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錢鐘書聞名于世的一部著作,其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的運用,雖然這部小說所表現(xiàn)的主題是比較嚴肅的,但是作品的語言風格卻是幽默詼諧的。[1]他常常突破常規(guī),獨辟蹊徑,令人出其不意,許多地方的語言表達方式簡直令人拍案叫絕,尤其是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細細品味起來引人深思。作者以極高的語言藝術運用水準,對文中的人物及其思想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寫和刻畫,讓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不僅能夠領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還能充分地領略到語言藝術的巨大魅力。
一、比喻手法的運用
縱觀近現(xiàn)代新文學作品中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作品,如果要說哪本小說的語言藝術最生動、最精彩,那么恐怕非《圍城》莫屬了。記得錢鐘書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比喻是文學語言的根本”?!秶恰肪统浞煮w現(xiàn)了他的這個思想,其在敘事的過程中采用新穎的比喻修辭,在審美解讀中也總是妙語連珠,處處閃現(xiàn)著智慧的光芒,使文章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使我們對文章主題的領悟和在會心的閱讀中有種回味無窮的感覺。[2]
錢鐘書先生對中外文學都有涉獵,因此他的知識非常的淵博,對藝術手法的運用也受西方文學的影響,并不拘泥于一格,而是運用自如,信手拈來?!秶恰分斜扔魇址ǖ倪\用內涵非常豐富,其喻體融藝術、文學、哲學、歷史、民族、宗教等很多方面的知識為一體,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像是置身于一個繁茂的文學園地,其豐富程度簡直讓人不敢相信。作者利用淵博的知識,結合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力求使文章語言的表達效果達到最好。比如在方鴻漸和蘇文紈的情誼的描寫中,作者看似不經(jīng)意的將其比喻為數(shù)學上的“兩條平行線”,事實上作者已經(jīng)暗示了兩個人最終沒有結果的愛情悲劇,這不僅對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還使小說的內容顯得趣味盎然,并且語言表達上也準確而又生動。對方鴻漸和蘇文紈兩個人之間的一個吻,作者不僅將其比喻成清朝官場端茶待客的時候客人象征性的用嘴唇在碗邊抹一抹的樣子,還將其比喻成是從前西洋法庭開庭審理證人時,法官在宣誓中用嘴巴碰觸《圣經(jīng)》,或者是信女們親吻西藏的活佛或羅馬教皇的大腳趾等。[3]作者運用這幾個比喻其實就是為了表現(xiàn)人物對這個吻敬而遠之的特點,而這幾個比喻又分別運用了宗教方面的知識和民族習俗,傳達了方鴻漸在這個時候對蘇文紈的愛情已經(jīng)轉化為友情,因此在這個親吻中,他并沒有很大的波動的微妙心理,透漏了方鴻漸這類小知識分子小心謹慎的性格特點。作者通過對筆下的人物動作的描寫,對其進行心理活動的剖析,此種嫻熟的語言運用技巧令人不禁生出敬佩之情。
巧妙的套用典故進行比喻也是《圍城》比較出彩的一個特點。每一個典故其本身都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意蘊,作者在敘事和描寫的過程中對各種典故信手拈來,運用自如,使作品的內容更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同時還拓展了讀者的審美空間思維。讀者在進行此類比喻手法的閱讀時,首先要讀懂的第一層意思是它在文中的意思,然后結合典故中所體現(xiàn)的精神內容,進而對其在文中所要表達的內涵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文章的主題將會有更加深刻的領悟,同時也能體會到語言的巨大魅力。[4]另外,在進行典故的套用時,為了能夠讓人更好的對其進行理解,作者在對典故進行敘述的時候采用比喻的手法對其加以闡釋,使其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更加的通俗易懂。比如在小說中,《伊索寓言》中講述的“狗看水中影子”的故事曾多次出現(xiàn),其主要寓意是人都需要一面鏡子,常常照一照,認清自己。
暗喻在《圍城》中的運用非常多。比如,作者對西洋人在趕驢的時候把蘿卜掛在它的前方,驢子為了能夠吃到蘿卜就會往前走,但是永遠都夠不著。這段文字中的驢子就是小說中方鴻漸胸無大志、目光短淺的處境的真實寫照,諷刺中盡顯淋漓盡致的快感。
二、諷刺手法的運用
錢鐘書對反諷手法的運用也非常的擅長,從大的方面講有主題意蘊的暗示,從小的方面講有主人公隱秘心理的挖掘,處處都體現(xiàn)了作者對諷刺小說體式高超的駕馭能力。比如文中有一段對汪處厚的人物肖像的描寫,主要是對他的胡子進行了描寫,語言生動逼真,非常的形象,就像是汪處厚這個人從作品中走出來,走到讀者的眼前一樣,再加上作者對他的理想和歷史的諷刺,令人忍俊不禁。
錢鐘書總是能夠引經(jīng)據(jù)典,超越具體的對象的束縛,完全釋放自己的想象空間,盡情地揮灑自己的諷刺和幽默,從而形成了一種融睿智、諧趣為一體的特殊的諷刺方式。在作品中,作者除了對中上層知識分子進行嘲弄和反諷,對沒有生命的機器也極盡反諷之事,比如對方家大宅每小時慢7分鐘的時鐘就進行了一番擬人化的調侃。另外,錢鐘書還善于運用心理諷刺來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對人物進行靈魂深處的研究,揭示人與人之間撲朔迷離 的關系,諷刺其丑陋的靈魂。[5]比如,在孫嘉柔生病的時候,李梅亭不愿意將感冒藥給她吃,于是就將自己吃剩下的魚肝油當做感冒藥給她吃了。作者對李梅亭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致的刻畫,突出表現(xiàn)了她的吝嗇而又自私的嘴臉。
三、象征手法的運用
