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計,從古至今,在人們的生活中一直充當著問題解決者的角色。設計讓人們的生活更簡單、更美好,然而,在消費主義日益盛行的今天,物欲橫流,設計也一度只注重感官上的刺激與形式的過度追求,淪為單純謀取商業(yè)利益的工具,不但制造出許多美麗垃圾,而且造成環(huán)境、經濟、能源的巨大浪費。以人為本,使設計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促使人與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和諧,才是未來設計的發(fā)展出路。
【關鍵詞】消費主義;現代設計;出路
一、消費主義與現代設計
“消費主義”作為西方資本經濟發(fā)展的產物,它代表的是一種渴求持續(xù)與無節(jié)制的消費態(tài)度,人們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崇尚享樂和所謂的個性,追求體面的、“與時俱進”的生活方式。而設計在消費主義的作用下,誕生出所謂的消費主義設計,它的產生是基于上世紀美國著名廣告人俄尼斯特·艾爾摩·卡爾金斯的“消費工程學”,他把商品分為兩類:“正在使用的”和“用完的”,消費工程學的的目標就是加快消費者使用完正在使用的商品,方法則是制造“人為的廢止”。
消費主義影響下的設計即成為了這種“人為廢止”的重要實施手段,通過設計不斷改變商品的外觀從而帶來消費者心理上的新奇感,營造對已有的商品即將淘汰的假象,這種淘汰對于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是毫無意義的。20世紀最著名的消費主義設計案例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有計劃的廢止制度”,具體操作是“在設計新的汽車式樣的時候,必須有計劃的考慮以后幾年之間不斷地更換部分設計,使汽車的式樣至少每兩年有一次小的變化,每三到四年有一次大的變化,造成有計劃的式樣‘老化’過程?!边@種由設計部門和經營管理層一起協(xié)作的產品設計制度即是有計劃的廢止制度,這使得產品從誕生之日起就決定了它的廢止日期,其原因是僅僅被不同外觀的產品頂替。
消費主義設計為企業(yè)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也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卻正在誤導著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使人們進入盲目消費的誤區(qū)和產生無節(jié)制的購買欲。放眼當今設計界,很多只注重流于外表的形式主義,過分強調設計的外在表象,采取嘩眾取寵的手段為了設計而設計。
眼下,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人類社會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棘手問題,不管是經濟、能源還是環(huán)境等方面,都給我們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對于每一個從事設計的人來說,都應該有強烈的責任心,在所從事的每一項設計中都應認真對待,在形式與功能的選擇上趨于理性,同時設計還兼具著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這就要求它必須立足于建立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能一味的盲目跟風,制造出更多的劣質復制品。
二、消費主義的現代設計出路
作為設計活動主體的設計師,必須義無反顧地促使讓設計回歸理性,做到形式與功能的統(tǒng)一,推陳出新,標新立異,形成自己獨有的民族特色,讓消費者理性消費。
1、以人為本,物盡其用
設計的本質在于解決問題,無論何種設計其最終面對的受眾均為人,這一核心內涵即決定了設計者在進行設計時必須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如果無視這一原則,將會導致設計價值的弱化甚至偏離。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不但要求設計須以“人”為服務對象,更要明確是哪一類人。年齡的不同,性別的差異,地區(qū)、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別都會造成對同一設計作品的不同理解,所以在設計之前,就應明晰設計的受眾究竟是何種“人”,他們有什么特征,他們對什么樣的設計形式更能接受。在現代設計社會的消費主義影響下,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和適應快節(jié)奏的生活工作,加之整個社會對設計需求量的增加,導致了有些設計正在走向一條求量不求質的迷途,這樣的設計能在短期內獲得可觀的利潤回報,然而往往造成服務對象的錯位而使設計發(fā)揮不了它應有的功能。只有真正做到設計從人的角度出發(f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減少設計的盲目性,使設計更能發(fā)揮它應有的價值。
