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歷史課教學中,常常會遇到與其他學科不同的問題是:輕視歷史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又來自各方面,如果不在認識上解決這些壓力,我們就很難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作為探索與總結人類以往活動的一門學科──歷史,具有強烈的鑒古知今的作用,誰藐視它,誰就將受到它的懲罰。19世紀的歐洲,在工業(yè)革命后,出現了對自然科學和人類自身力量的盲目崇拜,出現了對歷史的輕薄。結果歐洲人為自己當年的理念和思想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一方面是物質的富裕,另一方面是道德的淪喪和人性的異化。今天人們終于認識到工業(yè)文明和科學不能解決一切問題!而歷史、哲學、文學等人文學科所探索的是對人類自身命運的關懷,因而它們能夠永恒!正是對歷史充滿著這般的敬畏與熱愛,使我對這一門學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將它融入到我的教學工作之中。
一、對教學思想的思考
教學思想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指導思想,中學歷史教育不僅要完成認知目標,還應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目標。
1.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它既包括對教材的闡釋要正視歷史人物,也包括要尊重學生,要以學生為主體,如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觀,強烈地震撼了后人;又如華盛頓在美國順利走向民主道路的過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一樣深深地吸引了后人。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有尚待養(yǎng)成的人生觀、價值觀,偉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為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個性提供了必要的參考和借鑒。
2.養(yǎng)成實事求是和嚴謹的教學態(tài)度。這是教師職業(yè)道德所要求的必備素質之一。對歷史教材的專業(yè)性把握,應本著實事求是和嚴謹的教學態(tài)度,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歷史如果失去了真實,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當代社會正走入信息時代,學生的歷史信息來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師處在同一個平臺。
那么該如何處理和把握這一問題呢?我認為對于歷史的表述,有再現歷史事實和價值評論兩種類型。再現歷史事實應盡量真實,不附加主觀色彩。如中國近代史中關于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對日抗戰(zhàn)等問題,我們一方面要避免對領袖人物高大全面的闡釋,要坦誠地、不割裂地把歷史的本來面目呈現給學生,只有真實才能養(yǎng)成正確的歷史認識。而價值評論可以有主觀色彩,學生也可有自己的理解與判斷,但教師要加強引導。
3.對傳統(tǒng)與現代教學模式進行思辨。中學教育教學改革方興未艾,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潮流把廣大第一線教師推到了潮頭。對此,一方面要積極參與改革,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但同時也要冷靜思辨,保留和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長處,實現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
二、對課堂教學的實踐思考
1.努力提高綜合素質。素質是人的思想、學識、情操、性格等因素的綜合。在綜合素質的修養(yǎng)方面,歷史教師應該做到三個方面:一是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與道德修養(yǎng)水平;二是具備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廣博的知識群;三是具備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品質。課堂教學是我們與學生接觸的主要時段、主要地點,一個教師表現出的綜合素質,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學識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養(yǎng)成。如:如何對待學生的不同意見、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個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
2.努力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美。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歷史課堂教學應追求德、智、美三大目標功能,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美。首先,在上課前幾分鐘,教師應調整自己的情緒,進入教學狀態(tài)。由于每個教師都是現實社會中的人,難免有各種喜怒哀樂的事情,但我們應按職業(yè)的要求,拋棄各種雜念,以一種健康、飽滿的工作熱情走進教室,開好一節(jié)課的頭。其次,應儀態(tài)端正,服飾得體,語言親切隨和,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創(chuàng)造與學生之間的親和力,增強教師的影響力,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同時還要以嫻熟的專業(yè)知識和職能技巧組織好課堂教學。課后要及時總結,對已完成的一堂課進行反思,會發(fā)現許多問題,如某個問題的考慮欠成熟,或多媒體運用的不當等等。
3.努力搞好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已被國家列為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容之一。研究性學習是實施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在教學領域的體現。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把課題研究由課內拓展到課外,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
三、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思考
有句名言“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它同樣適合我們。要想獲得教學的成功,就必須在臺下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尋找源頭活水,豐富教學內容,提高理論水平。
1.系統(tǒng)學習史學名著,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從事中學歷史教育,必須系統(tǒng)地學習史學名著。涉及歷史學科中的史學理論,通史、斷代史、國別史、專史、文明史、宗教史等類的名著很多,通過研讀史學名著,領略史家的研究態(tài)度,既能受到嚴謹學術規(guī)范的熏陶,又能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從而把自己努力塑造成學者型的歷史教師。
2.及時了解歷史學的新信息、新成果。信息和成果來源很多,報紙、電視、上網都可以獲取。但中學教師主要是從各種期刊雜志上獲取信息,如《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歷史學習》、《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等。
3.向優(yōu)秀歷史老師學習。他們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是他們賦予我們的恩惠,讓我們有一個更高更新的起點。他們的教學經驗,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對于指導歷史教學實踐意義重大。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自身特點,探索一條具有個性特色的教學道路。
4.教學科研相得益彰。科研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來探索教學規(guī)律,總結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理論,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同時具備教研水平和科研素質,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去從事一些教育科研活動,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