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年秋季學期伊始,關(guān)于各地語文教材的變化,都會成為社會公眾的關(guān)注熱點。近些年來引發(fā)較大爭議的是魯迅作品的刪減,關(guān)于“教材換血—魯迅大撤退”的討論曾一度叫囂于網(wǎng)絡(luò)。這種關(guān)注背后,是社會各界對該如何教育好下一代的關(guān)心和思考。角度決定深度,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這個教育現(xiàn)象的存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思維的多樣化,而研究這個多向思維可以給一線的語文教師看待語文教育中的諸多問題一些啟示。
關(guān)鍵詞:語文教材;“魯迅大撤退”爭論;思維啟示
作者簡介:何宇(1985-),女(漢),廣西南寧橫縣人,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教師,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3-0-02
每年秋季學期一開學,關(guān)于語文教材的刪減問題總是一個熱議。近些年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江蘇編劇劉毅曾在其微博上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其中包括《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等。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1]這既讓網(wǎng)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wǎng)友唏噓感慨,更有網(wǎng)友質(zhì)疑,既然是“經(jīng)典”,為何要撤?我們且不考慮劉毅所言是否是事實。先看由此所引發(fā)的網(wǎng)友熱議。而從這熱議中的各個群體代表以及各自看待問題的思維中給我們一線語文老師怎樣的一種啟示。
一、魯迅大撤退,爭論全掃描
魯迅的作品真的過時了?一時間,陪伴幾代人成長的魯迅作品,竟然在校園里面臨尷尬的境地,是去是留,爭議不斷。
(一)一線教師:“魯迅的部分作品很難讀懂,文字較晦澀。”“魯迅作品幾乎快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塊雞肋。”[2]
從這反面的聲音里,或許是一線語文教師心底的真誠吶喊,但透過這所謂的真誠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消極思維在作怪。魯迅文章難教難懂。原因何在?是教師對魯迅了解得太少?還是應(yīng)試教育的問題?如果兩者都是,那么又關(guān)魯迅文章何事?有多少一線語文老師能夠用他們的正思維,去積極思考魯迅作品對于學生的真正意義,如果語文教師都知道魯迅精神代表的民族意義,那么是否應(yīng)該多了解魯迅,多讀他的文字,多從別的角度去給學生講魯迅,而不僅僅是從應(yīng)試角度去肢解魯迅的作品,在這方面錢理群教授曾在南師大附中, 北大附中和北師大實驗中學開設(shè)過《魯迅作品》選讀課的實驗是一個成功的范例,語文教師不妨借鑒思考一下。
(二)中學校園:“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2]
連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師都發(fā)出反面的聲音,對魯迅都深惡痛絕了,那他們學生的聲音何嘗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教師討厭,學生怎能喜歡?消極思維的教師又怎能教出積極思維的學生?大多語文教師一上魯迅的課,講的就是魯迅的戰(zhàn)斗精神,要孩子們克服各種困難,然后孩子們就記得一個橫眉冷對的老頭。這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這種誤讀,大部分是教學中帶來的。也無怪乎應(yīng)試教育里的魯迅被視為人見人怕的大“惡人”了。
(三)網(wǎng)友:“中學的時候,最不喜歡的就是魯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話,又拗口……”也有網(wǎng)友表示:“魯迅乃一代文學宗師,其對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絕非他人可比!好比英國人都知道莎士比亞,俄國人都知道托爾斯泰,德國人都知道歌德,中國人怎么能不學魯迅的文章?” [2]
不管喜歡與否,魯迅都成為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閏土,孔乙己,祥林嫂,阿Q都已經(jīng)成為了人人皆知的共同回憶。還是有很多過來人為魯迅叫屈的。也有人認為魯迅作品不同人生階段體會不同,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感悟,不是應(yīng)試教育下一兩節(jié)課就可以理解得了的?;蛟S他們的言外之意認為魯迅的作品不宜作為中學教材,最好放在以素質(zhì)為主的大學里再去慢慢品味。問題在于現(xiàn)在的中國教育,是否每個中學生都能圓他們的大學夢?不能者是否就該失去這份關(guān)于魯迅的集體記憶。
(四)教授疾呼:“中學語文教材絕不能沒有魯迅作品。” [2]
從積極方面看,大學教授作為知識分子的高層代言人,是站在人類的終極關(guān)懷去看待問題,他們非常清楚魯迅的地位,更了解魯迅文章對于幾代人的意義,而且跳出了一線老師和學生的思維方式。從這個角度上講,多數(shù)教授是能用正思維來看待魯迅教材大撤退的事情的??闪硪环矫?,因為教授們居高臨下地發(fā)表建議而往往代表著權(quán)威,往往沒有認真地傾聽一線語文教師和學生的心聲,就憑空發(fā)出一些不太實用的意見,這種書齋式的思考方式往往又是一線老師最不喜歡接受的。他們需要的是實用性,對于應(yīng)試教育的見效性很快的建議和對策。
二、魯迅爭論背后,思維的啟示
學生分析問題大多停留在表面,角度單一,很難得出獨創(chuàng)性結(jié)論。這和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zhì)發(fā)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追本溯源,求根問底。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語文思維品質(zhì)呢?運用多向思維,換角度去看待問題才是根本。
