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論,在本體論上實現了從實體論向存在論的轉換,在思維方式上實現了從既成論向生成論的轉換,在方法論上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了文化史觀上的革命性變革,并在其世界觀的轉變過程中形成。
【關鍵詞】馬克思;文化;文化觀
文化概念在18、19 世紀已經非常普遍的被使用了,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無論是當時的德國還是世界,對文化理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當時的歐洲,在文化史觀上唯心主義盛行,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所謂的文化史全部是宗教史和政治史?!?i當時唯心主義文化史觀之所以盛行,究其實質,是近代以來理性決定論在歷史觀上的彰顯。而馬克思恩格斯對文化理論并沒有作專門的研究。在文化史觀上,馬克思并非天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者,而是在長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經歷了由黑格爾,經過費爾巴哈,再到唯物史觀的依次深化、層層遞進的歷史演進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唯心主義文化史觀的過程中確立其文化理論的唯物史觀基礎的,實現了由理性決定論的文化史觀向歷史唯物主義文化史觀的轉變。
一,從《博士論文》時期到《萊茵報》時期,是馬克思的理性決定論的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馬克思把理性推向了至尊的地位,主張理性是國家和法的本源與動力,是判定國家和法是否合理的唯一尺度。理性決定論成為馬克思法哲學的理論基石。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重建了自我意識學說,并企圖用個別的自我意識原則來改造黑格爾的絕對唯心主義體系。馬克思仍把精神、理性看作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私人利益的支配作用使馬克思同自己曾經信奉過的黑格爾的理性決定論發(fā)生了尖銳的沖突。此時,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指出:“我們只要經常將賓詞當作主詞,將主體當作客體和原則,就是說,只要將思辨哲學顛倒過來,就能得到毫無掩飾的、純粹的、顯明的真理?!?ii馬克思對黑格爾理性決定論的法哲學觀的批判,就采用了費爾巴哈的主客體顛倒過來的方法,這一方法徹底轉變了馬克思文化理論的視角,結束了理性歷史決定論獨占統(tǒng)治地位的歷史。
二,從《萊茵報》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這段時期是馬克思文化思想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1842 年開始為《萊茵報》撰稿并擔任該報主編,投身于反對普魯士專制制度、爭取民主自由的斗爭這一時期,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fā)表意見的難事” iii,促使其從關注政治、法的觀念轉向研究物質利益和經濟關系。基于對人類物質生產活動這一現實性問題的接觸和研究,馬克思漸漸意識到文化觀念史的非現實性,其文化觀也逐步轉向唯物主義的層面。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表明了他批判黑格爾得到的新唯物主義的結果,馬克思認為不是國家的理念產生出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把自己變成國家,在這一時期已經顛覆了通常敘述文化觀念史的那種觀點的歷史敘述,而轉變?yōu)楝F實的歷史敘述。這標志著一個唯物地理解文化理論的方向被開辟出來了。
三,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是馬克思“經過費爾巴哈”時期。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根據費爾巴哈的原則對黑格爾的國家學說進行了“顛倒”,提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思想,并把市民社會、國家等社會形式視為“人的本質的實現”或“人的本質的客觀化”,開辟了通向唯物史觀的道路。巴黎手稿對黑格爾的辯證法作了深刻、系統(tǒng)的分析和批判并發(fā)展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馬克思指出:“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iv“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 v “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guī)律的支配?!眝i這樣,歷史的文化特性以及文化本質力量對象化形式,都得到了比較合理的說明,初步確立了唯物主義的文化史觀。
四,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時期,實現了對文化史觀的揚棄,從而確立了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的唯物史觀基礎。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文化史觀“主詞和賓詞之間關系”的顛倒,從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的實踐本質出發(fā),闡明了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是一種社會實踐過程,奠定了歷史唯物主義文化觀的理論基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不但對自己早期的文化思想進行了清算,和以往的文化史觀實現了最為徹底的決裂,而且在批判文化史觀的基礎上把“現實的個人”看作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建立了以現實的人、現實的生產活動為出發(fā)點的文化觀,揭示物質資料的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確立了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1845—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標志著新世界觀的理論大廈已經構成,而其歷史唯物主義的文化觀也在這部文獻中正式形成。
五,從《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時期》到《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論的形成與確立時期?!蛾P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由肯定轉變?yōu)榕斜砻黢R克思離開了費爾巴哈抽象的人性歷史決定論,開始創(chuàng)立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文化理論。馬克思寫道:“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睆膭趧幼鳛槿说膬仍诒举|到生產實踐作為社會生活的本質,馬克思確立了一條從生產實踐中揭示文化歷史之謎的道路?!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時期》的完成,標志著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fā)現—唯物史觀的初步形成。馬克思寫道:“我們決定共同鉆研我們的見解與德國思想體系的見解之間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 vii清算的具體結果就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時期》。清算的結果:消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抽象人性論的影響,在批判文化史觀的基礎上建立起以現實的人為出發(fā)點,以人的生命存在和實際生活為本體,并揭示了物質資料的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實現了對文化史觀的揚棄,從而確立了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論的唯物史觀基礎。隨之《共產黨宣言》的問世,不但論證了歷史唯物主義文化觀的一般原理,又對世界歷史境遇下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做出了科學的預見。
馬克思恩格斯以”現實的人及其實踐”為現實的出發(fā)點和邏輯的起點, 從人的生存方式出發(fā)來闡發(fā)自己的文化理論, 實現了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統(tǒng)一, 使其文化理論具有了理論體系的完整性, 從而實現了文化史觀上的革命性變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第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三聯書店,195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注釋:
i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ii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 北京: 三聯書店,1959:102。
iii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iv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1.
v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8.
vi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
vii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