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指出教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中德育是一項重要的內容,更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所在,沒有好的德行,知識將來只能滿足學生的私心,不能充分為社會所服務,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德育也應關注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以學生全面的、和諧的發(fā)展為德育的根本,促進學生的個性飛揚,素質獲得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以人為本的德育活動,從學生的自然本性出發(fā),將學生的生活和實踐搬到德育實踐活動之中,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于學生個體的生活世界里,不刻意、空洞地說教,借助于各種形式生動的活動展開德育,在活動中實現(xiàn)對“真善美”的追求,完成個體優(yōu)良德性的自主構建和生成。本文結合新課程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就中學德育活動課程的實施提幾點筆者的建議,望能有助于實踐。
一、尊重學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前提
當前學校的道德教育幾乎千篇一律,無外乎老師以旁觀者的姿態(tài)強調學生的行為要符合學校的行為規(guī)范等等,這種刻板的灌輸性道德教育只能使學生處于被接受者的地位,毫無自主性可言,甚至會在老師一而再、再而三的道德強調下,產生叛逆心理:你讓我向東,我偏向西給你瞧瞧。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應體現(xiàn)出對學生應有的尊重與關懷,給他們相應的自由、權力和責任,讓他們以自己所學的道德知識去判斷、去體驗他們自己行為的對與錯。不過分要求他們,“閉一只眼睛看待學生的錯誤”,允許他們走些彎路,犯點錯誤,只要不是原則問題,犯錯誤的經驗也是人生的寶貴財富。總之,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是提高德育水平的前提。
二、學科滲透,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中學各學科尤其是政治、語文、歷史、地理等社會科學課程中蘊含了很多德育因素。教師在上課時,應該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如游戲、競賽、講故事等,將抽象的道德知識寓于其中,充分利用課堂,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參與過程中不知不覺受到教育。中小學生正處于一個好動的年齡段,缺乏對道德學習性質和意義的深刻理發(fā)認識,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的德育情境必須自然,貼近生活,讓學生意識原來自己所受的德育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同時也不要只注重分數(shù),而忽視了德育的育人功能。
三、愉悅環(huán)境,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陣地
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與社會各階層各機關單位相比,學校還是一片凈土,為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影響,還應該讓這片凈土進一步美化、香化,讓學校的每個角落都成為教育的窗口和育人的陣地。要充分利用這些陣地,對學生進行宣傳和引導,拓寬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四、家庭熏陶,是搞好道德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應該說家長是學生的啟蒙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學生從呱呱墜地到呀呀學語,家長的言傳身教功不可沒。而現(xiàn)在家長正忽視對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重視孩子的知識教育和智能開發(f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讓孩子涉及與學習無關的事宜,如家務勞動、待人接物,參加各種活動等,而且眾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員結構和生活氛圍,也沒有給孩子提供參加勞動和社會活動的機會。繁重的學習負擔和課外學習班充斥他們稚嫩的童年時代和快樂的少年時代,他們成了學習的工具。其結果是許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會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有些家長的道德素質不高,沒有意識到對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對于孩子的許多不良表現(xiàn),不懂得如何教育;有些家長知道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只告訴孩子應該做什么或不應該做什么,不與孩子溝通,其結果是,或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沒有主見,只知道順從。因此,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平等、寬松、道德情操高尚的家庭環(huán)境不是一個非常容易的問題。
五、社會宣傳,是學生形成良好道德觀的大窗口
媒體導向、通訊手段、現(xiàn)身教育、現(xiàn)實生活狀況都對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學生從他懂事的時候起,接受廣播、電視、雜志、唱片的影響和教育就多于學校,這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要比教師和家長的教育更具說服力,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同時,“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倡導、社會主義八榮八恥榮辱觀的提出、各類英模的演講、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評詵等活動,無疑對學生有著“事實勝于雄辯”的影響和教育。個人在發(fā)揮各種能力的同時,應當形成自由的、創(chuàng)造的個性。教育實踐也表明,社會性與個性是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的。社會的全面發(fā)展為個性的充分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沒有個性的發(fā)展就沒有社會的發(fā)展。
總之,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大。作為一名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思想狀況,結合家庭、社會,引導學生養(yǎng)成優(yōu)良品德,促進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學校要樹立德育活動科學發(fā)展的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德育活動課程的實施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情感體驗。德育活動課程必須走向生活化,回歸生活,關注指導和引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最終能以健康文明的方式來享受生活。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