以人為本的設計還須堅持物盡其用的物用觀,它應該包含三個有關設計行為與設計物的觀點;一是設計者對設計受體(也就是設計所用材料)本身功能的效率預估;二是設計者對設計作品在受眾中所產生價值的效率考量;三是設計作品經理論研究和實踐檢驗后必然產生改進或對下一次設計優(yōu)化的效率考量。其中,第一條的“器物的功能價值”是關鍵,因為它直接關系到設計行為的成敗、取舍,第二條的“設計作品的應用效果”和第三條“對設計的改進與優(yōu)化”都是依附于“對器物的功能價值”的評價而成立。
再具體點講,設計中物盡其用的物用觀即是:“人怎么用物,物怎么為人”。這里的物不僅指自然狀態(tài)的物質,也包括經過人加工改造后的人造物,設計的過程不單有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同時也包含著人與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設計的過程也是利用物和改造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利用物的固有屬性,減少不必要的鋪張浪費,既能節(jié)省成本,也更能體現人與物的和諧。
2、形式與功能的統(tǒng)一
形式與功能在設計里一直都是個重要的命題,它們分別代表著不同的范疇,卻又互為一體、相輔相成。形式是設計的外在表象,功能是設計的核心內涵,在設計中,兩者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孔子就曾對形式與功能的關系做過論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其中的“質”即是對質樸、自然之意,亦是對功能方面的表述;“文”則是經過雕琢的、修飾的,亦有形式之意。如果設計作品只專注于功能方面的述求,難免會步入“野”(即粗野、簡陋)的境地,如果只專注于形式的新奇和變化,則會走向虛浮的華而不實。最理想的應是追求文質彬彬的狀態(tài),形式與功能達到一種中庸的和諧,形式借助功能而產生價值,功能又依靠形式的美感來得到升華,也正如荀子所提倡的“美善相樂”的思想。
形式與功能的存在意義,早在久遠的原始社會時期就有體現,那時的砍砸器等原始工具,最開始只是因其具有實際功能而被利用,在使用的過程中,那些光潔的、對稱的的慢慢被發(fā)現更利于操作,逐步就得到推廣與強化,而這些對稱、光潔的特點實際上也就是工具的外在形式。在人類上萬年的歷史中,功能與形式大多是相互完善的關系,往往具有良好功能的產品,在形式上也同樣越完善;反之,一個產品的功能由于內部結構的欠缺或失誤,往往其外表也不具備形式上的美感,也就是任何一個產品的美都具有兩方面:一是功能美;一是形式美,兩者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
設計作為兼具美和功能的藝術,肩負有引導受眾積極的、理性的對待設計產品的責任,使人們不再盲目地迷信奢華又無實際意義的外表形式,更要擯棄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有計劃的廢止”,制造出層出不窮的美麗垃圾,如過度的月餅包裝,飾品包裝,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包裝,其包裝成本甚至超過了產品本身,消費者在使用完后常常是棄之可惜,留之無用,不但造成產品價格的虛高,更是對有限的自然資源的浪費。在對現代設計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包豪斯教學中就已經明確指出,好的設計必須是形式與功能的完美結合,這也是包豪斯教學的核心原則,所以在設計初期,就應明確產品設計的宗旨,促使在形式與功能之間達到有針對性的平衡,形式不必完全讓位于功能結構,功能也無需屈服于形式之下,這才是具有實際價值的設計之所在。正如世界廣告大師大衛(wèi).奧格威所言:對華而不實、索然無味、自欺欺人的廣告,我深惡痛絕,違背這一原則、倒行逆施的廣告公司,勢必無法廣受尊崇。
3、推陳出新,標新立異
消費主義的文化正在創(chuàng)造著一股股所謂的“潮流”,并引領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到潮流的追崇隊伍,這也正是商家所希望看到的場景。實質上這些潮流的背后都隱藏著誘人的利益,在這些利益驅使下,很多企業(yè)管理者和設計師急功近利,為了快速地賺取經濟效益和博得人們的眼球,會競相模仿那些優(yōu)秀的和已經取得成功的設計作品,結果就是出現千篇一律、盲目跟風的相似,甚至是使得整個設計行業(yè)彌漫著一股模仿抄襲的不良風氣,設計者也不再是認真研究設計作品本身的內涵與外延,力爭使作品在取得良好市場效應的情況下,也成為優(yōu)秀的視覺藝術品,而是一味地迎合市場,生產出更多沒有任何文化內涵的視覺垃圾,它們通常都具有奇形怪狀、華而不實或者表面富麗堂皇而又大同小異的特點。有位設計師曾經說過,中國政府為什么最頭疼跟美國面對面談知識產權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的產業(yè)結構還不具備跟美國競爭的實力,這就容易產生貿易摩擦,他們有積累,他們的東西是創(chuàng)造的,而中國是一個世界工廠,為了適應消費主義的經濟環(huán)境,便一味的對一些流行或者新的潮流進行抄襲,最終喪失了我們自己的、優(yōu)秀的東西。
