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2年10月11日,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隨后,“莫言熱”的旋風席卷中國,有關當局、媒體、民眾都將關注的視點聚焦到了莫言身上,各方的反應雜陳,卻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與邏輯,本文試從傳播心理學角度切入,分析“莫言熱”背后的邏輯。
【關鍵詞】莫言熱;諾貝爾獎;傳播心理學;效應
一、“莫言熱”形成:諾貝爾文學獎情結與權威制造
眾所周知,對那些有濃重諾貝爾文學獎情結的中國作家來說,每年底的諾獎揭曉都是一種煎熬。其實,期盼中國作家榮登諾貝爾文學獎獎臺,遠非只是許多中國作家的夢,它也讓那些把此獎項與國家榮譽鏈接在一起的國人,魂牽夢繞了許久。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關于中國作家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報道屢見報端,還不時掀起爭議。i
諾貝爾文學獎情結形成的原因——首先,諾貝爾文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獎,獎項設立的初衷是頒給“寫出富于理想主義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將近百年逝去,諾貝爾文學獎累積起來的權威性和全球認可度毋庸置疑。而在莫言之前,中國籍作家與諾獎無緣;其次,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諾貝爾文學獎也是中國最有可能擁有的,可結果人失望;再次,與其他國家相比,印度的泰戈爾、日本的川端康成及大江健三郎都已收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這個泱泱文化大國卻不曾擁有,國人有嫉妒心生發(fā)出民族自卑感,求獎心切。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曾接受采訪時表示:“但我覺得中國人,尤其是年輕的這些中國作家,他們把諾貝爾文學獎看得太重了,看得太重要,就是一個文學獎,不是一個什么世界冠軍,十八個院士,他們選的,每年選的作家,是一個好的,我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作家,但是世界上好的作家很多很多,我們只能選一個……” ii造成這一番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這個獎項的權威性及重要性。
“莫言熱”在此基礎上形成。
二、“莫言熱”發(fā)展:暈輪效應功不可沒
諾貝爾文學獎并不是獎勵作家本身,其對象是作家的作品,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是因其作品《蛙》的成功,這毋庸置疑。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莫言,照常態(tài),“莫言熱”不該如此浪潮席卷,因為以往眾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其國內(nèi)民眾的反應也只是針對作品本身,而非作家其人。“莫言熱”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若不是處于中國這個大環(huán)境,“莫言熱”可能也席卷不起來。經(jīng)過筆者的分析,各界人士的視野焦點并沒對準其作品《蛙》,絕大多數(shù)焦點集中在莫言其人,甚至其政治立場。這就繞不開傳播心理學中的“暈輪效應”了,這種“以偏概全式”的受眾心理,是促使“莫言熱”持續(xù)升溫的重要因素。其中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有許多家長因為莫言的獲獎,而神化莫言,把他當做文曲星供孩子敬仰學習,還到莫言故居去摘一片葉子或者帶走一抔黃土,讓自己的孩子沾一沾文曲星的才氣……這是“暈輪效應”讓給受眾心理帶來的畸變……
因為暈輪這一傳播心理學效應,讓莫言近乎于完美甚至神化,讓“莫言熱”不斷發(fā)酵。
三、“莫言熱”白熱化:多米諾骨牌聯(lián)動
1、48.6萬微博粉絲在2012年10月11日之前,莫言的微博粉絲始終止步20萬不前?!爸Z貝爾獎”一劑強心針打進來,僅一天時間粉絲暴漲,粉絲數(shù)量達到48.6萬。平日甚少發(fā)微博的莫言,也在10月11日10點發(fā)布一條微博:“感謝微博上朋友們對我的肯定,也感謝朋友們對我的批評。”該條微博隨即被轉(zhuǎn)發(fā)4萬多次。
