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就從不同角度對推己及人的思想進行了深入探討。又闡述了推己及人的現(xiàn)代的策略:在現(xiàn)社會,推己及人更應(yīng)被視為一種道德思維;推己及人的道德推理依據(jù)是“如心”推;己及人的前提歸結(jié)為“人己同類”的思想推己及人強調(diào)從身邊、從熟悉的方面入手;推己及人的方式也并非無懈可擊,相反,它在應(yīng)用時也會面臨困境。
【關(guān)鍵詞】道德原則;道德思維;推己及人
一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就從不同角度對推己及人的思想進行了深入探討。《論語》中記錄了孔子關(guān)于推己及人的許多論述。在回答弟子子貢什么是可以終身踐行的行為準則時,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大學》將推己及人解釋為“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如果說不希望地位高的人如此待我,我也不應(yīng)當如此對待地位低的人;如果不希望地位低的人如此對待我,我也不應(yīng)當如此對待地位高的人。如果在各種倫理關(guān)系中都能夠遵循這樣的行為準則,那么,一個人的行為就能夠符合規(guī)矩,一個社會就能長治久安。后世的儒者們逐漸將這一思想發(fā)揚光大成為處理倫理關(guān)系的重要原則。
推己及人的原則主要包括消極和積極兩個層次的內(nèi)容:消極的部分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積極的部分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它們分別從限制自己的行為和主動實施行為等兩個方面確定了推己及人的路徑。如果我不期望別人對我有某種行為,我也不會將這樣的行為施加給別人;如果我期望別人對我有某種行為,我也應(yīng)當為別人有這種行為。例如,我不期望別人欺騙我,我也不應(yīng)當欺騙別人;如果我希望別人幫我脫離困境,那么,當別人有困難時,我也應(yīng)當幫他們脫離困境。
作為道德原則,推己及人并不是人類社會產(chǎn)生之初就存在的,而是道德進化的產(chǎn)物。在整個道德體系的演進過程中,推己及人的行為準則居于較高的層次。在人類童年,人們最初遵循的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報復原則。這一原則實際上是一種原始氏族部落之間的血親復仇的行為方式。如果甲部落的利益包括部落成員的生命遭到乙部落的侵害,甲部落必定將同樣的行為施加于乙部落,而乙部落反過來再報復甲部落,結(jié)果必然導致氏族部落之間無止境的殺戮。這樣看來,報復原則是一種利益雙輸?shù)牟呗?;相比之下,推己及人卻能實現(xiàn)人際交往雙方利益的雙贏。因此,隨著社會發(fā)展,推己及人逐漸淘汰了報復原則成為普遍被認同的道德原則。由報復原則向推己及人的進化是人類擺脫蒙昧時代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但推己及人與報復原則一樣都強調(diào)基于公平正義之上、人際關(guān)系或行為的對等交換性質(zhì)。就此而言,推己及人只是一種有限的道德原則,要低于“愛的法則” [1],后者超越了正義,是一種追求神圣的道德原則。
二
在現(xiàn)社會,推己及人更應(yīng)被視為一種道德思維。作為道德思維的推己及人不同于作為道德原則的推己及人,它本身不再被看作是衡量行為是非、善惡與否的標準,而是一種使道德生活更為簡單通暢的思考或決策方式。從社會心理角度看,推己及人的方式又叫“換位思維”,是思考者將自身與被思考的對象置為一體,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由己及他的一種思維方式。
推己及人的道德推理依據(jù)是“如心”。即將心比心,設(shè)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如心是一種認識他者的重要方法,從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出發(fā),揣測他者的愿望和需求,對他者有所認識,從而有所為有所不為。這要求個體首先要體驗和了解什么是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個體本身也同樣被置于客體的地位接受審查。這樣來看,如心是一個較為客觀的推理過程。但如心也有一定的界限,它的目標在于實現(xiàn)行為對等性或一致性。也就是說,我的利益不應(yīng)當受到他人的侵害,我也應(yīng)當以同樣方式對待他人;我期望他人能夠幫我脫離困境,我也應(yīng)當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而個體的其他利益、愿望不應(yīng)當奢求能夠通過將心比心的方式實現(xiàn)。例如,一個人想成為集體的核心,這樣的愿望就不能夠進行推及。
進一步地,可以把推己及人的前提歸結(jié)為“人己同類”的思想。所謂同類包括兩個意思,一是相似,二是屬于相同或相似事物的綜合。只有相同或相似,己與人之間才可以進行類推。人心同此心,出于心的相似性,通過我心類比忖度他人之心就是沒有問題的。正是基于“人”、“己”同類的思想意識,可以無障礙地做到相互替換,仁愛才能夠從天下血緣親情推廣到天下,達到“泛愛眾”。并且,人類與世間萬物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同類意識也可以延伸至世間萬物,達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推己及人強調(diào)從身邊、從熟悉的方面入手。子曰:“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朱熹對“能近取譬”的注釋是“近取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猶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則恕之事而仁之術(shù)也。于此勉焉,則有以勝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盵2]“己身”是與自己最切近的,從己身推及他人,也就能夠知道他人所欲所求是什么,也就可以從切近處推及到疏離處?!八^‘能近取譬’,就是能以我對待與己最親近的人的情感和行為為譬,施于疏者、遠者,就能達到仁?!盵3]
推己及人的方式也并非無懈可擊,相反,它在應(yīng)用時也會面臨困境。如果個體是利己主義者,他遵循“推己及人”,認為其他人也是利己的,因而“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就極可能取消道德存在的合理性。同樣,如果個體本身是邪惡的、心術(shù)不正的,以“推己及人”的思維,他認為每個人都是邪惡的,世界就是爾虞我詐、弱肉強食。如此的推己及人很有可能會引導個體朝著與善相反的方向發(fā)展。
推己及人強調(diào)“能近取譬”、“由近及遠”,這種方法在實際應(yīng)用中會呈現(xiàn)差序格局。按照與己關(guān)系的親密度,推己及人的應(yīng)用程度是不同的:親密度越高,就越能在所有的事情上踐行此方法;親密度越低,踐行的范圍就逐漸縮小。但當發(fā)生倫理沖突的時候,這種差序格局往往偏向于實現(xiàn)關(guān)系較近者的利益,而侵害關(guān)系較遠者的利益。因為相對于關(guān)系較遠者,個體更容易感知關(guān)系較近者的利益。在當代公民社會中,這種方法往往導致以強勢群體的利益侵害弱勢群體的利益。例如,當公民利益和環(huán)境利益發(fā)生沖突,仁民愛物的思想將偏向公民利益;代際沖突時,推己及人偏向當代人的利益;墮胎問題中,推己及人通常否定胚胎的生存權(quán)。在這些道德困境中,弱勢群體缺乏話語權(quán),因此,他們的利益往往容易受到忽視或侵害。推己及人思維的目標是促成道德行為的現(xiàn)實化,但實際操作中卻造成了相反的境地。
【參考文獻】
[1](美)H·T·D·羅斯特.黃金法則[M].趙稀方,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2.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60.
[3]焦國成.中國古代人我關(guān)系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