《圍城》主要是對抗戰(zhàn)背景下以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群的形象和思想進行描繪,通過對他的愛情、親情和家庭關系等的描述,揭示封建傳統(tǒng)文明與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夾縫中生存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tài),同時進行道德上的批判。作者從題目入手,運用“圍城”這一象征性的結構,全文貫穿象征手法,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對歷史、對生命、對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圍城象征著封建環(huán)境和封建思想對婚姻的束縛。小說對主人公的婚姻狀況以及他與幾個女性之間的關系進行描述,最終通過對他婚姻的破裂以及他在情感上的突圍表達了文章的主旨,體現(xiàn)了人類精神上的困境和孤獨感。[6]
在小說中,方鴻漸經(jīng)歷了一場任何一個情竇初開的少男都會經(jīng)歷的純潔的愛情,他因為唐曉芙而產(chǎn)生了結婚的想法,但是后來戀愛失敗了,方鴻漸開始對戀愛產(chǎn)生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境。不過,人的心中總是還是存有期待的,他在傷心失落之后又開始了第二次戀愛,這一次他與一位不錯的女孩孫柔嘉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婚后的生活不盡如人意,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爭吵和打鬧之后,方鴻漸逐漸認清了婚姻本質,最終鼓起勇氣從婚姻的城堡中逃了出來。這種方鴻漸所經(jīng)歷的婚姻中的困境其實并不單單是他一個人的困境,而是這個社會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俺抢锏娜讼氤鋈?,城外的人想進去?!边@是錢鐘書對《圍城》這部小說的總結。[7]
四、語言簡練,警策省心
《圍城》雖然是以敘事為主,但是也充滿了人生的哲理,甚至可以說它是一篇哲理詩也不為過,小說同時還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辯證法的觀點。
首先,小說的題目定為簡簡單單的“圍城”兩個字就是大有深意的,作者通過對主人公的情感和婚姻的描寫,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中的封建婚姻和封建思想的狀態(tài)。在圍城外面的人想要沖進去,在圍城里面的人卻想要沖出來,希望與失望,執(zhí)著與動搖,其實生活中處處都體現(xiàn)著這種思想。
其次,小說中也有作者對世人的警策,比如,作者說道:“以前的愚民政策是不許人民受教育,現(xiàn)代的愚民政策是只許人民受某種教育。”這體現(xiàn)了作者對當時的教育的思考以及對教育者的警示。
五、語言幽默詼諧
雖然《圍城》這部小說表達的主題是嚴肅的,但是在整部小說中,幽默詼諧的語言是它最重要的特點。這種幽默詼諧不是輕佻,也不是油嘴滑舌,而是通過一種反諷的方式,對新時期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靈魂進行徹底的剖析和批判,在這群人中,有紳士,有淑女,有學者,甚至有教授,作者都用自己的筆一層一層剝去他們身上文明的外衣,暴露出他們隱藏在這層外衣之下的愚蠢、卑鄙、虛偽和淺陋。比如主人公方鴻漸利用未婚早逝的妻子的嫁妝費用出洋深造,回到家鄉(xiāng)后迫不及待地要向學生進行西洋文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的演講,他說自己見識大長,中國品性方正,所以天是方的,洋人品性圓滑,因此主張地是圓的,西洋進口的鴉片,吸食也不會上癮,等等。[8]他的所謂的這些見識其實不過是一些謬論,但是他卻將其奉為真理。這是多么大的一個諷刺。這是方鴻漸本人的悲哀,同時也是現(xiàn)代教育的失敗。
六、結 語
《圍城》是一部具有杰出語言魅力的文學巨作,是新文學作品中的經(jīng)典之作。它受魯迅作品暴露社會性質的影響,對新文學時期的知識分子缺乏思想、虛偽、卑鄙的精神世界進行抨擊和揭示,其主要目的在于表達作者對新國民性的呼喚。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敘事的刻板,運用了象征、比喻、反諷等手法,采用簡練詼諧的語言對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其心理活動進行描寫和刻畫,生動而又形象,簡潔而又深刻,鮮明地表達了主題思想。另外,作者在技法上還講求中西合璧,對現(xiàn)代文學人物畫廊起到了非常大的豐富和補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崴嵬.《圍城》中人物描寫的辭格運用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0.
[2] 薛平.《圍城》中比喻修辭用法及功能解讀[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08).
[3] 許倩.《圍城》人物對話言外之意的語用分析[D].湘潭:湘潭大學,2010.
[4] 裴恒高.新批評視域下的《圍城》反諷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0.
[5] 郜元寶.“文學的國語”怎樣煉成——《圍城》的語言策略[J].學術月刊,2011(01).
[6] 李國政.《圍城》的語言藝術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
[7] 劉媛媛.淺談《圍城》中的多元化語言藝術[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2(08).
[8] 何英霞.賞析《圍城》的語言藝術[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10).
[作者簡介]
張鴻(1974— ),女,山東濟南人,山東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與建筑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軟件工程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