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愛倫·坡,19世紀美國詩人,在當時頗具影響力。其代表性詩歌為《烏鴉》,這首詩歌充分體現了他獨特的詩情和詩藝。在愛倫·坡看來,詩歌創(chuàng)作的本質并不是單純的如同亞里士多德式的模仿,也不是浪漫主義所提倡的再現真實情感,而是一個創(chuàng)造永恒美的活動,它要通過將世間的各種思想和事物進行多樣化結合而實現。在詩歌中,要傳達或者暗示這種永恒美,就必須依靠象征這一手段,而且是唯一的手段?!稙貘f》這首詩歌正是如此。在這首詩中,存在著年輕男子和烏鴉兩個重要形象。年輕男子剛剛失去他深愛的女子,十分悲傷,試圖通過讀書來擺脫悲傷,但是卻無濟于事,他越想忘卻痛苦,就越是痛苦與悲傷;烏鴉在詩歌中是死亡和不詳的象征,它在午夜飛入了男子房間,這個房間曾經是男子與女子常常相會的地方。同時,在詩中還有兩個暗示主旨的意象,其中一個是黑色,單純的黑色會讓人感到壓抑、抑郁。詩歌中采用黑色背景,讓人讀起來感到壓抑,從而能夠體會到男子的悲痛和恐懼的情感?!坝啦粡瓦€”在詩中反復出現,可以看做是另一形象,除去表意,還有深層的象征意味。當烏鴉第一次出現時,男子問它的名字,它的回答為永不復還;當男子詢問烏鴉能否消除自己對請人蕾諾的思念并能否與她再次相見時,烏鴉的回答是永不復還,而這讓男子的悲痛更深,更久。
一、將詩論付諸于實踐
愛倫·坡有自己獨到的詩論,并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地進行踐行,《烏鴉》這首詩正充分體現了他的詩論。這首詩講述的是一位年輕男子在黑夜哀悼自己戀人的故事。在寒冷冬季的一個陰郁的黑夜,年輕男子陷入對戀人的深切思念中而難以入眠,試圖通過讀書來消除內心的悲痛。這時,他聽得敲門聲,他將窗戶打開,一只烏鴉飛進來落在房門上方的帕拉斯半身雕像上。年輕男子將烏鴉視作是戀人的靈魂前來與他相會,就想將自己的思念講給它聽,但是烏鴉總是以“永不復還”作為回答。烏鴉的回答就如同咒語一般,讓年輕男子從幻想中清醒過來,認識到自己的戀人已經不可能再回來,所有的希望瞬間破碎,男子陷入了永恒的悲痛之中。這首詩共108行,句式長短錯落,聲韻和諧優(yōu)美,再加上頭韻、行間韻的成功運用,讓這首詩產生了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富于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愛倫·坡最為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就是重復。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候,他經常使用重復這一手法來對人物內心的情緒進行渲染,比如對幸福的記憶和深切懷念、對悲傷情緒的宣泄等。《烏鴉》這首詩也不例外,在詩歌每節(jié)末尾都對“永不復還”這一詞語進行了重復。瓦雷里指出: “只要讀了《烏鴉》的精彩段落,都會被刻意的疊句所打動?!痹娭泄渤霈F了11次“永不復生”,這是烏鴉的名字,也是它對作者的詢問做出的唯一的回答。雖然這種回答表面上答非所問,但又讓人覺得十分合適。它將荒誕的對話上升到了對生存哲理的探討。人所深愛的一切,正如烏鴉所說的那樣,一旦消失就永不復還。漆黑寒冷的深夜是對年輕男子痛苦、悲傷的內心情感的寫照。而正是這種情感,烏鴉到來落于女神的塑像上,將冥界的信息傳達出來,一遍遍的重復“永不復生”,讓年輕男子的心飽受痛苦的折磨,讓他的靈魂在永恒的悲痛中沉陷。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哀婉絕望的,讓人讀起來感受到一種陰冷、恐懼和不安。而題材是愛倫·坡最為經典的美女之死。在凄冷的深夜,年輕男子深切地思念自己逝去的戀人而難以入睡。戀人的死亡讓年輕男子感到無限的悲傷和痛苦,這種悲傷和痛苦足以觸動人的靈魂,有著一種別樣的美麗,詩人將此充分地表現出來。
二、深刻、嚴密的文學批評
《烏鴉》這首詩歌能夠取得成功,原因在于其嚴密深刻的詩論、豐富的創(chuàng)作實踐經驗以及他與生俱來的詩歌才華。在美國文學史上,愛倫·坡不僅是第一位真正的文學理論批評家,還是唯美主義詩人。愛倫·坡所生活的時代,美國正處于黃金時期,但是他并沒有像其他作家一樣,對當時的邊疆生活和工業(yè)文明進行歌頌,他十分厭惡當時盛行于文壇的拜金主義。他更加關注自我的內心世界,不斷尋求人類感觀與外部世界的良好溝通,追求純粹的藝術,首次提出了唯美主義詩歌的理論。愛倫·坡在他的詩論中提出,一首詩歌的存在,不是為了其他目的,而僅僅是為了自己本身而存在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要讓人們獲得真理,而是給人以藝術享受。可以說,詩歌是美的有韻律的創(chuàng)造,能夠對其存在價值進行裁決的只有趣味。對于智力或者良心,它的關系僅僅是間接的,同道義、真理幾乎沒有聯系。一首詩之所以能夠稱之為詩歌,是因為它能夠刺激靈魂的升華,而這決定了詩歌存在價值的大小。要想增強刺激靈魂升華的效果,就務必讓詩歌符合讀者的閱讀心理,最好能夠在半小時內讀完,如果過長或者過短,都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對于美的靜觀和冥想,帶來了最為純潔、升華和強烈的快樂。美感是在人的精神深處永遠存在的本能,它能夠讓人在形式多樣的聲音、氣味和情感里生存,能夠讓人感受快樂。所以,詩歌的情感可以通過多種藝術形式,比如音樂、雕塑、繪畫、舞蹈和建筑等,得到廣泛而充分的發(fā)揮和展現。但是,如果僅僅對當前的美進行簡單的復制是不行的,還要經過更為深層的挖掘,讓其呈現出更高層次的美。