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庸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無數(shù)的各種各樣的俠客形象,《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無疑是一位曠世俠客,但同時又具有隱逸情懷,他的性格經(jīng)歷了一個外儒內(nèi)道,亦儒亦道,非儒非道,而終歸于道的復雜過程,有著多層次的內(nèi)蘊。
關(guān)鍵詞:金庸;笑傲江湖;令狐沖;隱逸情懷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3-0-01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在他平生最得意的這14部小說中塑造了無數(shù)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扶危濟困除暴安良的俠客形象:或是偏執(zhí)任性熱情狂放的楊過,或是仁慈善良悲天憫人的張無忌,或是急人之難率性而為的胡斐,更抑或是非武非俠亦正亦邪的韋小寶。他們在歷經(jīng)江湖坎坷血雨腥風之后,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同一條道路——歸隱。
《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無疑更逃脫不了這樣的命運,也是這個懷揣著隱士之夢的俠客群體中的一員??讘c東認為令狐沖是一個“道家之俠”[1], 將令狐沖的這種隱逸情懷歸結(jié)為一種和楊過一樣的道家情懷,陳墨雖對金庸小說的主人公進行分類,但是他卻把令狐沖單列出來,并賜予他一個“浪子”的名號。正如他所說:“與爭權(quán)者相比,他是一個自由的浪子;與隱士相比,則是一位為自由而戰(zhàn)的戰(zhàn)士。”[2]“令狐沖的人格模式的出現(xiàn),是對儒家之俠,道家之俠,佛家之俠的嶄新的超越,也是對儒、道、佛及俠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的最深刻的批評?!盵3]
在此我們分析令狐沖的形象,不簡單的歸結(jié)為一種道家情懷,也不認為是對儒、道、佛的一種超越和批評,他的性格的轉(zhuǎn)變應(yīng)是經(jīng)歷了一個外儒內(nèi)道,亦儒亦道,非儒非道,而終歸于道的復雜過程。
一、 以儒為主,外儒內(nèi)道
孔子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4],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根本。所謂“仁者愛人”[5]首先要愛父母兄長,然后推廣出去愛周圍的人直至愛一切人,是一個推己及人由近及遠的過程。令狐沖所生活的華山弟子群便是這樣一個處處講究仁愛孝悌的群體,從華山派的門規(guī)和新來弟子所受的入門教育之中,這種儒家思想的痕跡也可見一斑。儒家的這種仁愛,是有是非善惡標準的愛——愛有道德的好人、善者、君子。此時,身為華山派大弟子的令狐沖還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儒俠。
“義”也是儒家大力倡導的行為準則之一,孟子把仁義并提,認為“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盵6]令狐沖就是這樣一個極其講義氣之人。此時的令狐沖雖然對小師妹愛慕已久,但依舊守禮矜持、去欲持情,努力維護著傳統(tǒng)的君子風范,期待著能夠有一天師父師母能將小師妹許配于他,并能得師父傳授紫霞神功,甚至繼任華山掌門,這些無不體現(xiàn)了儒家積極入世有所作為的思想。
二、由儒至道,棄儒從道
令狐沖本是一個自由之魂,然而在華山岳不群門下,他的這種自由之氣卻處處受到了限制。無論是武功、個性、人品還是行為,他都不得不處處自我克制著。然而,天性使然,一旦脫離了師父的管束,無拘無束的生活恰好釋放了他渴望自由的靈魂,無形中使他離儒越來越遠,離道越來越近。
道家講究“物我兩忘”, 認為只有把“物”、“我”都忘掉,達到與自然融合的境界,道就會不求自來??吹靡娒弥摹皠φ小?必須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忘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形而上的劍意,達到從心所欲無往不勝的妙用[7]。這更體現(xiàn)了道家“自由”“無為”的思想。道家講究“齊物我”、“齊萬物”[8],強調(diào)的是人如何與天地萬物相統(tǒng)一相融合,人生意義是著眼于個人對于社會群體無為方面,立足于人的精神自由和心靈的解放。在令狐沖不斷接受著玄妙高深道學思想的同時,他原有的儒家的精神信仰開始一步步的瓦解崩塌了。他第一次當面與師父發(fā)生沖突,這也標志著他開始形成、并開始堅守自己獨立的價值觀。不是他刻意棄儒從道,而是儒教放棄了他。那一刻,他真正成為了他自己。
三、似魔似佛,終歸于道
自從與師父師娘五霸崗一別之后,一直與魔教站在一起,在正派人士眼中,這似乎標志著令狐沖的徹底墮落,然而這些舉動都是出于他的自由意志和性格本能?!暗兰椅幕幸环N超越意識,這種超越意識主要包括名利觀念的超越,善惡觀念的超越,是非觀念的超越和生死觀念的超越四層含義?!薄袄锨f認為,儒家的道德需要和道德生活、墨家的物質(zhì)需要和物質(zhì)生活均不構(gòu)成人類的本質(zhì)需要和理想生活,唯有人之精神的絕對自由和心靈的高度解放,消除一切外在的和內(nèi)在的束縛,方可視之為人的真正本質(zhì)需要和理想生活?!盵9]令狐沖的四次“不入教”,便將這種超越意識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令狐沖是一個天生的隱者,他曾經(jīng)努力于“有為”,但卻無法掩飾其“無為”的天性。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江湖恩怨,正邪紛爭之后,他選擇了歸隱,選擇了一種自由、清凈、寡欲、不爭的生活方式,與盈盈在孤山梅莊,喜結(jié)良緣,共同奏響《笑傲江湖》之曲,達到了真正的“曲諧”。
令狐沖這一文學形象有著深刻而廣泛的象征意義。他的身上有著太多“非湯武,薄周孔”的魏晉名士的氣質(zhì)。他的身上其實也有著不少受著傳統(tǒng)文化和歐風美雨雙重洗禮的五四文人的身影。他的形象更是文革后改革開放初期信仰坍塌前途迷茫的一代青年人的象征。令狐沖由儒及道,最終歸隱的道路,更是金庸先生本人的精神寫照??傊?,作為一個文學形象個體,令狐沖這一形象有著多層次的內(nèi)蘊,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作為一類人的代表,對其的解讀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歸根到底,令狐沖無疑是金庸先生隱逸情懷的寫照。
參考文獻:
[1] 孔慶東.笑書神俠[M].四川:重慶出版社,2008:91.
[2] 陳墨.孤獨之俠—金庸小說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200.
[3] 陳墨.孤獨之俠—金庸小說論[M].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201.
[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48.
[5]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53.
[6]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52.
[7] 曹布拉.金庸小說的文化意蘊[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128.
[8] 王先謙,劉武.莊子集解[M].福建:中華書局,1987:20.
[9] 邵漢明.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