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現代醫(yī)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fā)展,為縮短和先進國家的差距,提高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必須使雙語教學走進我國的醫(yī)學教育。雙語教學有利于促進醫(yī)學教育的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保證我國醫(yī)學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我國醫(yī)學教育更加開放地面向世界。雙語教學是知識信息交流的客觀需要,并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本文重點討論雙語教學的相關理論和具體實踐。
關鍵詞:藥理學 雙語教學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090-02
最早的雙語教學是伴隨著雙語現象出現的,目的是讓學習者在學齡階段就能掌握母語以外的另外一種本地或本國家通用的語言,熟練地在不同的人群之間進行交流和交往。隨著社會的推進,雙語教學在很多國家或地區(qū)日益發(fā)展起來。2001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生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校要力爭在三年內開出5%~10%的雙語課程。”雙語教學可以針對各種不同水平的學習者,我國大學雙語教學是指中國學生使用外語原版教材或自編外語教材,在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使用外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王斌華(2003)指出,廣義上講,雙語教育指學校中實施兩種語言的教育;狹義上講,雙語教育指學校中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傳授學科的教育。我國雙語教學近似以上狹義的界定。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日趨密切。所以只有掌握國際交往中通用的英語語言,才能較全面地認識世界,拓寬視野,提升自身素質和增強國際競爭力。強化雙語教學就是提高英語素質的途徑之一。本文重點討論雙語教學的理論依據以及如何開展藥理學課程雙語教學的有效方法。
1 雙語教學的理論依據
所有教學方法的建立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論,雙語教學也是如此,這里重點討論兩種雙語教學理論。
1.1 思想庫模式
該理論視大腦為思想庫,并認為人的大腦是一個思想庫,在這個思想庫中,盡管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知識和技能總是保持各自的特征,但是兩種語言的表現取決于大腦中共同的語言能力,兩種語言輸入和輸出的數量和質量共同刺激了思想庫的發(fā)育。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可以相互適應并同時存在,共同促進雙語者的認知的發(fā)展。思維刺激了兩種語言,同時又被兩種語言刺激(王斌華,2003)。本理論和腦研究理論有很多相似之處。
1.2 閾限理論
閾限理論也被稱為“臨界理論”或“起始點理論”。此理論認為,“雙語能力的習得與學生認知水平的發(fā)展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精通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將產生正向效應,反之,未精通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學生,其認知水平遠比精通雙語的學生低”(王莉穎,2008)。該理論把學生的雙語水平分三個層面,分別是低級層面,指未精通兩種語言中的任何一種,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會產生負向效應;中級層面,這是精通兩種語言中的一種語言,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無正向效應。高級層面,意思是精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會產生正向效應。因此,在實施雙語教育的初期,由于學生的雙語能力未達到應有水平,雙語會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產生負影響,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認知發(fā)展;而隨著雙語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學生雙語水平的不斷提高,當學生的雙語能力達到第二閾限時,雙語對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負影響不僅會消失,且會逐漸產生正面作用,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王斌華,2003)。本理論解釋了學習者雙語水平和認知的關系,對教師如何看待學生是不同的個體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 雙語教學的實施
雙語教學的開展既然國家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雙語教學的實施是搞好雙語教學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外語水平的需要。如果實施雙語教學是個值得研究的課堂,作者根據雙語教學的相關理論,結合自己的“藥理學”雙語教學實際,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2.1 明確雙語教學的目標
雙語教學是一種以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為教學目的的教學改革。國外實施雙語教育的目的大多源于種族同化、多元文化等的需要,甚至基于社會穩(wěn)定的考慮,如加拿大、美國等。而我國實施雙語教學的目標是雙重性的,首先是獲取相關專業(yè)的學科知識,同時,也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專業(yè)英語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2.2 選擇雙語教學的方法
目前,比較流行的醫(yī)學專業(yè)雙語教學方法主要有三種:浸入型雙語教學法,即課堂教學使用一種非學生母語語言進行專業(yè)教學;過渡型雙語教學式法,即課堂教學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yōu)槭褂玫诙Z言進行專業(yè)教學;保持型雙語教學,即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先使用本族語,然后逐漸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專業(yè)教學(柴寧莉,等,2012)。它們自成體系,各具特色,產生于不同的國家,根植于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和語言環(huán)境。應該采用符合國情的雙語教學模式,吸取各種模式的合理成份(王斌華,2003)但由于我國的雙語教育起步較晚,缺乏良好的雙語教育環(huán)境,采用浸入型雙語教學的模式難度較大。可喜的是,目前在中國,學生對英語普遍較為重視,很多大學生具備了較好的英語基礎,因此,我們可以采用過渡型雙語教學為主,向浸入型雙語教學模式努力。另有中國研究者提出,對英語基礎不同的學生可采用不同的雙語教學模式。如:(1)完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2)上課英語比例不少于70%,課下輔以中文教材輔導;(3)課上以中文教材為主,上課英語使用比例為50%左右,課下輔以英文原版教材;(4)對英語基礎非常薄弱的同學,可以采取以中文教材結合英文板書為主的授課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畏難情緒(郭爽,2013)。針對不同的模式應設置不同的標準,相應的激勵政策也不同。
