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2007年預測MySpace很快將被臉書(Facebook)取代時,大多數人都覺得我得了妄想癥。MySpace正紅火,專家們都預測它會取代Google和Yahoo!、取代書寫文字,甚至取代了傳播本身,但臉書的知名度卻較低。然而,MySpace之后的命運就跟它先前的每個社交網站一樣,只剩燃燒完的灰燼。臉書也會走向同樣盛極而衰的命運嗎?
臉書公開上市后,股價曾一路狂瀉,至今也未翻身。何以有此頹勢?自認專家的人們已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推論,有些將原因歸咎于臉書與投資者缺乏良好的關系,有些把它歸因為營收成長不足、或是股票閉鎖期已過等。更有CNN以及各大媒體開始討論,質疑臉書的創(chuàng)辦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這位從無到有創(chuàng)辦臉書的傳奇天才,能力還不足以經營一個大型的上市公司。
盡管我們難免會把矛頭指向臉書的運營層面,但依我觀察,另有一個更簡單的原因,可用來解釋為何臉書想要無限期維持1050億的價值,是這么的不容易。我的觀點是,人腦沒有能力掌控像臉書一樣成長太快速的網絡。
回到人腦的本源
要想理解這個觀點,我們得先溫習一下最初級的腦科學知識:人類的大腦在嬰兒時期成長迅速,腦容量會在我們進入青少年時期達到巔峰的1400公克,而在我們二十歲左右時,腦容量其實已經開始下降了。
早期大腦的快速成長幫助我們建立神經連結,而臉書的邏輯正是如此。不過,和臉書不同的地方是,我們的腦容量不會在后期還持續(xù)增長,大腦會精煉質量較高的網絡和模式,而喪失大部分早期的神經連結。大腦用高質量的連結來取代重量不重質的純粹腦神經網絡,這讓我們在不需要增加腦容量的情況下,也能變得更聰明。當大腦不再成長、到達平衡狀態(tài)時,智慧隨之而生。
事實上,所有的網絡都有類似概念的容量上限。大致上他們都依循人類大腦的發(fā)展模式在走。對于社交網絡來說,對“量”的追求,應該止于當系統(tǒng)達到臨界的最大值(critical mass)時。接下來階段所應追求的,應該是平衡狀態(tài)、是“質”。
我們可以在自然界和生物圈里,觀察到很多臨界最大值的例子。對人類的大腦來說,一百兆組神經元的連結就是臨界值,一旦顯著超出承載量,就會造成混亂的情況。一個蟻群的魔術數字,則是約一百萬只螞蟻。一旦超出這個規(guī)模,蟻群的成長速度就會驟減——更糟的情況是,蟻群還可能消失。
至于一個社交網站的臨界最大值會是多少,我們還不清楚。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社交網站內爆的例子,還記得Classmates.com、Friendster、MySpace嗎?上述的每個網站,都在某個時間點達到極限,它們變得規(guī)模太大、使用起來不方便,最終萎縮成一個乏人問津的黑洞。目前已累積了近9.5億會員的臉書,顯然還在向上挑戰(zhàn)極限。
社交網站的上限
所以我們該如何得知一個社交網站的規(guī)模已經過大?如果不是看會員的總量,那是看會員的網絡連結和朋友數嗎?如果看的是后者,臉書也已經累積了近一千億。我想上述兩者都需要考慮。
我們可以再回到大腦的例子來想一想,這次把重點放在大腦新皮質運算(neocortical processing,也就是大腦進行數學運算)的容量。英國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理論宣稱,大腦的運算能力限制了個體能夠擁有的穩(wěn)定之社交網絡的數量。對人類來說,這個數字估計是在150個人左右。換句話說,你的大腦只讓你有辦法維系大約和150個人左右的關系。因此,理論上,對臉書來說,有效的人際網絡連結的極大值大約是9.5億乘以150,任何大于該數字的規(guī)模,都會讓這個社交網站的效能變差、面臨內爆的風險。
不過,臉書的規(guī)模早就超越這個數字了。每個玩臉書的人平均都有約229位“朋友”,所以我們可以合理推斷在這些朋友中有些并不屬于“高質量”的族群。憑心而論,臉書已在試著限制自己無止境的成長。它設計了簡易的關閉通知功能,且已竭力做了許多防御措施。而你會在臉書上“不期而遇”的朋友一般而言至少你都認識、或者曾經跟你有往來,或是至少跟你有共同認識的人(而不會跟MySpace一樣,平均你每星期都會收到幾十個陌生人邀請加入好友的通知)。臉書就本質上來說是個“網絡中的網絡(a network of networks)”,這讓它比過往的社交網站更聰明、也經營得更成功。
臉書的唯一機會
然而,幾個未經篩選、無價值的信息通知,就會讓臉書的效能受損。既然大腦的運算能力有限,再把有限心力花在了解那些跟你不相干、進不了你150位朋友名單的人的生活,就太浪費了,即使他們是你朋友的朋友。
所以當你發(fā)現自己所身處的網絡太大時,你會怎么做呢?一些合乎邏輯的做法會是刪減你的好友名單、取消訂閱好友狀態(tài)更新的信息,或是移除所有的應用程序通知。但其實很少有人這么做。人們普遍的做法是減少登入次數,有些人干脆直接把賬號給取消,然后搜尋一些新的社交網站來玩。一旦沖破最大臨界值,一個網站就會跟先前的其他社交網站一樣內爆了。
不過,形勢會有轉變的時候。大腦在達到負荷量的臨界值后,會開始萎縮。它會停止增加神經元,并淘汰大多數較弱的連結。大腦會定期清理那些最弱的連結,并除去那些失去連結的神經元,這個自然發(fā)生的過程稱為“細胞自殺(cellular suicide)”。外來的信息會被剔除掉,而重要連結則會被強化。我們因此而變得更聰明。
如果臉書也變得更聰明了呢?它可能也會開始過濾干擾信息、設法維系那些重要的人際關系。它讓我們能有效地培養(yǎng)并維系那150名真正重要的朋友、也就是我們“真正”的人際網絡,同時抵擋那些不直接相干的關系。臉書已經很努力在朝這方面努力,但他們還需要付出雙倍的心力。這是臉書唯一能夠增加價值的機會。
(本文摘自作者博客。譯者:陳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