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jù)馬斯洛的層次需要原理分析小說《秀拉》中的黑人女性秀拉自我身份迷失的原因。通過分析叛逆的黑人女性蘇拉的成長過程,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尋求自我過程的艱辛。
【關鍵詞】馬斯洛;層次需要原理;《秀拉》;自我身份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發(fā)表《人的動機理論》一書,在全世界引起轟動。根據(jù)他的理論: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他提出人的需要的五個層次:第一:生理需要,是個人生存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需要。比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等。生理需要是最強烈的最底層需要。第二:安全需要,包括心理與物質(zhì)的安全保障,如生活穩(wěn)定,預防危險事故,職業(yè)有保障等。第三:社交需要,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來自家庭、朋友、同事等的關懷、愛護和理解,是對親情、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人都需要在群體中獲得歸屬感。第四:尊重需要,分為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chǎn)生推動力。第五:自我實現(xiàn)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指通過自身努力,實現(xiàn)自己對生活的美好期望,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從而獲得成就感。這五種需要可以分為兩級,前三種需要都屬于低級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能夠獲得滿足;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屬于高級需要,必須通過內(nèi)部因素才能滿足,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無止境的。馬斯洛需要層次原理包含以下重要內(nèi)容:第一,不同層次的需要是可以同時存在的。第二,人都隱藏著不同層次的需要,在不同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的迫切程度。第三,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xiàn)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程度的滿足。第四,只有把個人的需要和國家以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緊密聯(lián)系起來才能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潛能達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實現(xiàn)。
1973年托尼·莫里森出版了著名小說《秀拉》,描寫了同名主人公在“底層”黑人聚集區(qū)的生活故事,秀拉,作為黑人女性的代表,一直在尋求自我,建構自我身份,但最終秀拉沒能實現(xiàn)自我。
一、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和生理需求一樣屬于低級別的需求,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wěn)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安全感的需要是人的第二層次需求。如果個體缺乏安全感,那么他總是會感到自己受到周圍事物的威脅,并且認為這個世界充滿危險或不公正,從而變得緊張不安,會以極端的方式保護自己。
在秀拉還是少女時,愛爾蘭裔的四個男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恫嚇她及奈爾,開始她們繞遠路回家,躲避這些男孩子??墒嵌旌芾洌憷瓫Q定沿原路回去。她準備了一把水果刀,在那幾個男孩步步逼近時,秀拉拿出刀子,蹲在地上,把書包、飯盒等物品也都放在地上,把石板放在近處,割傷自己左手食指。當那些孩子們看到殷紅的鮮血順著石板角流下時,都嚇得一溜煙跑了。作為黑人女孩,秀拉和奈爾的安全時常受到威脅,秀拉往往采取這種極端方式保護自己。
二、社交需求
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上一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會產(chǎn)生下一層次的需求;幾種需求也可以同時交叉存在。社交需求在安全需求之后較高層次的需求,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等。社交需要與個人生活經(jīng)歷緊密相關,并且難以察覺、無法度量。這層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可能影響個人精神健康。
秀拉小時候沒有得到很多母愛。她12歲時無意中聽到母親漢娜和鄰居聊天:“當然啦,你愛她,就像我愛秀拉一樣,我根本就不喜歡她。” [1]母親的話讓秀拉內(nèi)心感到刺痛、壓抑。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在這個階段“把友好和愛看得非??少F,希望能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社會與團體的認同、接受,并與同事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盵2]顯然,秀拉對愛的需要未能得到滿足。
得不到母愛的孩子做出的事情有悖常理,甚至非常極端。秀拉接下來的所作所為讓人感到極其恐怖:玩耍時她竟然把一個名叫“小雞”的小男孩扔到了河里,眼睜睜看著河水吞沒了一個幼小的生命。她沒有呼救,也沒有告訴大人,甚至她還參加了小男孩的葬禮??墒窃岫Y結束后秀拉就不在害怕:她們的心情慢慢放松了…就像隨便哪兩個女友在夏天里一邊沿大路蹦蹦跳跳地走著,一邊尋思著到了冬天蝴蝶會怎么樣。一個年幼的女孩面對另一個幼小生命死去竟然如此淡定,秀拉的問題是由于她缺少母愛,缺少安全感引起的。秀拉認為她不必愛別人,不必對他人負責,只要對自己好就行。秀拉的更極端更讓人無法接受的行為是后來她13歲時親眼看著母親被大火燒死而無動于衷---“在后廊上睜眼瞧著?!?[3]秀拉的母親漢娜自焚,鄰居聽到夏娃的呼救都跑來救人,但身為親生女兒的秀拉卻躲在灌木叢后眼睜睜看著漢娜燒死。只有秀拉和奈爾愿意在一起,“只她倆在一起,就有了安全感,而專心致志地去干她們自己感受到的事情” [4]她倆互相喜歡,互相佩服。奈爾是秀拉唯一的朋友。秀拉需要友誼,但后來她親手破壞了她們之間的種種美好。
