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石巖鉛鋅銅礦床產(chǎn)于田蓬組上段第二、三巖性帶地層中,為噴流沉積型礦床。礦床形成受古地理隆起到凹陷的過渡地帶—斜坡一側發(fā)育的同生構造及地層層位、巖性控制。深入認識該礦床的控礦因素,為經(jīng)后外圍找礦及擴大找礦遠景指明方向。
【關鍵詞】控礦因素;鉛鋅銅礦床;噴流沉積型;同生斷層
1 礦床地質(zhì)背景
紅石巖鉛鋅銅礦床與小錫板銻礦床相距較近,大地構造處于相同位置(圖1),地質(zhì)構造均復雜,經(jīng)歷了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和喜山期多幕斷陷沉積、褶皺隆升、巖漿活動及成礦作用,發(fā)育了與火山—沉積作用有關的鐵、銻、鉛鋅、銅多金屬礦成礦系列和與巖漿侵入作用有關鎢、錫、鉛鋅、銅、鈹?shù)冉饘俚V成礦系統(tǒng),構成滇東南褶皺成礦帶。礦床出露地層為中寒武紀田蓬組上段(∈2t2)及中泥盆紀古木組(D2g)(圖2)。田蓬組上段(∈2t2)地層為一套經(jīng)區(qū)域變質(zhì)形成的低綠片巖相,為區(qū)內(nèi)的含礦地層,地層總厚度大于430米,根據(jù)巖石組合特征可分四個巖性帶。以千枚巖、大理巖為主,夾硅質(zhì)巖及綠片巖。其中第二、三巖性帶地層是本區(qū)主要的含礦層位,與之對應的是一套基性、酸性“雙峰式”火山巖及噴流沉積巖。
紅石巖鉛鋅銅礦床賦存在田蓬組上段地層中,嚴格受地層層位控制,各巖性帶中均見礦層,以第二、三巖性帶中的礦層為主。區(qū)內(nèi)共圈定了隱伏礦層8個,主礦層2個。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產(chǎn)出,與圍巖產(chǎn)狀基本一致,且隨地層的褶皺而呈波狀起伏(圖3、4)。礦層產(chǎn)狀較平緩,變化于5-30°間,局部受褶皺影響達30-50°。主礦層Ⅱ2控制長度大于3350m,寬415-1250m,平均寬680m。礦層厚度7.24—0.65m。Ⅲ1礦層控制長1800m,寬200-736m,平均寬為450m;厚度4.80m—0.55m。礦層中局部出現(xiàn)獨立銅礦體或鉛鋅銅礦體,與鉛鋅礦體為同體共生。
礦石以硫化礦為主,Ⅱ2礦層金屬礦物以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黃銅礦為主,非金屬礦物以石英、方解石為主;Ⅲ1礦層金屬礦物以閃鋅礦、黃銅礦、黃鐵礦、方鉛礦、磁黃鐵礦為主,少量赤鐵礦、磁鐵礦,非金屬礦物以綠簾石、透輝石、綠泥石、石英及方解石為主。礦石結構主要為它形晶粒狀結構,少量自形粒狀結構、交代殘余及固溶體分離的乳滴狀結構;構造以條紋狀、條帶狀構造最為常見,其次為浸染狀、斑點狀構造,少數(shù)為團塊狀或塊狀構造。
2 礦床成因分析
紅石巖鉛鋅銅礦床具有海底火山噴流沉積型礦床特征,其礦床特征如下:
①礦床含有多個層狀或似層狀硫化物礦層,單個礦層0.5-10m,側向延伸長度可達1-3km以上,地層礦化厚度可達幾十至400米以上,含礦層位及礦層穩(wěn)定,可對比性強,宏觀上反映了礦床的沉積特征。②礦體內(nèi)部普遍發(fā)育極薄的延伸很遠的紋層狀韻律層理以及大量的典型沉積構造,如角礫狀構造和塑性滑動沉積構造等。礦層與圍巖層理整合,礦石具明顯的條紋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礦石的條紋理與圍巖層紋理一致,局部可見條紋理或條帶受構造應力的揉皺而形成層間褶曲構造,具有噴流沉積礦床的特征。③本區(qū)田蓬組含礦地層為一套沉凝灰?guī)r、硅質(zhì)巖及碳酸鹽巖,具噴流型礦床的特征。礦床主要含礦巖性綠色巖系原巖恢復為一套基性火山巖,經(jīng)變質(zhì)而成;而硅質(zhì)巖則可能為海底熱液噴出的二氧化硅呈凝膠狀沉積而形成。④礦石的金屬硫化礦物組分相對比較簡單,為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偶見磁鐵礦和毒砂,非金屬礦物為絹云母、綠泥石、石英、綠簾石、透輝石及少量重晶石、陽起石等,礦石的礦化元素及礦石礦物組合具有噴流沉積型礦床特征。⑤紅石巖鉛鋅銅礦床容礦巖石ω(A1203)含量為0.77%~18.90% ,平均值9.00% ;TiO2含量為0.05%~1.00%,平均值0.45%;K2O+Na2O含量為0.45%~12.14%,平均值5.52%,含量基本同大廠錫礦床及白牛廠銀礦床,與已知噴流沉積礦床基本一致。⑥礦石中的常量元素SiO2、Al2O3、TiO2、K2O、Na2O、P2O5含量明顯低于圍巖,F(xiàn)e2O3、FeO平均含量亦低于圍巖,CaO、MnO含量明顯高于圍巖,表明成礦與鈣錳關系密切,與多數(shù)噴流沉積型礦床無差異。⑦礦床圍巖蝕變微弱,主要蝕變礦物石英、方解石多呈脈狀穿插,少量呈面型分布于各類巖石中,說明礦床熱液改造的跡象不甚明顯。
3 控礦因素分析
3.1 古構造古地理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