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當代短篇小說大師。”這是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對愛麗絲·門羅的頒獎詞。她是一個家庭主婦,因要做家務、養(yǎng)育孩子和開店,她早期作品都以短篇為主,現(xiàn)在依舊如此。
誰是門羅?恐怕在2013年諾貝爾獎頒獎之前,廣大中文讀者只知曉她是《逃離》的作者——這也是她現(xiàn)如今唯一一本被翻譯成中文并正式出版的作品。
《逃離》是我們觀察和傾聽愛麗絲·門羅的一扇門。從這扇門里,我們可以看出門羅的聲音從克林頓鎮(zhèn)門羅和她的第二任丈夫格里·佛蘭米林住的家中傳出。這里是門羅寫作的地方。辛西婭·奧茲克曾經說:“她是我們時代的契訶夫,她將會比同時代的其他作家更長久地被讀者記住?!遍T羅全然沒有某些著名作家的炫耀或者自夸,這正如她平實的聲音……
18歲離家出走,現(xiàn)如今又打算逃脫丈夫和婚姻的拉卡;放棄學業(yè),毅然投奔只是在火車上偶然遇見一個鄉(xiāng)間男子的朱麗葉;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卻突然消失的佩內洛普;已經談婚論嫁,但卻一念之間與未婚夫哥哥出逃了一個下午的格雷斯……8個女性的故事構成了《逃離》這本短篇小說集。
她們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是當代小說中失落已久的,但就是這樣一次次逃離的閃念在無法預知、無從招架的情況下讓你記住那個瞬間。正如《逃離》的譯者李文俊說:“她擅長寫作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是能夠寫出平靜生活中藏著的苦惱?!?/p>
短篇小說并不能說明不費功夫,對愛麗絲·門羅來說,她寫30頁短篇所用的心力,如斯邁利女士所言,足可抵得上某些作家寫出整本長篇。
不論是《逃離》還是其他作品,愛麗絲·門羅常常把相互矛盾的詞放在一起,Peter Englund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引用了她的句子:“這是奇跡,這是災難,這是她的夢想,這是她不想要的?!彼龑θ伺c人的情感關系有著細膩而敏銳的洞察。
在門羅居住的社區(qū),她也是一個特別的存在,用門羅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精神分裂者”。平時她是一個和善的鄰居,而當鄰居閱讀她的小說時,卻被里面布滿暗流涌動的沖突所驚嚇,以致鄰居們常常懷疑自己就是門羅書中的主角。
但事實上,門羅從未這樣想過——這也是門羅震動人心之處,每個人都能從中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寫作小說的意義何在?在文學雜志VQR的記者采訪時,門羅給出了答案:“看,你并不孤獨——這些事會發(fā)生在任何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