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構主義,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是與素質教育相結合,是西方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理論。目前,教育界對建構主義學習與教學理論越來越重視,很多教師也在運用這一新的教學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本文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探討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關鍵詞】建構主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一、引言
建構主義又稱作結構主義,其思想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于20世紀60年代通過研究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提出來的,后來又汲取了維果斯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和奧蘇貝爾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的精髓,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fā)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fā)展,該理論于20世紀90年代興起于西方教育界,自21世紀初開始被我國廣為接受,并引入到外語教學研究當中,是與素質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揭示了認識的建構性原則,強調認識的能動性。所謂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是學習者在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知識的學習不是通過教師教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用相關的輔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與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因此,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的,為有效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提供了重要保障,為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主要理論基礎和支撐條件。
二、建構主義的英語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有:支架式教學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隨機通達教學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拋錨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
1.支架式教學模式
所謂支架式教學模式,就是指為學生提供一種概念框架,此框架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支架式教學模式就如建筑行業(yè)中的搭腳手架,老師引導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建構,最后自己淡出,就如房子改好了就要撤去腳手架一樣,教師只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在英語教學中,如聽、說、讀、寫、譯等知識以及語法、語音的學習,還有課文尤其是說明文、議論文等教學內容適合于用支架式教學。支架式教學的組成環(huán)節(jié)有: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和效果評價。
2. 隨機通達教學模式
所謂隨機通達教學模式,指學習者通過不同途徑和方式學習同樣教學內容,從中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問題的多角度的認識與理解,它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因為此模式是針對發(fā)展和促進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設計的,所以比較適合于英語的詞匯、語法規(guī)則和翻譯技巧等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內容的教學。隨機通達教學模式主要包括的環(huán)節(jié)有:情境呈現、隨機進入教學、思維發(fā)展訓練和小組協作學習。
3.拋錨式教學模式
此模式以真實事件或事實問題為基礎,確定真實事件或問題被稱為“拋錨”。教學的重點聚焦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借助情境中呈現的不同背景幫助和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形成問題、解決問題。拋錨式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效果評價。
三、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建構主義認為個體的認知發(fā)展與學習過程關系密切,揭示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規(guī)律,即學習是怎樣發(fā)生的、意義是怎樣建構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什么樣的環(huán)境是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等,以建構主義為基礎,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認知學習理論,這對教學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給教學實踐予以啟示。
1. 任何教與學的活動,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是能給學生提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老師與學生的積極性應同時予以并重,既要重視師生之問的“雙邊活動”,也要充分調動學生間的“雙邊或多邊活動”;同時需清楚地認識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人才培養(yǎng)的利弊,自覺地避弊取利。
2. 必須擺脫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英語教學應大膽改革和創(chuàng)新。
對于學習的潛能,學生是具有,他們并不缺少創(chuàng)造性,而是缺乏展現才能的舞臺,缺乏尊重個性的具體指導。英語教師應把關注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的“學”上,使學生自己“學會學習”,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和處理信息。 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讓他們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悟出學法,課堂上盡量少灌輸。
3.教師應關注反省和不斷更新教學觀。
教師應從建構主義的立場出發(fā),強調以學生為主進行教學,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積極投身到教學改革中去。
四、結束語
基于建構主義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新模式,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新理論新方法,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理念,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努力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而非教學環(huán)境)。學習者可以在創(chuàng)設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在此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借助各種工具和資源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這非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新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師要善于瀏覽和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教”。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各種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料,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知識素養(yǎng)與協作意識,是完全符合新時期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參考文獻】
[1]Duffy,T.M.D.H.Jonassen.Constructivism:New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1,31(5).
[2]高文.建構主義研究的哲學與心理學基礎[J].全球教育展望,2001(3).
[3]萊斯利P 斯特弗,杰里蓋爾. 教育中的建構主義[C]高文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2002.
[4]劉邵賓. 構建建構主義英語教學觀[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4(4).
[5]李麗華.建構主義英語課堂環(huán)境設計[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9).
[6]張建偉.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4).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