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易斯《巴比特》中巴比特反復的一生
辛克萊·劉易斯是20世紀美國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國本土第一位憑借洋溢的文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辛克萊·劉易斯的眾多作品當中,《巴比特》無疑是一部其創(chuàng)作生涯里的經(jīng)典之作。《巴比特》這部小說主要是對于美國商業(yè)繁華時期的商人生活的諷刺再現(xiàn)。辛克萊·劉易斯在《巴比特》一書當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經(jīng)典的美國房地產(chǎn)商人巴比特,并以鮮明的筆觸對美國20世紀商業(yè)大繁華時代的各種商業(yè)文化進行了細膩的描寫,對美國的商業(yè)價值觀進行了深刻而冷靜的思考。
小說《巴比特》的主人公就是巴比特,他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且獲得了商業(yè)成功的房地產(chǎn)商人,巴比特過著非常富裕但又非??贪宓闹挟a(chǎn)者的枯燥生活。因此,巴比特內(nèi)心深處已經(jīng)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空虛侵擾,所以他希望能夠?qū)ふ业揭环N不一樣的生活。因此,巴比特到處旅行或者隨意的流浪,為了更好地去嘗試一種玩世不恭的生活,巴比特甚至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有著一種革命者的情緒。但是巴比特又害怕這種真實的生活體驗和美國的主流價值觀之間格格不入,這必會讓自己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冷落。所以,巴比特最終還是放棄了這種革命情緒,重新回歸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重新開啟自己的商人生涯。在小說的最后,巴比特略帶遺憾地將自己追求真正人生的希望放到了自己的兒子的身上。
巴比特一生試圖做出一些超越庸俗、超越自己人生精神困境的嘗試,但是巴比特顯然沒有擺脫這種庸俗世界觀、人生觀的束縛,因為歸根到底,巴比特已經(jīng)是生活在美國新社會當中的一員,他習慣了這種人際關系,也習慣了美國社會當中普遍存在的庸俗世界觀,所以他無法走出自己內(nèi)心的藩籬。
二、巴比特人生中的標準化空虛剖析
(一)巴比特成為標準化的商品
巴比特是一個來自美國澤尼斯市的房地產(chǎn)商人。澤尼斯市是作者辛克萊·劉易斯杜撰出來的,這種杜撰出來的城市從字面的意思上看就是“繁榮的頂點”的意思。處在繁榮的頂點的巴比特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商人。作為一個成功的房地產(chǎn)掮客,他在中產(chǎn)階級這個群體中生活得十分滋潤。巴比特不僅是一個房地產(chǎn)業(yè)界的老板,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標準的父親和丈夫。在小說當中,巴比特在這個階級當中受到各界的尊崇。
在巴比特生活的城市當中,各種各樣的道德價值觀都非常的標準化,巴比特要在澤尼斯市繼續(xù)平靜地生活下去,就需要非常模范地恪守這種美國式的道德價值觀。劉易斯在小說當中塑造的巴比特這個房地產(chǎn)商人是一個完整、完美并且完全標準的商品,這個商品是因為社區(qū)生活的優(yōu)雅而讓他喪失了所有的個性。可以說,巴比特一開始就成為了澤尼斯市一個十分標準的美國公民,這雖然可以讓巴比特過上十分平靜祥和的生活,但是也讓巴比特經(jīng)受著人生的空虛和寂寞。巴比特不希望成為標準化的設計,因為巴比特不希望有社會地位,不希望在完全沒有人類欲望的家庭之中繼續(xù)生存,不希望自己被標準化,對于標準化的交談、標準化的幽默感覺到疲倦和寂寞。因此,其內(nèi)心的痛苦是非常明顯的。
