法并不是沒有他的存在價值的,而且中國的學生也喜歡背誦詞,詞組,句型。大量的非自然輸入對于二語詞匯的習得是很有幫助的。聶龍(2001:58)指出“最近幾年語言學家的研究表明,,自然話語中90%是由那些半固定的-板塊.來實現(xiàn)的”。根據(jù)第二語言習得研究(NattingerDeCarr-ico 2000;Pawley Syder 1983)發(fā)現(xiàn),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般都掌握數(shù)以千計的詞匯短語,使用非常頻繁。
在二語詞匯習得的教學中,很多學者也比較贊同非自然輸入法的作用,對于學習者來說輸入頻率越高,記憶得就越深,那么復用能力自然而然的就產(chǎn)生了。非自然輸入并非孤立的詞匯練習而是詞組、搭配、句型的練習,是對詞匯的一種擴展,這無形中擴大了詞匯橫縱向知識的習得。董燕萍、周彩慶(2003,6)在加工負荷假設(shè)理論的基礎(chǔ)上用實驗的方法闡釋了 “理解性詞匯”與 “產(chǎn)出性詞匯”并支持了詞匯習得的加工負荷假設(shè),即加工負荷越大,知識掌握越好。二人的實驗證明系統(tǒng)接觸和組織整理能夠有效加深對熟詞生義的掌握程度,由此給人們得出的啟示是:通過查閱詞典來系統(tǒng)學習多義熟詞的各個義項及其搭配是詞匯學習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對大中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這樣可以在相對貧乏的語言環(huán)境中更準確地掌握英語詞匯。這無論是對詞匯習得研究者來說,還是對學習者來說都產(chǎn)生了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董燕萍,周彩慶.多義熟詞的理解性和產(chǎn)出性詞匯知識的習得 [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6(6):49-52.
[2]聶龍.進一步加強詞匯教學[J].外語界, 2001,(3): 57-63.
[3]王大偉 毛立群 孫 艷 關(guān)于非自然輸入促進輸出能力的思辨與實驗 外語界2002年第5期(總第91期) p50~55
[4]王大偉.輸入新論[J].外語界,1997,(4): 43-48.
[5]吳朋.輸入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一次實驗[J].外語界,2001,(3): 53-56.
[6]殷健 國內(nèi)近年二語詞匯習得研究綜述 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月第8卷 第12期 p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