2、僅一天時間,莫言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蛙》單店最好銷量突破3000本,店家無奈打出了這樣的自動回復。在當當網(wǎng)、亞馬遜網(wǎng)等網(wǎng)站上,“莫言著作”的字樣也都擺在首頁最醒目位置,主打詞卻是“預售商品”、“暫無存貨”?!敦S乳肥臀》、《生死疲勞》等作品多半已售罄,現(xiàn)在只能預訂,2—6周才可以發(fā)貨。
3、3家出版公司爭搶莫言的作品火了,周邊產(chǎn)業(yè)也紛紛來搭順風車。當前,除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作品外,上海文藝出版社早在10月9日就集中出版了11部莫言作品系列。在莫言獲獎之后,北京一家出版公司買斷了莫言在中國內(nèi)地所有作品包含新作品及延伸品的出版權,莫言的新作《我們的荊軻》也將趁著“莫言熱”推出。
4、1個蘋果Apps走紅,如今莫言的所有小說幾乎都有電子版,昨日,其作品在網(wǎng)上被瘋狂下載,蘋果手機App Store上也推出了《莫言小說精選》。
5、4支股票漲停,敏感的股市也刮起了“最炫諾獎風”。文化傳媒板塊搭上諾貝爾文學獎的順風車,新華傳媒、出版?zhèn)髅健⒋蟮貍髅健㈤L江傳媒四支傳媒公司股票全面漲停,其他文化類上市公司也各有漲幅
……
莫言所引發(fā)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還在持續(xù)發(fā)酵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莫言熱”也將沉寂下去,就像所有的大事件那樣,最終都逃不脫成為我們記憶的命運……
這便是“莫言熱”從傳播心理學效應角度切入而得出的一條完整的邏輯,這一條邏輯在筆者看來應該適用于大多數(shù)的重大類似新聞事件,之間折射出的受眾心理,也讓我們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四、對“莫言熱”的思考
古斯塔夫·勒龐在其關于大眾心理研究的著作《烏合之眾》中這樣描述群體情緒:群體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夸張。在這方面,就像許多其他方面一樣,群體中的個人類似于原始人,因為他不能作出細致的區(qū)分,他把事情視為一個整體,看不到它們中間的過渡狀態(tài)。群體情緒的夸張也受到另一個事實的強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現(xiàn)出來,通過暗示和傳染過程而非常迅速傳播,它所明確贊揚的目標就會力量大增。iii
雖然,在對“莫言熱”的推動作用中,并沒有事實上的群體形成,而是廣大網(wǎng)民在虛擬世界中形成的“言論群體”,但不管怎么說,虛擬網(wǎng)民群體也擁有群體情緒,這種情緒也具有很強的夸張性和單純性,最終將導致“它所明確贊揚的目標會力量大增”?!澳詿帷币幌盗械谋憩F(xiàn)形式都在證明這一點。
社會心理學家K·勒溫在解釋他的著名行為公式:B=f(P·E)(其中B表示個體的行為,f是函數(shù)符號,P表示個人,E表示環(huán)境)時表示,人類行為受到內(nèi)外部兩大因素的影響,人的表現(xiàn)是由他們自身的素質(zhì)和當時面對的情境共同決定,外部因素為環(huán)境,內(nèi)部因素則包含著人的思想、意識、情感、興趣、需要等,均屬于“心理因素”。iv在面對重大事件的反常態(tài)特征時,例如負向性、沖突性、突發(fā)性、刺激性、矛盾性,對該類事件受眾存在著特殊心理?;谶@種特殊心理,莫言的“第一次效應”的突發(fā)性和刺激性,讓廣大受眾的行為變得不太“正?!保虼?,多米諾骨牌效應才能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酵升溫,形成規(guī)模影響力,“莫言熱”才真正走向高潮。
最終的結局是“莫言熱”將冷卻化作塵埃,但社會大眾該反思,我們?yōu)槭裁匆獙@樣的事件如此關注或者過度關注,到最后成為某種意義上的造神運動……筆者認為,解決問題還應該在這條邏輯主線上下手,姑且籠統(tǒng)的將這類大事件效應歸納為“‘莫言熱’效應”,要使社會大眾的反應更常態(tài)化,各位看客,何若莫言?
注釋:
i傅光明.中國作家的諾貝爾文學獎情結[J].長江學術,2008(1).
ii摘自《名人面對面》2002
iii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33.
iv羅丹敏,張靜年.從傳播心理學角度探析“華南虎事件”傳播現(xiàn)象[J].新聞知識,2008(9).
【參考文獻】
[1]劉京林等.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2]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3]羅丹敏,張靜年.從傳播心理學角度探析“華南虎事件”傳播現(xiàn)象[J].新聞知識,2008(9).
[4]鳳凰網(wǎng)《千言萬語,何若莫言》諾貝爾文學獎專題報道以及各大門戶網(wǎng)站的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