(二)巴比特被標準化的生活環(huán)境
除了自己本身已經(jīng)被徹底地商品化、標準化之外,巴比特的生活環(huán)境也是完全標準化的。巴比特除了十分勤奮地為自己的孩子以及妻子的物質(zhì)生活拼命地掙錢之外,巴比特所使用和接觸到的私人物件也都是一些徹底的標準化的商品,這些標準化的商品都是符合澤尼斯市公民的使用需求的。巴比特穿的是BVD的襯衣,購買雪茄煙,會使用非常流行的電子打火機,同時也會建造木制的車庫。
巴比特還必須每一個周六的下午跑到這些有錢的中產(chǎn)階級的俱樂部當中閑聊、看電影或者幾個人聚在一起打打橋牌。他們看的電影也幾乎都是些看著開頭都知道結(jié)尾的東西,比如一些漂亮女孩裸著大腿洗著澡,或者是鐵血警察拿著左輪槍正在刻苦地提升自己的射擊水平,或者是一個吃著意大利面的風趣男士。巴比特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條件就是這樣,在澤尼斯市,他完全要服從這些活動,因為他早已經(jīng)被打上成功的中產(chǎn)階級者的烙印。巴比特談到了政治方面,他對于自由主義、波西米亞主義是十分厭惡的,而且對社會主義、激進的革命也十分厭惡,他喜歡共和黨的政綱。
在這樣的生活當中,巴比特雖然看似十分喜歡這種標準化、庸俗無聊的生活,并且巴比特也在澤尼斯市墨守成規(guī),但是巴比特內(nèi)心當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并不平靜的情緒,特別是巴比特已經(jīng)不能夠完全去說服自己面對這種完全標準化的枯燥生活,他已經(jīng)厭倦了這樣一種空虛以及壓抑的生活。
三、巴比特人生中婚姻的痛苦剖析
在巴比特的人生當中,婚姻是他生活里一個重要的元素。巴比特和正常的人一樣具備性沖動,也具備各種人性的本能,而且巴比特的婚姻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而形成的。不過巴比特的婚姻卻讓他的人生十分的痛苦。
巴比特的妻子麥拉并不能夠滿足巴比特。對于巴比特而言,妻子麥拉就是一個完全不具備任何活力的修女,正如小說當中所描繪的,“豐滿的脖子呈現(xiàn)出下垂以及松弛,以及面部有著許多的褶皺,從嘴角邊垂到下顎的底部”,巴比特對于自己妻子麥拉充滿著厭倦。巴比特的妻子麥拉雖然十分勤奮善良,但是除了麥拉的小女兒對母親仍然充滿著希望和熱情之外,并沒有其他的人認為麥拉是十分鮮活的。巴比特對于性欲望這種本能性需求沒有獲得充分滿足十分痛苦,這也是巴比特會產(chǎn)生追逐自己真實生活的一個動機。
巴比特已經(jīng)到了中年,漸漸對婚姻產(chǎn)生了一種焦慮,這種婚姻上的焦慮主要還是他年輕階段對于婚姻生活的妥協(xié),并沒有遵從自己的想法選擇適合自己的婚姻。麥拉雖然是整個澤尼斯市周邊社區(qū)都很贊同的一個好妻子,很少會因為家庭的事情和巴比特鬧脾氣,但是巴比特仍然知道,麥拉只是一個非常傳統(tǒng)的妻子,她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會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并且為他們勤勤懇懇,一直到自己最終生命的結(jié)束。巴比特和自己的妻子麥拉之間都是例行公事,他們的婚姻也完全都是標準化的生活,這種平靜至死的生活讓巴比特和自己妻子之間缺乏真正的吸引或者交流。
四、解讀巴比特對于人生的種種不滿的根源
(一)巴比特對于人生各種不滿的意識變化
