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梁平的朋友,都曾被她的熱情所打動。她用比鮮花更美的真誠與微笑,力所能及地影響和照顧身邊的每一個人。由于工作的關系,她有機會接觸到各個領域的人們,不論是具有影響力的成功才俊,還是默默無聞的媒體小編,她都以平等的真心,竭盡一己之力投入合作的項目中。
梁平,從一個開花店的美麗少女,步步前行,蛻變成為國內著名花藝師和花藝推廣知名教師,個中的艱辛是外行人很難體會的。
近些年,隨著花藝設計理念在國內的逐步推廣,人們對于植物的消費理念也在逐步改變,審美水平也逐漸從“看熱鬧”提高到“看門道”。而從梁平個人的成長歷程之中,我們也依稀看到整個花藝設計行業(yè)發(fā)展變遷的軌跡。
作為一個行業(yè),規(guī)?;?、專業(yè)化地發(fā)展起來,完整產業(yè)鏈條的建立是啟動的基礎,而真正的原動力還在于行業(yè)中的創(chuàng)意力量的崛起。對于花卉創(chuàng)意行業(yè),花藝設計師毫無質疑地肩負著引領行業(yè)發(fā)展大方向、促進資源有效組合、提高整體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素質、提高終端消費者的審美素質等等一系列的責任。
梁平,從一個懵懂的入門者到能夠獨立承接大型設計項目的專業(yè)花藝設計師,從自我學習與提高到分享知識提供審美教育,不自覺地默默付出,恰恰完成了一個花藝設計師應承擔的使命。更神奇的是,她似乎并不是有意而為,一切都是在熱愛、感性、愉快的生命節(jié)奏中自然而然中水到渠成。
在北京金色秋天,陽光明媚的午后,我們相聚在一個典雅安靜的下午茶俱樂部,梁平以她特有的優(yōu)雅緩慢的語速,與我聊起這些年的花藝故事。
《投資者報》:你是怎樣走上花藝設計師這條職業(yè)道路的?
梁平:我接觸花藝工作到今年已經整整15年了。最初我?guī)椭粋€阿姨做花卉貿易,看了一個荷蘭花藝師的現(xiàn)場表演,激發(fā)了我的興趣,發(fā)現(xiàn)了花卉的神奇之處。后來自己開了一個小花店,與其他花店一樣,經營起來非常辛苦,為了獲得新鮮的花材,每天清晨五六點去早市采購,有時還要去很遠的苗圃選擇客戶特定的花卉或植物。而零售市場是特別不穩(wěn)定的,特定的節(jié)日特別旺,花材的價格也高,忙得沒有時間休息。淡季的時候又少有顧客,花材采購得很少也會有較大損耗。那時就憑著年輕,拼的是體力。
后來逐漸意識到,只賣花材是很難有競爭力的,大家無非拼的勤勞和體力。而植物與花卉帶給人們的感動在視覺變化中,在設計創(chuàng)意里。于是,我開始上各種花藝培訓班,直到有機會面對面地向東南亞與歐洲的世界級的花藝大師學習,才真正打開自己的視野,對花卉語言的理解也逐漸入門。
具備了一些知識,再趕上國內家居行業(yè)的發(fā)展與需求,機緣巧合,遇到了一些很好的項目,我在一個個項目中學習并積累了經驗,得到了一些客戶的認可,口口相傳,逐漸形成了自己客戶群體。
《投資者報》:在你所有的老師中,哪些給你重要的啟發(fā)?
梁平:在我遇到的老師中,德國花藝大師Grego在我的成長中對我的啟發(fā)最大。他本身是一位藝術家、鋼琴手、植物學專家,他的修養(yǎng)和個人魅力,讓我感到花藝師的創(chuàng)意來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是與藝術的其他門類相通的。一個好的花藝師,植物學的知識只是一個基礎,藝術修養(yǎng)才是創(chuàng)意豐富的養(yǎng)料和源泉。而藝術修養(yǎng)又是來源于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的情感、對自然的感悟。Grego老師一家四代都是種植專家,家庭的影響對他的成長給予了巨大的幫助。
另外,2001年前后,我還遇到了來自澳門的佩華花藝學校的周佩華老師和高炎發(fā)老師,他們對事業(yè)的全情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給我巨大的鼓舞。
這些年我之所以能夠堅持往前走,就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常常想起他們的工作狀態(tài)。周老師比我年長20多歲,她現(xiàn)在還全世界跑,開辦花藝學校、傳授花藝課程。
那時候,我除了積極地參加他們的課程之外,還無償?shù)赝度胱约旱臅r間,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幫助他們處理一些學校的事情。從他們那里,我學到了很多,不僅是講課的方式與花藝的創(chuàng)意知識,還有對于花藝學校的管理,這些為我未來的事業(yè)都提供了非常必要的積累。
《投資者報》:童年的生活對你的影響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梁平:我們常說一個人的童年經歷會影響人的一生,真的是這樣的,小時候由于家庭的特殊情況,我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于不在爸媽身邊,性格比較內向。爺爺奶奶很平和與開朗,他們非常喜愛植物和小動物。我那時經常和他們一起種花,養(yǎng)各種小動物。
所以從小就會照顧花草,通過觀察植物,調整光照和水分,找到了自己寧靜的空間。這些讓我在后來幾乎命里注定地選擇了花藝師這個行業(yè),我似乎覺得自己生下來就是為了做這個的。
《投資者報》:在國外的游學經歷給了你哪些幫助?
