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現(xiàn)代人已無暇欣賞身邊的美景,自然也就體味不到生活中存在的詩意。那么,就讓我們輕輕翻開手邊的古詩詞,用心去領略古人于田野農(nóng)莊、水光山色間所感受到的詩意,讓詩意棲居在我們的心靈之中。
鄉(xiāng)間秋夜美 田園隱居樂
秋夜喜遇王處士
□[唐]王 績
北場蕓藿罷,東皋刈黍歸。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王績是初唐詩人,詩風樸素自然,洗去齊梁華靡浮艷的舊習,在初唐詩壇上獨樹一幟。這首描寫田園生活情趣的小詩,在質(zhì)樸平淡中蘊涵著豐富雋永的詩情,頗能代表他的藝術風格。
前兩句寫農(nóng)事活動歸來?!氨眻觥薄皷|皋”泛指屋北的場圃,家東的田野?!皷|皋”暗用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點明其歸隱躬耕的身份?!笆|藿”,就是鋤豆,它和“刈黍”一樣,都是秋天的農(nóng)事活動。這兩句平實敘述,沒有任何刻畫渲染,但在這種隨意平淡的語調(diào)和舒緩從容的節(jié)奏中,透露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一種悠然自得的情趣。
王績歸隱的生活條件是富裕的。參加“蕓藿”“刈黍”一類田間勞動,對他而言不過是田園生活一種輕松愉快的點綴。這種生活所造成的心境的和諧平衡,正是后兩句所描繪的“秋夜喜遇”情景的背景與條件。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帶著日間田野勞動后的輕微疲乏和快意安恬,懷著對歸隱田園生活的欣然自適,兩位鄉(xiāng)居的老朋友在這寧靜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了。這是一個滿月之夜,整個村莊和田野籠罩在一片明月的清輝之中,顯得格外靜謐,安閑,和諧。而此時,又有飛舞著的星星點點的秋螢,交織成一幅幅變幻不定的光的圖案。它們的出現(xiàn),給這寧靜安閑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動的景致和欣然的生機,使它不會顯得單調(diào)與冷寂,同時,這局部的流動變幻又反襯出整個秋夜山村的寧靜安恬。這里,對兩人相遇的場面沒有作任何正面描寫,也沒有一筆正寫“喜”字,但透過這幅由溶溶明月、點點流螢所組成的山村秋夜圖景,借助于“相逢”“更值”這些感情色彩濃郁的詞語的點綴,將詩人那種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中的快意微醺,那種心境與環(huán)境契合無間的舒適安恬,以及共對如此良夜美景的兩位朋友別有會心的微笑和得意忘言的情景,都已經(jīng)鮮明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了。
這首小詩,雖寫田園隱居生活,卻表現(xiàn)了鄉(xiāng)居秋夜特有的美以及對這種美的心領神會,色調(diào)明朗,富于生活氣息。全詩既保持了樸素自然的優(yōu)點,又融情入景,似乎于不經(jīng)意間就點染出含蓄蘊藉的意境。
物我合一 形神兼具
早 梅
□[唐]齊 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fā)望春臺。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以清麗的語言,含蓄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艷的風韻,堅強地盛開,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
首聯(lián)即以對比的手法,描寫梅花不畏嚴寒的秉性?!叭f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是將梅花與“萬木”相對照:在嚴寒的季節(jié)里,萬木經(jīng)受不住寒氣的侵襲,簡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樹卻獨凝地下暖氣于根莖,恢復了生機?!皟鲇邸边@種說法略帶夸張,然而正是萬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襯出梅花“孤根暖獨”的性格,同時又照應了詩題“早梅”。
第二聯(lián)用字雖然平淡無奇,卻很耐咀嚼。詩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皚皚白雪,作為孤梅獨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耙恢﹂_”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的不同尋常之處。此聯(lián)描繪了一幅十分清麗的雪中梅花圖:雪掩孤村,苔枝綴玉,給人以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詩人因突然發(fā)現(xiàn)這奇麗景象而產(chǎn)生的驚喜之情,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力。
第三聯(lián)側(cè)重寫梅花的姿色和風韻。一個“遞”字是說梅花內(nèi)蘊幽香,隨風輕輕四溢;而“窺”字則著眼于梅花的素艷外貌,形象地描繪了禽鳥發(fā)現(xiàn)素雅芳潔的早梅時那種驚奇的情態(tài)。鳥猶如此,早梅給人們帶來的詫異和驚喜就益發(fā)見于言外。
以上三聯(lián)的描寫,由遠及近,由虛而實。第一聯(lián)虛擬,第二聯(lián)突出“一枝”,第三聯(lián)對“一枝”進行形象的刻畫,寫得很有層次。