巴比特對于人生的不滿是非常多的。除了上文分析的標準化生活讓巴比特的人生充滿了痛苦,枯燥乏味的婚姻也成為了巴比特內(nèi)心的沉重負擔。而實質(zhì)上,巴比特對于人生產(chǎn)生種種的不滿并不是因為巴比特不愿意做一個好的丈夫或者好的父親,也不是因為巴比特不愿成為一個成功的中產(chǎn)階級的房地產(chǎn)商人,而是因為巴比特對于這種已經(jīng)枯燥化、條理化乃至于標準化、模式化生活的根本厭惡。這種厭惡已經(jīng)深深作用在巴比特內(nèi)心世界,成為了巴比特內(nèi)心當中非常強烈的一股叛逆思想。
巴比特非常清晰地認識到,傳統(tǒng)的澤尼斯市的道德價值觀是何等庸俗、何等無聊,但是巴比特卻無法拒絕這種殘酷而且痛苦的人生模式。巴比特渴望享樂,但是他的婚姻顯然是十分模式化的,巴比特渴望自由,可是革命情緒在美國的社會當中必然要遭到扼殺。巴比特的人生都是在各種覺醒和沉醉之間徘徊。巴比特對自己的工作地點十分的不滿,十分不喜歡平平淡淡的工作環(huán)境,但是卻也無法擺脫,因為巴比特不僅是依靠這樣的生活賴以生存,而且巴比特本身的社會群居性也無法脫離社會自己一個人生存下去。
所以,巴比特一生都處在各種不滿的意識流動之中,有時會受到自由情緒的影響,有時會受到各種世俗庸俗觀念的拖累,最終巴比特在這種各種不滿的意識流動當中承受著常人難以體會的生活壓力。這種生活的壓力并不是物質(zhì)的,而是一種意識上的,一種精神上的壓力。
(二)巴比特一生中的三種根本的沖突元素
巴比特一生中有三種不同的沖突元素。巴比特首先是一個享樂者,他之所以成為一個房地產(chǎn)掮客,最主要就是為了滿足自己人生的各種愿望,這種愿望歸根到底就是一種本能性質(zhì)的欲望,這種欲望的滿足需要不斷地進行商務貿(mào)易,以此獲得生命和享樂繼續(xù)延續(xù)的資本。其次,巴比特必須恪守當時美國社會的道德價值觀,這種恪守道德價值觀的行為是人類自身具備的一種社會性,人們渴望能夠在群聚過程當中得到認可,因此,人沒有辦法擺脫社會而獨立。巴比特也正是無法擺脫這一點,所以無法堅持自己對真正的人生之追求,受到現(xiàn)實社會的熏陶,漸漸成為了一個識時務的人。最后,巴比特也具備一種追求真正的生活的超越情緒,巴比特的內(nèi)心世界中有一種對于自我理想的追求,特別是一種對于傳統(tǒng)的道德標準的打破和超越,這種追求需要拋下各種傳統(tǒng)的道德和普遍的價值觀去追求自己內(nèi)心的精神平衡。
這三種不同的沖突元素成為了巴比特人生精神痛苦的根源,這種根源會導致巴比特的人格產(chǎn)生各種斷面,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辦法得到維系和延續(xù),情感上頗為痛苦。但是巴比特一生當中都是在這三種不同的本質(zhì)元素沖突中維持著平衡。所以,巴比特最終淪為庸俗,也是因為在三者的沖突中選擇了另一種更為平靜的生活方式,這對于其自身而言也是一種維持自己的基本生存的最佳選擇。
五、結(jié) 語
劉易斯的《巴比特》通過巴比特這個商人的人生行為和心理細節(jié),對于當時美國社會的庸俗人生價值觀進行了非常尖銳的諷刺,而巴比特也成為了這些庸俗價值觀的一個典型,巴比特最終無奈的選擇也表明了人和社會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仍然是普遍存在的。
[參考文獻]
[1] 魏國平.辛克來·劉易斯筆下的巴比特[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03).
[2] 張海榕.辛克萊·劉易斯的創(chuàng)作歷程[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06).
[3] 關翠瓊.解讀《巴比特》中的時代背景和現(xiàn)實意義[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2).
[作者簡介]
陸金仙(1965— ),女,浙江桐鄉(xiāng)人,本科,嘉興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與貿(mào)易分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