為了實現雙語教學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能力,必須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或“填鴨式”教學方法,代之以“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在學習到比較常用的藥物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采用基于問題型教學法(problem-based teaching),設置一些問題分組討論,并通過病例分析激發(fā)學生興趣,促使學生用外語來思考、陳述和解決問題。PBL教學法最早在加拿大醫(yī)學院應用,德國藥理學教師將基于問題型教學法應用到基礎藥理學課程后發(fā)現,學生們普遍認為這是一項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課外自學能力增強,并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Antepohl and Herzig, 1999)。
2.3 處理好英語和漢語的關系
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處理好母語教學和英語教學的關系。但因藥理學面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比如臨床專業(yè),藥學及生物技術專業(yè)等,學生英文水平不一致,因此,課內時間全部用英語進行教學仍有困難。關鍵的一點是,要注意擴大學生專業(yè)英語的詞匯量,提前講解課堂涉及的專業(yè)詞匯;講解學科內容時使用符合學生實際的英文水平的語言教學,避免一味追求全英文教學,而導致學生因理解困難造成學習興趣減退,學生無法理解課堂內容,使得雙語教學目的“本末倒置”。當然,教師除了需要通過母語的配合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教學內容外,還應鼓勵學生多用英文交流,逐漸克服對母語的依賴性。
2.4 豐富雙語教學的資源
雙語教學非常強調教學資源的保障,合理選配教科書和參考書是開展雙語教學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原版參考資料可以使教師和學生接觸到地道的英語,掌握科技詞匯,拓展專業(yè)知識。學生接觸的中文參考資源較多,但原版外文參考書目較少,教師要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拓展學生的專業(yè)詞匯,課余鼓勵他們閱讀英文文獻資料,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
2.5 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
雙語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評估體系來配合教改的實施。由于目前關于雙語教學的具體考核方法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我們不妨采取多元化考核,首先學生以英文形式來完成隨堂作業(yè),這從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英文寫作的能力;其次,從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出發(fā),采取隨堂測驗、課堂陳述、筆試等多種課程考核形式,即學生在運用課堂知識的基礎上,必須通過資料查詢、課后討論、觀察研究、實際操作等方法獲取課業(yè)中所需要的部分資料。最后依據課業(yè)的綜合情況給出最終成績。學生通過完成課業(yè)的過程,既鞏固了所學專業(yè)知識,又鍛煉了與他人溝通的團隊合作能力,不僅提高了課外自學能力,又培養(yǎng)了主動解決問題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雙語教學希冀的目的之一。
2.6 重視雙語教師的雙能力要求
開設雙語教學課程,任課教師是關鍵,雙語課老師必須具備流利的外語水平和運用外語的能力;同時,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如果任課老師僅僅外語優(yōu)秀而不懂專業(yè),那專業(yè)課就容易變?yōu)橥庹Z課。如果任課老師專業(yè)知識扎實,外語比較差,那雙語課就容易變?yōu)闈h語課。作者擔任的“藥理學”雙語課具備了雙語課程老師的基本條件。首先作者已獲博士學位,專業(yè)知識比較扎實,又在英語國家學習多年,具備了雙語教師的基本素質和要求。
3 結語
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機體間相互作用及作用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它是連接醫(yī)學和藥學、臨床醫(yī)學和基礎醫(yī)學的紐帶,是醫(yī)藥學專業(yè)的橋梁學科。隨著藥理學科學研究的迅速發(fā)展,使藥理學的學科任務不斷深入,雙語教學作為培養(yǎng)高層次專業(yè)人才的重要教學模式,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本科教育中開展藥理學雙語教學,可以有效地利用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創(chuàng)建與國際接軌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通過雙語教學,學生們掌握大量專業(yè)的藥理學相關詞匯,能夠翻閱外文文獻,掌握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寬研究思路,增強自身的國際交流和學術競爭力,從而提升我們國家的競爭力。因此,開設“藥理學”雙語教學十分必要。探索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進雙語教學也是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Antepohl,M.and Herzig,S.Problem-based learning versus lecture-based learning in a course of basic pharmacology:a controlled, randomized study[j].Medical Education,1999.
[2]柴寧莉,趙碩,吳本儼.醫(yī)學專業(yè)雙語教學模式發(fā)展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23):152-153,167.
[3]郭爽.地方高校雙語教學模式研究[j].信息通訊,2013(1):275-276.
[4]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生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1.
[5]王斌華.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王斌華.學習雙語教育理論透視我國雙語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03(2):8-13.
[7]王莉穎.雙語教育理論與實踐—— 中外雙語教育比較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