梁平:我曾經在北京798的中赫時尚第一個開設花藝課程,那之前沒有人為他們提供這方面的內容。后來也逐漸發(fā)現(xiàn)似乎走入一種迷茫,自己必須要進一步學習,要繼續(xù)充電,于是就主動地停止了與他們的合作。在自己的低潮期,我去了新加坡和泰國,可能是平時對朋友比較真誠,那時候,朋友對我也特別好,帶我去寺院里做義工,為他們準備花材,看他們怎樣布置。寺院里寧靜的氣氛為我的內心重新注入能量,慢慢的,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和啟發(fā),讓我好像又找到了方向。
后來我又到了法國等歐洲國家,在一個田園風光極美的小鎮(zhèn),與花藝學校的老師與學生們一起感受歐洲自然田園風格花藝設計的甜美與趣味。這些對我現(xiàn)在個人風格的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投資者報》:從開花店到作花藝創(chuàng)意設計師,再到成為培訓顧問專家,這一步一步的變化中,你感到哪些是難以突破的瓶頸?
梁平:花卉創(chuàng)意行業(yè)在我們國家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最初,分工不是很精細,一個花店做了所有的事情。但現(xiàn)在的趨勢是分工會更加精細化,那么自己到底做那一塊呢?如何給自己定位,發(fā)揮自身的長處是一個較難選擇。
我們常常跟著市場跑,什么掙錢就先做什么。但市場發(fā)展很快,設計師要跟上潮流,甚至引領潮流,就要走在別人的前頭。
我自己的特長是善于分享,在培訓教學中,學員們與我都感受到快樂。而且教學相長,為了提供更新鮮的知識,我必須時刻保持頭腦更新的狀態(tài),這對自我的提高是一個非常好的鞭策。未來,經營一個花藝學校對我來說,不太商業(yè)化,也更穩(wěn)定。
還有就是,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怎樣平衡家庭與工作的關系是一個新的課題。好在先生是室內設計師,對我的工作非常理解,也在專業(yè)上給我很多具體的指導。讓我從一個只關注自己的花怎么插的花藝師,逐漸開始關注植物與空間的關系,變成一個真正的空間花藝設計師。
我自己的變化與成長也是我在教學分享中非常好的內容,我的課之所以受歡迎,可能就是因為切合目前大多數(shù)花藝工作者的實際,可以給他們實用的建議吧。
《投資者報》:花藝與公益的關系是什么?你做了哪些事情?
梁平:植物花卉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它們靜靜的在自己的角落里,不喧不爭,隨著四季的變遷而繁盛枯榮,靜靜地奉獻自己的芬芳,以最美麗的姿態(tài)展現(xiàn)給我們,令我們身心愉悅。
讓人們關注植物,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動手與植物互動起來,是我的心愿,因為那真的是一種令人身心健康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們曾去學校和社區(qū)免費提供花藝課程,讓那些少有機會親自動手插花的打工子弟也能感受一下這里的樂趣。
在社區(qū)里,這樣的活動更是受到廣泛的歡迎,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花藝下午茶”就是一個常設的公益活動。在活動中,朋友們充分體驗親子關系的和諧、與自然溝通的愉悅。大家只是支付花材的費用,然后在我的示范指導下,每一位參與者自己創(chuàng)意完成一個作品,結束后大家高高興興把作品帶回家。
未來,我非常希望擁有自己的與花藝設計相關的培訓機構,通過大家的努力,把花藝設計的樂趣傳達給更多熱愛生活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