首先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正向思維。思維決定行動,凡事往好處想?,F(xiàn)在很多學生沒有思考的空間更沒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憑自己喜好片面看待事情,喜歡從事情最糟一面出發(fā),也就是愛用消極思維思考問題,結(jié)果就是怨天尤人。因而迫切需要培養(yǎng)學生正思維正能量,教育理念中提倡的鼓勵教育,賞識教育便是好方法。比如“魯迅大撤退”之事,如果能用正向思維去看待,解讀就不同,時代在變化,現(xiàn)在是一個多元化社會,魯迅作品的更換或者刪減都是情理中事,是由變化決定的。但是魯迅的地位依然無法代替,換掉的是作品,換不掉的是魯迅精神。
其次是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逆向思維猶如“倒走”人生。遇到困難時候,倒過來思考。世間很多大家都習以為常的事,如果可以像“倒走”那樣倒一下,就可能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從應(yīng)試教育下看“魯迅大撤退”,或許真的可以減輕一線教師和學生的負擔,魯迅的作品可作為選讀課或者以后深造再讀。平時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一種“倒讀”思維,書本不一定從頭讀到尾,可以從后面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來讀。做練習,正向思考困難時不妨倒著過來想。例如,寧鴻彬老師對學生進行專題口頭作文訓練時,常出一些超出常規(guī)的作文題目如《冷的火》、《水火交融》等,來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
再次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萬事有陰有陽,陰陽是平衡的。世間一切有正也有反。很多學生看待或分析問題存在偏激,很大原因是不能一分為二辯證看待。就如“魯迅大撤退”我們應(yīng)看到一方面,魯迅作品的確有其自身的經(jīng)典性,魯迅本人在中國革命史上也確實有著特殊地位及領(lǐng)袖對其高度而獨特的評價。誰也無法撼動魯迅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地位。但另一個方面,時代在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在在發(fā)生變化,至于選擇魯迅什么樣的作品入教材應(yīng)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撇開政治,僅從語文自身發(fā)展的角度著眼,每隔數(shù)年對教材做一些改進,也是必要的。
最后是培養(yǎng)學生的多向思維。如何看待魯迅大撤退之事就給了我們語文教師很大啟示。我們語文教師往往過多地用一個“前見”思維來對學生進行大灌輸,排斥學生的多向思維。比如看待“魯迅大撤退”就是一個仁智各見思維多向的事情了。生活在多元化評價的后現(xiàn)代的人卻用著前現(xiàn)代的觀念,這顯然不符合現(xiàn)在教育的理念,也不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yīng)該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多思維去評價一個人物或者一件事情,這樣才能達到全面的客觀評價。盡量讓學生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本質(zhì)地而不是表面地,發(fā)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客觀地而不是主觀地看問題,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三、結(jié)語:轉(zhuǎn)變思維,成就美麗
知識擴大視野,視野改善思維,思維改變行動,行動充實知識。在這個過程中,知識是基礎(chǔ),它決定一個人的基本素質(zhì);思維是橋梁,承上啟下,它的改變必將直接影響知識的吸收或行動的方向。
思維不轉(zhuǎn)變,總是怨天尤人,再好的語文教師也教不好,更別說是魯迅這類經(jīng)典教材了。如何看待“魯迅文章大撤退”,實際上就是用什么思維去思考問題的過程。這個轉(zhuǎn)變思維,多角度看待事情尤其是我們語文教師所需要的素質(zhì),語文教師看待問題的方式往往影響到他的學生如何思考問題。魯迅文章的刪減只是一個例子,在語文教學中遇到很多的問題,包括教材,評價,課堂等,如果語文教師思維定勢或者固執(zhí)己見,不懂得換位思考,辯證看待,那么語文教學的美麗如何成就?狹隘的教師往往教出不懂得寬容的學生,思維定勢的教師往往教不出會創(chuàng)新的學生。所以說,教師本身的素養(yǎng)以及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維方式。其實轉(zhuǎn)變一下思維,多向思考一下,“魯迅”也美麗。
參考文獻:
[1]大洋網(wǎng)-廣州日報.各地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jīng)典文章 魯迅作品大撤退[DB/OL].http://view.news.qq.com/a/20100908/000050.htm
[2]錢江晚報.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減少魯迅作品引爭議[DB/OL]. http://view.QQ.com2009-07-29.
[3]張永峰.魯迅淡出教科書與明星改國籍[N]. 上海商報,2009-08-22.
[4]肖暢.去魯迅化的背后能有什么“世界觀” [N].長江日報,2009-08-25.
[5]溫儒敏.語文課并沒有“魯迅大撤退” [N].新京報,2010-09-14.
[6]劉慶昌.教育者的哲學[M].山西: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2.
[7]壽永明,曹穎群. 語文教學視野中的魯迅[M].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6.
[8]陳海峰. 魯迅作品在中學的接受[D].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9]錢理群.讓魯迅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 [J].基礎(chǔ)教育,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