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幾個朋友到外面吃飯,在回來的路上碰見單位的小張,也許是恰逢吃飯的點兒,在散了一排煙后,他來了一句“吃了沒”。起初我也沒怎么在意,以為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可是上樓時撞見了鄰居李阿姨,開口竟然也是一句“吃了沒”,兩人默契的像是商量過一般。
我便想這句“吃了沒”絕對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巧合。小張是我同事,問句“吃了沒”還能講得過去,沒吃的話大家坐在一起一塊兒吃也不失為一種同事間溝通交流的好機會。李阿姨是我鄰居,沒吃的話她請我去她家吃,一次兩次姑且還能講得過去,次數(shù)多了,這個命題顯然就不攻自破了。歲月漸長,我愈發(fā)覺得:這句“吃了沒”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問你“吃了沒”,而是類似于禮貌用語“你好嗎”,所以你在回答時也不必較真,只管說“我吃了,我很好”就行。
曾經(jīng)有文章把這句“吃了沒”作口頭禪來解釋,說它是中國最普遍的見面問候語,祖祖輩輩男女老少無一例外,絕對稱得上是“國問”。那么這句在中國再普通不過的口頭禪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又意味著什么,為何在群眾中間如此流行?
“吃了沒”是什么時候誕生的,我想沒有誰能夠說出大概的年份吧,似乎人類出現(xiàn)之后就有了這句口頭禪。當時人們經(jīng)常挨餓,沒有充足的糧食填飽肚子,再逢饑荒年更是直接要了人的命。見了面問句“吃了沒”代表彼此間的關心:“噢,你還活著,我這就放心了”云云。
當年,朱元璋迫于生計出家做和尚,每天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出去化緣。所謂的化緣,用通俗話來說不過是出去討飯罷了。現(xiàn)在我們酒足飯飽之后還能斗斗地主、打打麻將、跳跳迪斯科,可他每天的首要任務就是討到飯,畢竟肚饑是大事,哪有閑余之心思忖其他。所以沒人會自討沒趣問“今天天氣怎么樣”類似的無關痛癢的話。一句“吃了沒”才讓人聽著舒心,餓?。?/p>
漸漸地,日子好起來了,大家不用外出討飯了,余糧甚多,對于“吃”也就沒那么過分上心了。但見面仍然會問句“吃了沒”,意在沒吃的話來我家一起吃吧。只要大家齊心協(xié)力,同舟共濟,就沒有踏不過去的山,趟不過去的河,任何艱難險阻都可以為我們所戰(zhàn)勝。
再者,在吃飯時間大家必定會有共同的話題,引起共同的興趣,不必為可能引起的紛爭而擔心,焦點都在這“吃”上面,幾句閑話后飯也吃完了,各回各家,何樂而不為。
如今黨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實處,農(nóng)民不但不用交農(nóng)業(yè)稅,還有種糧補貼,這是昔日所不能想的,也是不敢想的;工人的工資越來越高,吃什么喝什么買什么那可真談得上是隨心所欲;就連過去我們一向貶低的“臭老九”享受得也是公務員級別的待遇。
國家蒸蒸日上,人民欣欣向榮,日子熱熱鬧鬧,但我們還是要說句“吃了沒”。
我想:一來是為了祭奠我們苦難的過去,那段歲月的確刻骨銘心,人們餓到啃樹皮挖草根,后來甚至連樹皮草根都沒得搶。好在噩夢蘇醒得早,中國推開了走向世界的大門,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拉開了全國人民前進的帷幕。舉國上下,萬眾一心,精誠團結,豐收的果實共同分享,美好的藍圖共同描繪。一句“吃了沒”讓我們撫今憶昔,我們沒有理由抱怨江山社稷如何如何,只需靜下心來,沐浴著和煦的陽光,定格幸福,青春永駐。
二來,如今的“吃了沒”或許蘊含著更深的含義。包括你吃什么,吃得怎么樣,營養(yǎng)搭配如何。不妨聽聽,人們一旦打開話閘,必定議及飯菜的質(zhì)量,是鹽放多了還是油放少了,是先放的姜還是先放的蒜等等。吃飯吃出這么多講究,放在過去且不說行不行,也得問我們敢不敢想。要堅信現(xiàn)下的日子確實好起來了,單說這吃的花樣,不能說樣式數(shù)不勝數(shù),起碼也是讓人應接不暇。拿豆腐來說,有家常的、清炒的、麻辣的、蒸的、煮的、炸的等等,就這還不包括其作為副菜所搭配出來的各種名目。
再者,“吃了沒”也是我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繼承,形式簡單但內(nèi)涵深刻。當前我們民族最缺失的就是那些看著不起眼卻極具民間特色的東西。就我們山西的左權民歌而言,委婉清秀,節(jié)奏規(guī)整,感情真摯純樸,融入歌中,聞聲淚下,且易學易編。然而其傳唱者卻以中老年人居多,“祖國的未來”則大多集中在了通俗音樂的領域。現(xiàn)在我們能聽著左權小調(diào)作地里的農(nóng)活,若干年后呢?我們不能不擔心它的后世景況。還好政府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了這一問題,將它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起來,可我們那些尚未被發(fā)現(xiàn)和保護起來的傳統(tǒng)特色文化如何解決,若是全靠政府的規(guī)章條文,恐怕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吧!
再比如,天津人說“小孩兒怎么這么逗”會說“這個小孩兒怎么這么得兒”,外地人就是聽不懂但還是覺得好聽。我認為,這些大家共同認可的東西就是優(yōu)秀的,就值得我們傳承和發(fā)揚。從來我們都相信勤勞智慧的人民群眾,他們是偉大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許你會辯駁說在傳承過程中需要揚棄,沒錯,我也認同這個道理。那么我請問:“吃了沒”這句“國問”是要揚呢還是要棄?或許你也答不上來,當然我也不知道,那么在你我態(tài)度都不明朗的情況下,為何我們不先揚呢,待以后發(fā)現(xiàn)它確為“糟粕”時再棄又何妨??傎愡^若干年后我們發(fā)現(xiàn)了它的價值卻連哭的地方都沒有。
所以,今后見面我們還是依然問一句“吃了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