正因為我們預見了彼岸或者死后的輝煌而感到十分欣喜,所以才能夠將存在于世間的各種思想和事物進行多樣化的結合,對一部分的美妙來進行爭取,而這一部分也是永恒的。于是通過詩歌或者音樂,我們發(fā)現自己被化作了淚水,這并不是因為過于快樂,而是因為某種很容易引發(fā)的,讓人難以忍受的憂傷。通過格律、韻律和節(jié)奏等形式,音樂這一元素在詩歌中獲得了重要的地位,以至于詩歌無法脫離音樂而存在,或許只有當音樂參與時,詩歌的情感才更容易觸發(fā),才能夠讓靈魂獲得最高的提升,創(chuàng)造出神圣美。愛倫·坡為了闡釋和證實自己的詩歌理論,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主題多數為夢、死、惡,主人公多數是已經死去或者即將死去的美婦,男性主人公則是孑然孤獨或睡眼惺忪或精神錯亂等,他們都是深陷于對死去的人的思念中,遭受著精神上的痛苦。
三、唯美的創(chuàng)作主題
《烏鴉》將他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創(chuàng)作技巧充分體現出來 ,也就是將其所提出的“美、純、諧”三要素和詩歌是美的、有韻律的創(chuàng)造的理念體現出來,同時也對他的人生觀以及他所認為的永恒主題有所投射。這些主題包括:美的幻滅、死亡的恐怖、對怪異現象的懷疑和憂郁的窒息。愛倫·坡的命運讓人聯想到詩歌中的烏鴉。愛倫·坡僅僅活了40歲,其一生只有童年和少年時代曾經有過幸福的時光,其余的時光充滿了坎坷和磨難。《烏鴉及其他詩》出版于1845年,在書的序言中他寫道: “對我來說,詩歌并不是作為一種目的,而是作為一種激情而存在的。我們應當尊重這種激情,不應該也不可能為了微不足道的報償或者贊賞而隨意喚起這種激情?!边@里的激情是指一種能夠讓靈魂激動的超凡之美。那在愛倫·坡心中,這種超凡之美的本質是什么?在他的作品《我發(fā)現了》中,他認為宇宙是上帝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精神存在;上帝憑借著自我擴散創(chuàng)造了世界萬物,而現在的宇宙就是上帝擴散的存在。既然有擴散,自然會有凝聚合一,最終回歸虛無,然后上帝再次進行擴散,周而復始。愛倫·坡認為,這種從無到有再到無的過程是非常真實且壯美的,這是一個真與美得以融合的過程,而這就是超凡之美的本質。人一旦看到了超凡之美的光輝,就不再有死亡的恐懼,就能獲得心靈的平靜。然而這種超凡之美并不是常人能夠看見的,所以愛倫·坡要通過自己的作品,讓世人能夠隱隱約約感受到這種美?!稙貘f》這首詩可以說是對愛倫·坡人生觀和宇宙觀的描繪。詩歌的第十節(jié)將他凄涼的一生、對美的追求的破滅和無奈的吶喊進行了反映。愛倫·坡在詩中使用了象征手法,目的是營造神秘而恐怖的氛圍。深夜的敲門聲是鬼魂或超自然力的象征。在古老的傳說中,會在半夜敲響人們的門的只有鬼魂和神秘的力量。當年輕男子打開房門時,沒有任何東西,只有無邊的黑夜。當他在黑夜中呼喚戀人的名字時,黑夜用回聲回應著他。黑夜不僅僅是男子內心恐懼的象征,也是對戀人不能復生的深深絕望的象征。門一方面是荒野和室內文明的界線,另一方面也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界線。雅典娜神像是智慧和理性的象征,而烏鴉是死亡、鬼魂、黑暗、噩夢等的象征,它始終在神像上停落著,這表示“烏鴉”統治著這一切,而隨著男子的詢問,它的統治不斷擴張,直到湮沒了其他所有的象征。
四、結 語
波德萊爾曾經指出,一首詩歌價值的根本在于能夠激勵和征服靈魂。而愛倫·坡的《烏鴉》就是這樣一首詩歌。愛倫·坡曾經這樣說道:“這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同偶然和直覺完全沒有關系,這首詩歌創(chuàng)作的每一步都是十分精確和嚴密的,就如同解答數學題一樣?!边@首詩可以稱得上是愛倫·坡的經典作品,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同時也實現了其詩歌理論和創(chuàng)作主題的完美結合。愛倫·坡通過利用各種表達技巧,將詩歌主人公失去戀人后的痛苦、絕望充分表現出來。從這首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愛倫·坡是一位追求藝術技巧與真摯情感完美結合的文學大師,他的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或悲傷或美好的情感都讓人對由真摯情感和藝術技巧有機結合所帶來的藝術氛圍而產生驚嘆和感動之情。
[參考文獻]
[1] 李宜燮,常耀信.美國文學選讀(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
[2] 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劉保安.論《烏鴉》中的象征[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03).
[4] 吳志芳,皮文立.厄運的先知——從神話原型理論看愛倫·坡《烏鴉》中的烏鴉原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9(04).
[5] 陳兵,夏道靜.從《烏鴉》看愛倫·坡的象征主義[J].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4(03).
[作者簡介]
張燕(1978— ),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