末聯(lián)語義雙關,感慨深沉。這里“望春臺”既指京城,又有“望春”的含義。齊己早年曾熱心于功名仕進,是頗有雄心抱負的,然而科舉失利,不為他人所賞識,故時有懷才不遇之慨?!扒按迳钛├铮蛞挂恢﹂_”,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自己處于山村野外,只有“風”“禽”做伴,但猶自“孤根獨暖”,頗有點孤芳自賞的意味。又因其內(nèi)懷“幽香”,外呈“素艷”。所以,他才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開無主”的境遇,而是滿懷希望,明年(他年)應時而發(fā),在望春臺上獨占鰲頭,充滿著自信。
全詩突出了早梅不畏嚴寒、傲然獨立的個性,創(chuàng)造了一種高遠的境界。通觀全篇,首聯(lián)“孤根獨暖”是“早”,頷聯(lián)“一枝獨開”是“早”,頸聯(lián)禽鳥驚奇窺視亦是因為梅開之“早”,末聯(lián)禱祝明春先發(fā),仍然是“早”。首尾一貫,處處扣題,早梅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與詩人的精神相通。
敘寫游蹤 繪山抒情
山 石
□[唐]韓 愈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靰?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這首詩以“山石”二字為題,其主要內(nèi)容卻并不是歌詠山石,而是一篇敘寫游蹤的詩。像一般的游記散文一樣,詩人按時間順序,敘寫了從“黃昏到寺”“夜深靜臥”到“天明獨去”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在韓愈以前,游記詩一般都是選取某一側(cè)面,選取某一重點,因景抒情。可是這首詩在汲取游記散文的特點后,詳記游蹤,而又詩意盎然,具有獨創(chuàng)性。
與一般的游記散文不同的是,詩人采取特寫鏡頭的方式,對自己每個時段的行程和所見所聞都進行了描寫,勾勒出一幅幅生動具體、別有情趣的畫面。這些畫面既彼此獨立,又前后勾連,巧妙地連綴起完整的游蹤過程,沒有了記流水賬式的松散。
詩歌前四句是兩幅前后勾連的畫面,黃昏,山寺,蝙蝠,芭蕉葉,梔子花,景物有動有靜,色彩有明有暗,畫面有人有景,意境獨特?!吧浴彼木?,同樣是兩幅畫面,這兩幅畫面的主體都是僧人,連綴起來便恰到好處地突出了僧人的熱情好客。接下來詩人別具匠心地勾勒了“夜深靜臥”的畫面,繪山寺之夜的清幽及留宿的愜意。這幅畫面洋溢著自由輕松的情調(diào),已無一點宦海沉浮的迷茫。“山紅澗碧紛爛漫”四句畫面意境優(yōu)美,色彩絢麗,突出了自然景物之美,與前面的畫面拼接起來,形成了山美、水美、人情美的真實寫照。這或許就是詩人游山寺的原因。
詩人采取特寫鏡頭的方式,借助鏡頭的推、拉、搖、跟,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清晰地記錄了詩人的游蹤全程,巧妙地為“人生”四句的議論作鋪墊,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靰”的主旨。詩歌構(gòu)思新穎,手法高超,別具一格,值得借鑒。
雄渾的氣勢 豪邁的壯志
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從20歲起開始漫游吳越。在唐玄宗開元23年時,24歲的杜甫考進士而未中第,次年便到燕趙齊魯一帶繼續(xù)游歷名山大川,過著一種“裘馬輕狂”的生活?!锻馈芳磳懹诒庇锡R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五言古詩。
杜甫以“望岳”為題的詩共三首,分詠東岳、西岳、南岳,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自古以來,吟詠泰山的詩作很多,而以杜甫的這首《望岳》最為著名,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詩的一二句運用設問句式,描寫遠望中泰山的山勢:泰山到底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三四句寫近望中所見到的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為一暗一明兩部分。一個“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了感情;“割昏曉”三個字則將泰山的高峻綿長夸張到了極點。五六句寫凝望之景:山間層云升騰令人襟懷激蕩,雙目圓睜凝視著入巢的歸鳥。七八句寫詩人在想象中登上了泰山絕頂: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峰巔,才能遍覽群山的矮小。而這一聯(lián)也歷來被認為是抒發(fā)雄心壯志的名句。
整首詩寫詩人遠望泰山,為它的青翠高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蕩,顯示出青年時期的杜甫蓬勃向上的朝氣和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xiàn)了他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真切熱愛之情。
整首詩由“望”字著筆,側(cè)重描寫詩人望山的所見所感,雖有濃郁的抒情色彩,但從整體內(nèi)容來看,這是一首寫景紀行詩,詩人寄情于景,抒發(fā)了他的胸懷和人生感慨。全詩語言簡勁,氣勢雄渾,特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更流露出詩人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邁壯志。今天讀來,仍令人心胸激蕩,豪情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