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十幾年以來,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施城鄉(xiāng)的統(tǒng)籌發(fā)展,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效果,然而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目前學界對于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探索,尚處于研究的初級階段,文章對現行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以期為進一步的的研究及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科學發(fā)展觀
大學生“村官”計劃的產生可以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解決“三農”問題,江蘇省率先開始招聘大學生擔任農村基層干部,后海南省、浙江省等地先后組織招聘大學生“村官”。至2008年2月底,全國范圍啟動大學生“村官”計劃的省市區(qū)已發(fā)展至28個,其中17個省市區(qū)啟動了“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自此,大學生“村官”計劃進入一個全面的發(fā)展階段。
時至今日,大學生“村官”計劃已在全國大部分省市區(qū)推行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解決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改善農村基層干部結構、促進城鄉(xiāng)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的作用。但是,作為目前還未成熟的事物,大學生“村官”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必然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文章對現行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現狀進行梳理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這一方面加以研究。
一、大學生“村官”計劃的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的重要性
引進大學生“村官”不僅為當地的農村帶來了新技術、新思想、新理念,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農村的發(fā)展。同時,大學生“村官”也利用了農村這個平臺不斷鍛煉自我,實現其自身價值。
1.有利于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就其知識量方面,大學生“村官”與農村干部相比存在優(yōu)勢,大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村官”知識面廣,能幫助村民解決較多的科學、法律等方面問題,并且年輕有活力,能夠較好的帶動工作氛圍,具有農村管理新理念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大學生“村官”計劃將大學畢業(yè)生補充到農村基層組織中,使鄉(xiāng)鎮(zhèn)基層領導班子在年齡結構、文化結構、素質結構等方面得到明顯改善,有利于提高基層干部整體素質。
2.有利于農村科技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終要依靠農業(yè)科技的迅速發(fā)展。而大學生“村官”恰恰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角色,向村民宣傳科技文化知識,促進著農村科技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3.有利于大學生“村官”綜合素質的提高。調查顯示,在大學生“村官”的任職期間,有部分大學生“村官”認為自己處理實際問題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公文寫作上也有所改善。
(二)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調查顯示,大部分地區(qū)的大學生“村官”雖然在提高農村村官素質,帶動農村科技文化事業(y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大學生“村官”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仍存在問題。
1.行為短期性,不利留住人才。大學生“村官”計劃獲得了極大的政府承諾,考公務員及考研加分等。所有這些優(yōu)惠政策,在給大學生“村官”解決后顧之憂的同時,也使大學生當“村官”行為的短期性更加明顯。目前,所謂當“村官”還不是一種建制性設置,既不是政府的公務員,也不是其他職員或是農民,還僅是一項權宜性安排。無論是承諾三年“鍛煉”以后考研加分,還是準允作為將來“提干”的一項參考,都只是政策而沒有明確指出大學生“村官”的未來出路。前途暗淡使得大學生“村官”離開農村,將不利于改變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人才匱乏的現狀,不利于留住人才進行新農村建設。
2.不熟悉農村工作,與村民交流少。調查顯示,大學生“村官”對農村情況了解較少,和村民交流也少。雖然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村官”來自農村,但對農村工作不熟悉是當前大學生“村官”存在的最大問題。由于借調現象嚴重,許多大學生“村官”從一開始就被鄉(xiāng)政府借調去,幾乎從沒有到被分配的村子去,也沒有和村民接觸。村民不知道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村官”也不知道村民的情況,這是導致大學生“村官”對農村工作不熟悉及和村民交流少的根源所在。
3.考核形式化,考核標準無針對性。我們在了解了大學生“村官”每年一度的考核機制后得知只是流于形式。本應是嚴肅的績效考核隨意性太強,考核制度本應是與獎懲,是與大學生“村官”前途相關聯的大事,可在實際中卻只是一種形式。同時,大學生“村官”每年一度的考核,是根據公務員的考核標準,考核成績記入檔案。大學生“村官”不是公務員,既然不是公務員為什么要拿公務員的考核標準來考核大學生“村官”?這樣的考核機制顯然不符合大學生”村官”的實際。
二、完善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的建議
針對當前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的諸多問題,為使大學生“村官”能在廣闊農村發(fā)揮真正應有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議。
1.提高各種待遇,將優(yōu)惠政策落到實處
目前,大部分大學生選擇大學生“村官”這條路是為大學生“村官”計劃的一些優(yōu)惠政策所吸引,如保留城市戶籍、公務員考試和考研加分、減免學費和助學貸款等。要想讓大學生“村官”具有長期性,一要從計劃上取消或是延長大學生“村官”服務農村的時間規(guī)定;二是提高大學生“村官”的工資待遇,將各種優(yōu)惠政策落到實處,為大學畢業(yè)生到農村就業(yè)創(chuàng)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條件,提供相應的安全保障和社會保障,解除他們到農村做“村官”的后顧之憂,用工資待遇及優(yōu)惠政策來留住人才,從而形成大學生爭相下鄉(xiāng)、努力到基層的局面,讓大學生“村官”真正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2.從農民中來到農民中去,實現大學生”村官”本土化
要轉變大學生“村官”難以融入村子的現狀,必須要堅持從農民中來到農民中去,實現大學生“村官”的鄉(xiāng)土化、本土化,一是要讓大學生”村官”在任職期間扎根農村,加強大學生“村官”與農民的交流,同時大學生“村官”要熟悉農村的事務,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二是讓那些來自于農村的大學生“村官”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子擔任村官,這樣更容易融入農村,對于工作開展也更為有利。
3.完善選拔標準,使人盡其能
新農村建設急需農林、畜牧、栽培、獸醫(yī)、旅游專業(yè)的人才,而當前的招聘考試更多是傾向于一個門檻,進入門檻后大學生發(fā)展的好壞就沒有太多人進行關注理會。大量的大學生“村官”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專業(yè)知識用不上,對此應在選拔上把好關,要選拔那些所學專業(yè)能為新農村建設帶來作用的人才,對于有專業(yè)背景知識的大學生,要把他們充分利用起來,防止人才閑置,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是一項頗具創(chuàng)造性的系統(tǒng)工程,它在實踐中所顯現出來積極意義和成效有目共睹。但制度創(chuàng)新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推行數年來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已經在實踐中暴露出一些問題,應當及時修正和調整,從而在各方面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大學生”村官”計劃,使之成為具有長效機制的一項創(chuàng)新計劃。
【參考文獻】
[1]趙曉凱.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中存在的認識誤區(qū)及解決對策[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何植民,王珂.當代大學生與新農村建設對接路徑探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24):7654-7657.
[3]馬愛玲.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公共政策分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9(4). [4]李源潮.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召開到村任職高校畢業(yè)生座談會鼓勵大學生到農村一線干事創(chuàng)業(yè)[N].中國教育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