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文化當中一個很明顯的特征便是矛盾統(tǒng)一的兩重體,從明治天皇制下的政黨政治來看,明治時期日本政治社會結構呈現出兩重性的特點,一方面是絕對主義的天皇制,另一方面,民主的政黨政治。在國家進行維新改革的歷史特殊時期,它們如同“兩匹馬車”合流為一體,形成了日本特殊的政治社會結構的兩重性。
【關鍵詞】日本文化;兩重性;明治維新;政治社會結構
日本習慣上已經被人稱為一個特殊的民族,不光是其特殊的民族性格,其復雜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也受到了人們的注目。日本在幕府時期就有公家與武家的兩重社會結構體系。明治維新推翻了幕府體制,形成了近代統(tǒng)一的天皇絕對權威的天皇制。在這種明治天皇體制下,也包含了兩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大日本帝國憲法規(guī)定的天皇的地位超越法律而存在,天皇的權利神圣不可侵犯。其二是在明治憲法體制下隱含的民主主義的要素,這也是自由民權論者及知識分子所要求的自由民主思想。這兩種因素被稱為明治天皇體制下的“兩匹馬車”。i
日本在向近代國家轉化的明治社會以來,就以其獨特的兩重性不斷發(fā)展。在國家的基本構造中,議會、內閣等近代機構存在的同時具有古代神話性質的天皇在明治國家中又處于絕對君主地位,也顯示了明治時期日本政治社會結構的兩重性,同時也顯示了日本近代化的特性。而被稱為“維新”的近代革命,它一方面進行著猛烈的近代化、歐化;一方面又使中央機構達到了神權天皇的頂峰。
明治維新廢除了幕府制度后,重新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統(tǒng)治。為了加強和確保天皇“萬世一系”的統(tǒng)治,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國憲法》,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近代天皇制度。它反映了民權派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某些要求,而與專制主義的天皇制基本相適應。它規(guī)定天皇的絕對性,神圣性。規(guī)定國家主權屬于天皇,“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tǒng)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tǒng)治權,并依憲法之條規(guī)行使之;天皇擁有“召集帝國議會,令其開會、閉會、休會、及眾議院的解散”等大權。其中議會的權限極小,憲法規(guī)定議會只有審議政府提出的國家預算案之權。日本帝國會議由世襲的貴族院和選舉產生的眾議院組成,對天皇起咨議作用?!懊髦螒椃ā贝_認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體,“天皇由帝國議會協(xié)助行使立法權”。立法權和行政權依然掌握在天皇手中。而且由天皇任命總理大臣和國務大臣組成內閣,內閣在法律上對天皇負責,不對帝國議會和國民負責。國民成為天皇統(tǒng)治下的“臣民”,有居住與遷徙、信教、言論、集會、結社等自由權利,但這些權力要在“法律的范圍內”才被承認,且隨時都能受到限制和剝奪。
《大日本帝國憲法》的誕生,作為資本主義近代化中政治發(fā)展的副產品,日本歷史上第一次產生了近代資產階級政黨。1881年自由黨的成立意味著日本政黨的正式成立。日本政黨發(fā)端于明治維新后不久的自由民權運動,他們大都在政治上要求設立國會,打破藩閥專制;在經濟上要求減輕地稅,反對政府苛求;在外交上要求修改條約,反對政府的卑屈態(tài)度。在《大日本帝國憲法》的規(guī)定下,天皇就獲得相當大的權力。日本政黨在天皇擁有絕對權威的這種背景下雖然緩慢成長,但卻終于沒能避免成為天皇神圣權威卵翼下的畸形兒的命運。1890年頒布明治憲法并在第二年開設國會之后,以議會內閣的形態(tài)而運作的議會內閣制又稱政黨內閣制,但在《大日本帝國憲法》下的日本,議會形同虛設,議會是在天皇主權的框架內與政府對抗的地位,政黨的存在也有名無實。作為從藩閥內閣到政黨內閣的過度期,從這來看明治30年(1898年)產生的政黨內閣可以說是早產兒。ii
初期議會政黨在當時并沒有得到正式的承認,議會運行的規(guī)則無視政黨的存在,直到1900年政黨中心的運營才變得重要。而且當時的政黨組織結構分散,早期政黨很多是以俱樂部性質結社。1890年的議會由政黨數最少時5黨派,最多時有12個黨派。初期議會時有效政黨數大約只在3個半到4個以上。其中各派對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分裂,再加上政府的鎮(zhèn)壓與懷柔政策,使自由民權運動受到挫折。但是日本的自由民權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明治維新改革的范圍和深度,在當時的日本來說不能不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政黨產生在日本政治歷史上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歷史意義。盡管皇權下的政黨政治帶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但較之至高無上的封建權力,近代政黨政治畢竟是一種進步,標志著近代國家政治生活的開始。明治時期的政黨政治雖然發(fā)展很微弱,其中的原敬內閣、加藤內閣和犬養(yǎng)內閣雖然時間不長,但還是實行了政黨政治,稱得上是政黨內閣制,這種政黨政治在20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軍國主義體制的強化,歸于消亡,但它為戰(zhàn)后政黨的恢復奠定了基礎。
政黨政治同時也是建立近代國家制度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結束封建專制,告別藩閥政治的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資產階級政黨政治的確有其進步意義,是“資產階級所能采用的最好的外殼”。在絕對皇權之下,近代政黨政治成為了最美麗的外衣。
