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撒到的地方,到處一片明亮;云彩鋪到的地方,到處一片錦繡;共產黨的陽光照到的地方,到處一片興旺?!敝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64年來,云南廣大干部,在中共云南省委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深入邊疆民族地區(qū)調查研究,并積極宣傳、貫徹、執(zhí)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中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云南各地民族文化宣傳工作事業(yè)也正在“8﹒19”講話的指導下積極有序地開展。
時至今日,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普米族地區(qū)的各項事業(yè)猶如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以普米族母語拍攝的電影《戎肯》即將于2013年11月22日開拍,這部極具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的紀實性電影講述的是在當今旅游業(yè)大力發(fā)展下的普米族山寨中,為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不懈堅持和為之付出努力的普米族人民的故事。
影片講述了深感民族文化消亡的老祭祀釋畢,為將普米族的“戎肯”祭祀等民族習俗傳承下去辦學習班的曲折故事。其間釋畢所在的羅古箐村村民經歷了種種迷茫與困惑、夢想與追求。3年來,導演戈巴海培一直在為拍這部電影做努力,找政府、找投資方、找企業(yè)……功夫不負有心人,影片獲得了拍攝許可證;蘭坪縣普米族研究會的相關人員對于該片也有較大的支持力度。戈巴海培對這部電影充滿希望,他說,電影要探討的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如何傳承和保護已經逐漸消失的傳統(tǒng)文化。雖然在不久的將來,普米族語會消失殆盡,但以此為起點,必將會涌現出更多更好的普米族優(yōu)秀文藝作品。
當下,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題材優(yōu)秀影片為觀賞者和少數民族群眾呈現出一種新的電影品質——他們具有真誠的“文化自覺”,并正在形成為一個追求人文地理環(huán)境烘托獨特的人性美的“藝術流派”。然而民族電影事業(yè)追求的遠遠不是熱鬧一時,民族電影正蓄勢圖強,并希冀借助各種平臺,不斷推進市場化、產業(yè)化與國際化。
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繁榮復興,民族電影在全球的語境中以新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民族傳統(tǒng),認識本民族文化得以延續(xù)的根和種子,加強對中華“多遠一體的認同”,以及對現代化進程加速帶來的各種影響進行文化反思、面對未來文化展開想象,這是當代民族題材電影的一大特點。這類題材影片在意義層次上表現出發(fā)人深省的當代文化哲學意蘊。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中是一個獨特的領域,在中國百年電影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與市場化的大片不同,中國的少數民族電影,盡管尚處于電影市場的邊緣,但她卻能以其獨特的人文原生態(tài)及其現代美學風采,為中國銀幕增添一道異彩紛呈、氣象萬千的風景線,為中國民族志留存珍貴的影像資料。這些少數民族電影,勢必會在中國與世界電影的對話中煥發(fā)新聲音、樹立新形象、傳播新能量。它以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多彩的民族風格、富于個性的任務形象、優(yōu)美的音樂舞蹈以及對自由生活、真摯愛情、英雄主義、崇高理想、文化傳承的追求和贊美,一直以來受到了海內外廣大觀眾的喜愛。還有一點特別值得一提,就是少數民族電影對電影語言的大膽創(chuàng)新、對電影類型的探索和突破,推動了中國電影藝術的發(fā)展。例如《青春祭》《黑駿馬》《益西卓瑪》《季風中的馬》《碧羅雪山》等少數民族電影都開拓了新的電影領域。
中國電影與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同,中國民族電影是使用著幾十種民族母語來創(chuàng)作生產的。少數民族厚重寬廣的文化資源為中國銀幕藝術提供了無比豐厚的養(yǎng)分。2011年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專門設立了“中國少數民族母語電影展”,參展的30部影片是用11種少數民族母語拍攝的。這些語言包括: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鄂倫春語、哈尼語、黎語、哈薩克語、羌語、苗語、侗語、傈僳語。影片的導演也來自各個民族。中國境內有五大語系,已識別的少數民族語言有120多種,有37個民族以本民族語為母語或第一語言。人們在觀看電影時語言可能是陌生的,但對于劇情的理解、人物感情的交流、思想的共鳴,卻沒有障礙,心靈貼得更近,這正是中國少數民族電影藝術的動人之處,也是少數民族電影發(fā)展的立足點。
近十年來,由少數民族主創(chuàng)者所創(chuàng)作的“民族母語電影”接踵而至,《心跳墨脫》《長調》《斯琴杭茹》《靜靜的嘛呢石》《美麗家園》《買買提的2008》《云上太陽》《唐卡》《烏魯木齊的天空》等,無不是對各自民族人文原生態(tài)進行深入發(fā)掘,著力于對新鮮人物形象的發(fā)展與塑造,從而彰顯出多樣的人文底蘊和美學風采。
新中國成立后,作為中國少小民族的普米族涌現了很多的杰出人才,新生代導演戈巴海培就是其中一顆燦爛的新星。他一直在為普米族的文化傳承和傳播不懈努力,由其執(zhí)導的電影《戎肯》將填寫普米族歷史上沒有自己母語電影的空白,同時也將向外界展示普米族的社會生活、宗教習俗、歷史淵源和民風民情,普米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卷宗里,將隨著《戎肯》的開拍增加厚重的頁碼。
電影《戎肯》的內容也反映了時下頗受人們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社會現代化進程之間的矛盾,導演戈巴海培對于自己民族流傳了千百年的諸多習俗和文化傳承在面對現代文明浪潮的沖擊下即將分崩離析感到無比的心痛,為了喚醒廣大民族同胞對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并將其傳承下去,戈巴海培歷時三年傾力籌備拍攝《戎肯》。當然,《戎肯》不僅是一部少數民族電影,更是一部珍貴的以普米族文化、宗教、民俗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影視人類學資料,為普米族記錄了其傳承已久的民族文化。
電影《戎肯》反映的是普米族在特定的文化和生活繁衍中形成的特有的審美觀、審美表現;包含了普米族人民對于自然和人生的理解,睿智地處理人與環(huán)境、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許多啟迪;表現出普米族人民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沖突與調適、吸納與放棄,以及背后酸甜苦辣的選擇。這些包含在電影作品中的特質,不僅反映出普米族兒女的文化源流與面貌,也折射出人類共通的人性溫度與光彩。而這類影片的人類學、民族學價值,更是其他電影所不可比擬的。
近一百年以來,中國文化曾長期作為被解構的對象。而百年后的今天,中國進入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期,這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和與世界的文化交流。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中華各族兒女塑造了一個多彩、斑斕的“中國夢”,中國電影正在為這個“中國夢”進行影像記錄。這里面承載的是不同民族的人民的“喜怒哀樂”,也映照著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春夏秋冬”。這些,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貏e推薦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緣由,這其中,也包括《戎肯》。盡管少數民族體裁的電影在制作上還不夠成熟、產業(yè)化程度還不高,但他所孕含的發(fā)展?jié)摿退囆g能量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我們真誠地希望這些優(yōu)秀影片能夠被交流到更多的國家,為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所喜愛。
電影《戎肯》傳達出的正是一種時下備受關注的“正聲音、正能量”,以普米族的文化為大背景,故事中主人公的境遇反映出一種人性的回歸、靈魂的回歸。電影《戎肯》的所有收入也將會作為研究普米族文化資金來使用。導演戈巴海培力爭為民族事業(yè)做一份自己的貢獻。這是傳播普米文化瑰寶,弘揚正能量的極好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