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彌留之際》是美國著名作家威廉·??思{出版的一部重要小說。作者成功的將神話原型理論運用于作品創(chuàng)作之中,借助圣經(jīng)主題和多個原型意象,描述主人公本德侖一家的旅程,展現(xiàn)了??思{對人性和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本文將運用神話原型理論,通過對小說中的原型象征、故事情節(jié),以及圣經(jīng)意象和的闡述,揭示該小說的主題不僅反映了美國南方的歷史,而且也象征了全人類的命運。
關鍵詞:威廉·??思{;《我彌留之際》;神話原型;圣經(jīng)意象
作者簡介:劉黎,女,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3-0-01
一、引言
《我彌留之際》是美國小說家威廉·??思{的一部重要作品。該部作品中多處體現(xiàn)了神話和圣經(jīng)意象。小說講述了本德倫一家的艱難旅程,故事背景發(fā)生在美國南方,卻隱含著多重意象,展現(xiàn)了人類共同的命運處境和追求。福克納借助這樣一次充滿宗教意味的旅程,使用隱喻和象征手法,結合圣經(jīng)故事中的原型意象,豐富了作品的內(nèi)涵。本文以神話原型為視角,結合多層次的原型象征和圣經(jīng)意象等,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以此展現(xiàn)故事的主題,進而更好地理解該部作品。
二、原型意象
該部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的原型意象,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豐富的象征世界。故事中出現(xiàn)的人物或事件幾乎都可以在《圣經(jīng)》中找到原型對應,都具有特定的象征含義。
故事一開始講述了大兒子卡什用心地為母親制作棺材,而在圣經(jīng)故事中,基督也是一名木匠出身。棺材具有船的意象,象征著圣經(jīng)中的船將人們載往理想的世界。母親艾迪的尸體象征了一家人共同的約定,無論旅程有多么艱難也要到達目的地。這一含義不僅契合了小說中一家人前往杰佛生旅程的意義,反映了全家人的道德和責任,體現(xiàn)了基督受難的宗教故事。因此,棺材象征著人們受到的磨難和它普度眾生的含義。??思{成功地將本德倫一家的故事同人類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約克納帕塌法小鎮(zhèn)濃縮了人類追尋和改變命運的歷史。
同時,小說的線索式人物艾迪生性悲觀,她一直活在絕望和孤獨之中,生活對于她來說意味著罪責和救贖。她沉浸在自責、孤獨和痛苦之中。十字架象征著圣經(jīng)中上帝對于艾迪的罪責和懲罰。在去杰佛生的旅程中,正是兒子朱厄爾拯救了母親,將她的尸體從大火和洪水中救出。因此故事中的朱厄爾指代著基督故事中十字架,既象征艾迪的罪責和愧疚,同時又象征朱厄爾的拯救和贖罪。
其次,水與火作為重要的意象也在小說中也頻繁出現(xiàn)。本德倫一家人在旅途過程中,經(jīng)歷了災難性的大雨和洪水的泛濫,這些事物在基督故事中有著雙重含義。本德倫一家人遭遇的大雨和洪水具有雙重含義,水會侵吞一切,但同時又會潔凈事物,使人類的靈魂得到凈化和重生。艾迪的棺材在運送過程中經(jīng)歷了大火的考驗,正是上帝對于艾迪靈魂的拯救和凈化。這里的火既是徹底毀滅的象征,也是上帝對人類的命運的錘煉和凈化的象征。??思{巧妙地將小人物與人類的命運軌跡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反映了全人類的命運和追尋的艱辛歷程。
三、神話主題
該部作品本身就是一部代表著人類命運的宏大史詩。??思{將神話原型運用到故事中,將潛藏在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集體無意識情節(jié),通過故事敘述成功地展現(xiàn)給讀者?!段覐浟糁H》對應了神話原型故事的結構,作者將該小說的情節(jié)、人物和故事結構與圣經(jīng)故事平行對應,使得該部小說不再是乏味的送葬旅程,而具有了一種跨越時代的力量和意義。本德倫一家的狀況不僅是當時美國南方的真實反映,而且也變成了富有宗教色彩和象征意味的旅程。
首先,整個旅程的過程復現(xiàn)了圣經(jīng)故事中基督受難這一神話原型情節(jié)。本德倫一家人懷著不同的目的踏上了旅程,自私、愚蠢、和孤獨的送葬隊伍構成了同樣的信念和責任。一家人克服種種困難和阻礙并最終完成使命。每個人心中有著不同的私心和欲望,卻又因共同的信念堅持到最后,這些矛盾體使旅程具有了深層的含義。福克納在故事中既揭示了人性的丑惡,又顯示了隱藏在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希望,相信人類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救贖自己。該小說正是套用了神話原型模式展現(xiàn)了人類追尋的主題,因此本德倫一家的旅程因為承諾和使命而具有了一種史詩般的色彩。
其次,美國南方傳統(tǒng)價值的失落是??思{關注的重點。本德倫一家的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生活的困境和艱難,反映了美國南方經(jīng)歷的變革。這種將歷史與遠古神話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式,使讀者能夠領略小說的魅力,對歷史和自身命運進行反思。故事中家庭成員面對母親彌留之際不同的態(tài)度表明了舊的觀念和傳統(tǒng)道德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小說中的原型意象和主題是自古以來困擾人類的話題,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失敗和毀滅與重生的共存,讀者可以在故事的人物身上看到人類共同的困擾之處。因此,福克納對于圣經(jīng)故事的原型運用使該小說具有獨特的風格,本德倫一家的送葬之旅也成為圣經(jīng)故事中象征人類受難和救贖的旅程。
四、結論
《我彌留之際》這部小說不僅反映了??思{對于自己所處的美國南方社會的深切關懷,同時也展現(xiàn)了他對于人類歷史和人性的反思。通過描寫南方傳統(tǒng)價值觀的改變,小說展示了現(xiàn)代人與社會歷史和自身命運的求索。??思{將美國南方的遭遇與人類精神世界,和圣經(jīng)故事中的神話原型融合在了一起,將故事放置在人類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宏大的神話故事之中講述,使人們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能夠理解其中眾多的原型意象和主題,思考人類社會和自身的命運。
參考文獻:
[1]克林斯·布魯克斯:《威廉·??思{簡介》。耶魯:耶魯大學出版社,1983年。
[2]李文?。骸陡?思{的神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
[3]肖明翰:《威廉·??思{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