絕對主義的天皇制雖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黨政治的發(fā)展,也使明治維新這場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大量殘存的封建因素和當時國際社會中帝國主義列強強肉強食的瘋狂爭霸下,促使近代日本走上了一條天皇專制的軍事帝國主義道路。但是日本的天皇制在政治社會上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近代天皇制形成過程中的特質iii:一是隨著自由民權運動的展開,要求設立民選議會。二,在自由民權運動的壓制與并行之下,不斷對近代天皇制的機構進行調整。此后的近代天皇制與絕對主義要素和資產階級要素不可分割。時而發(fā)揮一元性機能,時而發(fā)揮二元性機能。并隨著時代潮流的發(fā)展自身進行巧妙的調整。
這種二元性一面是專制主義的側面。天皇根據《大日本帝國憲法》規(guī)定是萬世一系,神圣不可侵犯的。根據國家神道的教義被尊為現人神是神權的超然天子。另一面是立憲主義的側面,帝國憲法中規(guī)定天皇“根據憲法的條規(guī)行使統(tǒng)治權”,“由帝國議會協(xié)助行使立法權”。實際上當時天皇也不是無限制地擁有絕對權力。以上兩個相對立的側面形成了大日本帝國的國家權力。
由于明治維新與近代天皇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明治維新的狀況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近代天皇制的特性。以實現資本主義國家為目標的近代天皇制,不得不借歐洲的自由、民權理念等維新精神不斷充實自身陣營,明治維新在當時那種“至上而下”“從下至上”的緊張關系中再加上“外壓”等多種政治力量的交合的形勢下展開的,由于這種限定,自由民權運動和近代天皇制形成過程也在這種復雜的力量對抗和緊張的過程中進行。而近代的權力是以“從上而下”絕對主義強勢行使的,同時其對抗的是資本主義的“民主”“民權”理念。這種政府的政策指向與現實的實行過程,以及與之對抗的自由民權運動的理念及運動展開的過程,內在矛盾不斷激化交錯,而形成近代天皇制的絕對主義要素與資產階級要素二重性結合的過程。而其中起著巨大作用的是作為外壓的先進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想。這種資產階級思想通過明治維新被政治化與天皇思想合流形成了近代天皇制。
并且這種思想在不斷表面化中,對于明治憲法的理解及促進民主主義,護憲運動的發(fā)展都具有可能性,這兩個性質相異的“兩匹馬車”保持一定的平衡性驅趕著前進。但要維持這種均衡需要強大的力量。隨著國家權力的強化,天皇的絕對主義的性格不斷強化,明治維新自身以王政復古的象征“天下為一人之天下”的天皇觀存在的同時,重視民意、四民平等的維新革命的“天下為天下之天下”的天皇觀也包含其中。日本的天皇觀也以絕對主義的、神話的天皇觀與憲法的合理性約束的天皇觀同時存在。
這樣就成為了日本明治時期特殊的社會結構的兩重性。當然這種兩重性不是絕對的平衡,而是在絕對皇權壓制下,政黨政治對皇權的妥協(xié)。當時自由民權論者的很多指導者也是在肯定天皇的前提下來確立對立憲主義的民主主義。當時不論在不同政黨之間,還是在同一政黨的不同派系之間,擁護天皇制的立場是共同的,而不同的只是形形色色的政策主張。天皇絕對性觀念在國民思想中根植,天皇與人民上下貫通,天皇的思想不斷滲透到民眾當中,保持這種絕對權威,權利內部已形成了對天皇的歸屬感。所以,在當時這種兩重體制下,日本的新體制政黨從一開始并不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著主角,但是它特有的政治潛力與政治作用卻使它逐漸壓倒藩閥官僚,并在它國家政治體制的運行中發(fā)揮出不可替代的調節(jié)功能。在宏觀領域,它既是資產階級立憲政治的產兒,又是這一政治的忠實守護神。在微觀領域,它是形勢變化的晴雨表和報警器,時時推動著政策的角度轉換和目標定位。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政黨政治對皇權的妥協(xié)性,特別在國際上展開了海備競賽,國內也發(fā)生了金融恐慌、世界恐慌等慢性不景氣問題的形勢下,政黨內閣卻仍以政權爭奪為中軸,政黨間競爭不斷,貪污事件屢屢發(fā)生,民眾開始對政黨政治感到絕望。政黨沒有壓制住軍部、右翼抬頭勢力,反而是迎合這種形式以及二大政黨在相互攻擊中造成了自掘墳墓的悲慘結局。最后被“大正翼贊會”取代,軍部法西斯執(zhí)掌政權。
綜上所述,一方面明治時期的絕對主義天皇制,既壓制和限制了政黨政治的發(fā)展,又給政黨政治初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另一方面,政黨政治既是天皇推行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化的最好外衣,又是調節(jié)皇權政治生活的平衡器。同時這種神權天皇政治與民主的政黨政治在國家進行維新改革的歷史特殊時期,為國家政策之需要,合流為一體形成了日本特殊的政治社會結構的兩重性。
【參考文獻】
[1]巖井忠熊.近代日本社會と天皇制[M].柏書房,1988:54.
[2]小林直樹.天皇制の現在[M].法學セミナー増刊,総合特集シリーズ,1987:10.
[3]山本四郎.日本歴史講座[M].東京大學出版會,1990:310-313.
[4]日本歴史學會編.日本史研究の新視點[M].吉川弘文,1986:304.
[5]川人真史.日本の政黨政治1890—1937年[M].東京大學出版會,1992:13.
[6]王振鎖.戰(zhàn)后日本政黨政治[M].人民出版社,2004.
[7]高洪.日本政黨制度論綱[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4.
[8]吳廷璆.日本史[M].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注釋:
i武田清子.これからの天皇制[M]法學セミナー増刊,総合特集シリーズ出版,1987年.2頁
ii 日本歴史學會編.日本史研究の新視點[M].吉川弘文,1986年.304頁
iii 田中彰.近代天皇制への道程[M].吉川弘文館,1986年.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