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條紋葉枯病是近幾年來在沿黃稻區(qū)普遍發(fā)生的水稻病害之一,從2000年開始,危害逐年加重,由于其屬于病毒病的一種,目前還沒有十分有效的治療藥劑,一旦發(fā)病,很難治愈。一般田塊減產10%~20%,嚴重的減產50%以上,通過多年的試驗、調查,該病害的發(fā)生與水稻品種、天氣種植結構等條件密不可分。因此,了解該病的癥狀、發(fā)病及傳播規(guī)律,對防治此病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癥狀
1. 苗期發(fā)病 心葉基部出現褪綠黃白斑,后擴展成葉脈平行的黃色條紋,條紋間仍保持綠色。不同品種表現不一,糯、粳稻和高桿秈稻心葉黃白、柔軟、卷曲下垂、呈枯心狀。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與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無蛀孔,無蟲糞,不易拔起,別于螻蛄為害造成的枯心苗。
2.分蘗期發(fā)病 先在心葉下一葉基部出現褪綠黃斑,后擴展形成不規(guī)則黃白色條斑,老葉不顯病。病株??菰兴牖蛩胄』尾唤Y實。
3. 拔節(jié)后發(fā)病 在劍葉下部出現黃綠色條紋,各類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結實很少。
二、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水稻條紋葉枯病病毒僅靠介體昆蟲傳染,其他途徑不傳病。介體昆蟲主要為灰飛虱,一旦獲毒可終身并經卵傳毒,至于白背飛虱在自然界雖可傳毒,但作用不大。最短吸毒時間10分鐘。病毒在蟲體內增殖,還可經卵傳遞。病毒侵染禾本科的水稻、小麥、大麥、燕麥、玉米、粟、黍、看麥娘、狗尾草等50多種植物。但除水稻外,其他寄主在侵染循環(huán)中作用不大。病毒在帶毒灰飛虱體內越冬,成為主要初侵染源。在大、小麥田越冬的若蟲,羽化后在原麥田繁殖,水稻收獲后,遷回冬小麥上越冬。水稻在苗期到分蘗期易感病。葉齡長潛育期也較長,隨植株生長抗性逐漸增強。條紋葉枯病的發(fā)生與灰飛虱發(fā)生量、帶毒蟲率有直接關系。春季氣溫偏高,降雨少,蟲口多發(fā)病重。稻、麥兩熟區(qū)發(fā)病重。
三、灰飛虱的發(fā)生規(guī)律
1.年發(fā)生5~6代,多以3~4齡若蟲在麥田、綠肥田、田邊、溝邊、塘邊的看麥娘及游草上越冬。
2.在河南全境均可越冬。成蟲和若蟲常棲息于稻株下部,受驚時躲到稻株的另一面,甚至跳走或跌落水面?;绎w虱耐寒畏熱,最適溫度為23℃~25℃,夏季高溫對其極為不利,成為蟲量增長的限制因子。冬小麥種植面積大的稻麥輪作區(qū)有利灰飛虱的發(fā)生。大量偏施氮肥或施肥過遲,使稻苗生長過分嫩綠,會引誘成蟲產卵(趨綠性),加重危害。
四、防治方法
1.調整稻田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
成片種植,防止灰飛虱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熟期和早、晚季作物間遷移傳病。忌種插花田,秧田不要與麥田相間。
2.種植抗(耐)病品種。
3.調整播種期,移栽期避開灰飛虱遷飛期。收割麥子和早稻要背向秧田和大田稻苗,減少灰飛虱遷飛。加強管理促進分蘗。
4.化學防治:通過多年的試驗證明,水稻一旦感染條紋葉枯病,再用藥來治療,基本沒有效果。此病害的防治首先是要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其次是要防治灰飛虱,以達到治蟲防病的目的,主要是要抓住傳毒遷飛前期集中防治灰飛虱。具體措施是:可施用48%毒死蜱乳油80~100毫升+10%吡蟲啉可濕粉30~45克/667平方米,從2葉1心到3葉期開始,間隔7~10天噴1次。尤其是在小麥收割前到水稻移栽期間,是防治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防治小麥田麥穗蚜的同時把田間地頭的雜草也一同用藥,來兼治雜草叢中的灰飛虱,將會達到更好的防治水稻條紋葉枯病的效果。?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