在消費主義肆意橫行的今天,要想做出既符合市場規(guī)律又令人拍手叫好的作品,每一個設計人員首先都要有抵御誘惑和“想走捷徑”的能力,不能一葉障目,而是將目光放長遠,杜絕浮躁和虛偽,認真思考設計的本質,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yè)文化和民族文化為根基,以敢于突破前人的創(chuàng)新之舉創(chuàng)作出與眾不同的設計佳作。其次,事實也證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設計需思考怎樣通過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逐步確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身份定位。只有定位了的文化身份,在世界的設計行業(yè)中才有一席之地,不被埋沒在他國文化中,設計者需以發(fā)展的眼光重新審視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不能閉關鎖國,用開放的態(tài)度學習國外優(yōu)秀的經驗,捕捉將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播到國際的最佳形式和渠道,以發(fā)展的眼光將設計作品放在當代文化語境下再創(chuàng)作。
4、堅定走綠色設計之路
消費主義下的消費觀已經不是按需所求,而是按欲所求,人們對于商品的定位不再單純是生活或工作的必需品,往往還充當著身份定位的象征符號,因此,人們會不惜重金去追尋貴的、高端的、上檔次的產品,并緊跟潮流步伐隨時淘汰那些看似過時其實尚有足夠使用價值的貨品。在這種觀念的滲透下,人們對于自然的索取將會是無節(jié)制的,人類迅速增長的物質欲與自然界不斷萎縮的資源間的矛盾正愈演愈烈,如溫室效應、土壤流失、森林濫伐、淡水緊缺等,于是,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改善這一危機的策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提上議程,并且有的國家已經走在了前面。
設計作為創(chuàng)作新事物或改造舊事物的活動,最后設計作品的傳播無疑會對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觀念產生不小的影響,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就必須考慮作品在傳播中產生的社會影響,要傳播更多的正能量,引導人們理性購物,正確消費;從物化的角度看,設計作品體現了與自然的生態(tài)關系。因此,設計對于改善自然環(huán)境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堅持走綠色設計是未來設計的主題,可按照以下原則展開:一是設計材料盡可能地選取無污染、低能耗和可再生的綠色材料;二是設計材料的使用要做到科學規(guī)劃,合理分配,用最少的材料換取最大的效益,也就是物盡其用的主旨;三是設計的創(chuàng)作過程應該是低能耗,低污染的;四是努力提高設計產品的使用壽命,杜絕“有計劃的廢止”,達到降低更新率和浪費的目的;五是用更多、更好的服務行為來取代物質消費,以減少人們對物品的擁有,如推行乘坐環(huán)保公交的綠色出行方案,用網絡傳媒代替?zhèn)鹘y(tǒng)紙質廣告等;六是要預期設計好產品使用完后的回收或處理方案,遵循可再生、可循環(huán)的原則。
三、結語
雖然消費主義下的社會發(fā)展給現代設計提出了很多嚴峻的問題,然而作為引領消費的設計行為,應該堅守對社會的最高理想和責任,把這種對未來市場的培育納入到個人的社會責任中。設計不但要對客戶負責,更要對眾多的消費者和社會的健康發(fā)展負責。而對于堅持走綠色設計之路的思考,還需要整個設計行業(yè)乃至社會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不斷創(chuàng)新,但是,設計作為造物的藝術,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從人的實際需求出發(fā),使設計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而不再成為單純的謀取利益的工具。
【參考文獻】
[1]王愛紅,李委委.天物之憂:基于消費主義的設計批判[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9(4).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深圳:新世紀出版社,1995.
[3]陳昕,黃平.消費主義文化在中國社會的出現[Z].文化研究網.
[4]吳朝彥,肖鍵.試談廣告對消費主義的刺激[J].新聞界,2009(3).
[5]陳昕.消費與救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6]王琥.設計史鑒:中國傳統(tǒng)設計思想研究[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7]徐秋苗.20世紀美國消費文化的演進和現代設計關系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2).
[8]李天白.“消費主義設計”的困境與出路[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2).
[9]方方.消費主義下的設計師職責探析[J].包裝工程,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