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那么,我們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是如何貫徹落實這一教育理念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從學生的角度淺談了幾種“放手”方法與各位同行共勉。
一、給學生更多的“思想自由”空間
其實任何一種學習都需要“放手”,給出學生自由振作奮飛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一文中指出:“在優(yōu)秀教師那里,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的態(tài)度。教師并不把現(xiàn)存的結論、對某一定理的正確性的證明告訴學生。教師讓學生提出好幾種解釋,然后在實際中去對所提出的每一種假說進行肯定或否定。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就不是消極地掌握的,而是去獲取的,即靠積極的努力去獲得的。因此,這種知識就能變成信念。”眾所周知,學生的語文興趣是從多個渠道獲得的。它可以從與一個擅長交談的作家那里獲得,也可以從泥巴裹滿褲腿的幽默的老農那里獲得;可以從優(yōu)美的詩文朗誦會里獲得,可以從一次動聽的故事會中產生,還可以從自己親身上課的體驗中培養(yǎng),今天,更多地還可通過網絡等媒體來獲得。
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提出關于培養(yǎng)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六大解放”主張:即解放頭腦、解放雙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他說“我們要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對宇宙發(fā)問,與萬物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我們現(xiàn)在已經生活在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現(xiàn)代化、高科技手段給我們今天的語文學習注人了新的活力,給學習高中語文帶來了更多更快的便捷,學生通過電子閱讀物、網絡、電視等媒體獲取的語文信息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在某些知識層面和領域里,或許我們還比不上高中學生,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們?yōu)槭裁匆浴皺嗤弊跃幽??這是應該“放手”教學的第二個理由。
二、給學生更多的“角色轉換”空間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育書簡》中早就告訴我們:“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彼鞄悯r明地說:“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么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人了門了,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復的事事物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了?”這是多么好的境界?。≌Z文教學完全可以這樣做!
記得我曾經放手讓高一、高二學生“自己學語文”、“自己教語文”的那些日子,師生之問的那種學習語文的樂趣無與倫比。我印象最深的是讓學生去完成高一下學期“綜合性學習——《蘭亭集序》與書法文化”內容。按照傳統(tǒng)的做法,我會將王羲之的生平逐一講個夠,然后逐句講解《蘭亭集序》,再發(fā)展到重復講解主題思想,時代背景,段落大意,詞法句法篇法等。學生上課時會按照我的意圖做好筆記,然后囫圇吞棗地“吃完”,至于他們需要哪些,能夠消化多少,真正掌握多少,我是無法預測的。過去所上的《蘭亭集序》,學生課后對王羲之興趣不濃,對文章內容一知半解,至于問到古代文人為何要“曲水流觴”,更是很少有學生能夠回答。更覺得納悶的是,我為了上好《蘭亭集序》,準備了四個課時的時間,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可是收效并不理想,學生對王羲之的了解非常膚淺,正中了葉圣陶先生所言的“少、慢、差、費”,難以達到“多快好省”?;谟辛艘陨辖逃?,我在完成綜合性學習“《蘭亭集序》與書法文化”教學任務時,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準備,決定讓他們當“老師”,我來當“學生”。同學們高興不已,也充滿著無限的好奇與興趣。
三、給學生更多的“情境協(xié)作”空間
當今的語文教學,只有認真貫徹了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我們才會受到學生的愛戴。既然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又十分愿意接受這種方式,我們?yōu)楹尾蝗ヒ騽堇麑В攀职l(fā)動呢?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協(xié)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皶挕笔菂f(xié)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huán)節(jié)。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此外,“協(xié)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的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應該用建構主義理論武裝我們的頭腦,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尋找“情境”,積極去培養(yǎng)“協(xié)作”,主動去爭取“會話”。學生們對“不似春光,勝似春光”有了深刻的理解。整個課堂形成了“情境”、“協(xié)作”、“會話”的氛圍,充滿了爭辯與交流、最終達成共識的氣氛,收到了預期的良好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