秀拉在外飄泊十年后又回到了“底層”梅德林,這時她已經(jīng)20多歲快30歲了。她回來后與外祖母夏娃發(fā)生了沖突,恐嚇夏娃“也許哪一天夜里,在你坐在車里打著瞌睡打蒼蠅、咽吐沫的時候,我會悄悄爬上樓來,提著煤油,然后——天曉得——你也許比他們燒得都旺呢”。 [5]不久之后她做出了驚人之舉:把夏娃送到了老人院。秀拉作為成年人為什么如此無視道德倫理呢?究其原因,是秀拉的社交需求未得到滿足。
“她發(fā)現(xiàn):一個情人并不是一個同志而且永遠也不可能是——起碼對一個女人來說是如此。她還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人能夠成為符合她概念的朋友?!?[6]秀拉也想找到那種親密無間的朋友,但她發(fā)現(xiàn)身邊沒有那種可以不戴手套地伸出去握住對方手的朋友。如果她理想中的朋友存在的話,秀拉決定會坦誠相待。正是社交需求的失落讓秀拉成了人們口中的賤民。雖然她清楚地知道人們痛恨她是因為她與男人們隨隨便便的關系,但她離不開這種情人關系。她盡可能多得和男人上床,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夠得到一絲快樂。奈爾已經(jīng)和裘德結婚多年,可是秀拉仍然獨身一人。她需要男人,但她拒絕婚姻。和不同的男人交往是她的樂趣,甚至連好朋友奈爾的丈夫裘德也不放過,導致奈爾失去丈夫,一人辛苦照顧孩子們。秀拉幾乎和“底層”的所有男人都發(fā)生過關系,然后拋棄他們。正是她這種無視公憤的行為讓“底層”的所有女人都痛恨她。她最后沒有一個朋友,在病痛中孤寂而死。
三、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wěn)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nèi)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nèi)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傊?,內(nèi)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秀拉不尊重自己,當然她也沒有得到他人的尊重。知更鳥災害本與秀拉無關,可是“底層”的人們還是認為是她帶來的。當她回到梅德林時,人們只是遠遠觀望,甚至當小孩想幫她提一下箱子也被大人制止。毫無疑問,人們不想接納她,包括她的外祖母夏娃。夏娃勸她結婚時,秀拉卻讓夏娃閉嘴。秀拉目無尊長,當面揭夏娃的短處,她提到夏娃撞折一條腿騙取保險金的事和夏娃燒死李子的事。這些都是夏娃內(nèi)心永遠的痛,可是秀拉卻揭開她的傷疤。為了掩蓋把夏娃送到養(yǎng)老院的事,她污蔑夏娃想像當年燒死李子一樣燒死她。當“底層”的人們聽說秀拉把自己的外祖母送到桑迪戴爾時,紛紛搖頭,并且都感到憤怒;可是后來秀拉勾引自己好朋友的丈夫,人們干脆稱她為婊子了。秀拉沒有像大多數(shù)黑人婦女那樣結婚生子,而是勾引不同的男人,并以此為樂。最后恨她的人不僅有黑人女人,還有和她有過關系的黑人男人。黑人男人指責她和白人睡覺。這種事情在黑人聚集區(qū)絕對是不能容忍的。黑人們視她為“蟑螂”,夜間在走廊的臺階上撒鹽,把掃帚交叉堵住門口。人們把一切不順都推到秀拉的身上:小孩子“茶壺”摔倒,芬雷先生吃飯噎死都是秀拉惡魔般的力量所致。而秀拉對于別人對她的所作所為毫無察覺,對人們的冷嘲熱諷毫不在乎。“她似乎完全看破了紅塵,對金錢、財產(chǎn)或別的東西全都無動于衷,她不會貪圖別人對她俯首聽命或交口稱贊——總之她沒有自我?!?[7]所以她也沒必要改變她自己,我行我素直至死亡。
四、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xiàn)是人最高級的需要。“每一種基本需要的滿足都會引發(fā)‘更高’的需要,支配下一個意識階段”。 [8]當一個人較低層次的需求獲得基本滿足后,便會嘗試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比如自我實現(xiàn)。一個人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滿足后,對生命的滿意度也隨之提高,但是如果前面的需要未得到較高程度的滿足時,自我實現(xiàn)就會受到阻礙。孩童時期安全感由于父母冷酷或拒絕的態(tài)度未完全建立,或著成年后沒能獲得歸屬感、愛和尊重的需要都沒有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時,便會影響到這個人自我概念的建立和健康發(fā)展。他對現(xiàn)實世界的態(tài)度是自我防衛(wèi),甚至從真實的感受中抽離出來時,很難成為自我實現(xiàn)的人。秀拉便是如此,小時候漢娜沒有給她更多的愛是秀拉心理畸變的首要原因。成年后的離經(jīng)叛道更讓她很難實現(xiàn)自我。最終她沒有改變自己,特立獨行直到死亡。
結 語
秀拉在自己的族群中被看成是具有破壞性的力量,一種不祥之物。她被唾棄的原因是她違抗傳統(tǒng)黑女人的本分。她拒絕結婚生子,堅持個人獨特性。她去外地上大學,流浪十年返鄉(xiāng)。當她歸來后,卻將外婆送去養(yǎng)老院。她的種種不道德之舉又表現(xiàn)在她與唯一的好朋友奈爾的丈夫有染,從而破壞了好朋友的婚姻。小說中關于秀拉的描述可以說是劣跡斑斑。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是逐級遞升的,低層需要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后才會有實現(xiàn)高層需要的愿望。自我實現(xiàn)是一個人的最高追求,是一種愉悅的體驗。對于秀拉來說,她的生活沒有支點,沒有必要改善自我,建立自我身份,她的自我完全迷失。
【參考文獻】
[1][3] Morrison, Toni. Sula. New York: Knopf, 1974.P.175 P.191
[2][8](美)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成明,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55,4.
[4][5][6][7]托妮·莫瑞森.秀拉[M].胡允桓,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1,88,1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