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再也沒有比死亡更高的藝術了,死就是生——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自殺身亡,這一消息使世界文壇嘩然震驚??v觀日本文學界,結束自己生命的作家不計其數。特別是大正昭和時期,自殺的作家尤為顯著。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在自殺背后又隱藏了什么?本文將結合時代背景、從文學與政治關系的角度來探究近代日本作家的自殺現(xiàn)象。
【關鍵詞】日本作家;自殺;文學;政治
引 言
自近代以來,日本自殺率居高不下。其中,日本作家自殺現(xiàn)象尤為顯著?!啊督骷已芯渴碌洹分械?44名作家中,有九名自殺者——芥川龍之介、有島武郎、川端康成、北村透谷、久保榮、太宰治、火野葦平、牧野信一。按這個數字計算,文人作家的自殺率為6%。但是,從1899年到1984年的日本男子的自殺率為0.23%。也就是說,文人作家的自殺率是近代男子的平均自殺率的172倍。i”
歷代學者多從日本傳統(tǒng)的生死觀、榮辱觀角度或作家的生長環(huán)境來分析,本文將結合時代背景,從文學與政治的關系角度來探討近代日本作家的自殺現(xiàn)象。
一、近代以前從事文學的階層
縱觀日本從事文學的階層,總體來講,并不是統(tǒng)治階級。奈良時代,從事文學的既有貴族也有僧侶、既有士兵也有農民,并沒有固定的文學階層。平安時代,貴族和僧侶成為主要的文學階層。雖說是貴族,但是下層貴族及不從事政治的女作者居多。鐮倉時代,武士取代貴族成為統(tǒng)治階級,但他們并沒有成為文學階層,只是成為了貴族和僧侶們的文學素材。德川時代,武士階層開始親自閱讀、創(chuàng)造他們自己的文學,文學階層不僅有武家,還有町人家、農家出身的。明治以后,文學階層是城市中產階級。
從從事日本文學的階層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直到德川前期,從事文學的階層并非統(tǒng)治階級。德川時期,統(tǒng)治階級也開始成為文學階層,但是文學階層也變得更加寬泛,以前處于階級底層的商人、農民都成為文學階層。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日本的文學階層并不是統(tǒng)治階級,文學與政治是分開的。
二、近代以前的日本文學的內容
從文學內容來看,文學似乎只是統(tǒng)治階級的休閑娛樂。平安時代,從《古今和歌集》到《新古今和歌集》幾乎都是描寫春夏秋冬、戀愛、旅行,沒有哪像中國唐代詩人們那樣吟詠戰(zhàn)爭的悲涼和貧困的痛苦、以及表示對腐敗政治的激憤的;《源氏物語》時期的物語文學,只是描寫貴族社會男女的感情生活,并未越出之外;鐮倉時代到室町時代,連歌和能樂繼承了宮廷文化;《平家物語》到《太平記》等戰(zhàn)記文學,雖然描寫了武士生活,但絲毫沒有涉及民眾;狂言雖有涉及民眾,卻像是文化家被封閉在各自的小集團內部。德川時代,社會的階層出現(xiàn)了分化,在一個階層中,一個時期的文化素材被限定在特定的范圍。德川時代前半葉的作家采用的素材,多半是唐宋傳統(tǒng)的主題;后半葉的灑落本等作品至少是將素材擴大到了煙花巷。二十世紀前半葉,“私小說”文學的素材,限定在了更狹窄的范圍內,作家除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一概不寫。
從文學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文學內容一直在被限制。雖然有狂言和德川時代灑落等形式的出現(xiàn),但是依然被限制在自己的范圍內。
三、近代作家的文學派系和其主題
自古以來,日本文學主要是由宮廷婦女(宮廷女官)、法師、隱士和市民承襲的,多為政治的局外人。而文學的核心是由政治局外人的文學家的精神所支撐的也就是說,一直以來日本的文學階層并不是統(tǒng)治階級,文學內容一直在被限制,受制于政治,不涉及政治,文學與政治是分開的。
到了近代,在進入文學成熟期和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作家們變得更加地敏銳,開始了更多的探索。但他們在這個時代想表達的,又與被限制文學內容及含蓄委婉的文學風格相沖突。探索著新的理想的同時卻又受制于傳統(tǒng)文學,這就是他們的矛盾所在。具體來看,大正時期,有追求道德的耽美派,有尋求人道主義的白樺派,有追求人權的實態(tài)、解釋問題的新思潮派;昭和時期,有暗示人生沉重的描寫手法的新感覺派,有呼吁提高世界改革意識,倡導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文學,這是二戰(zhàn)前的,之后到了戰(zhàn)后文學時期,有標榜民主主義的民主主義文學,有自嘲戰(zhàn)后社會和既成道德的虛偽的無賴派,有對戰(zhàn)后社會問題積極參加的戰(zhàn)后派。而到了第三新人派,則又回到了私小說、短篇小說上。
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分別是新思潮、新感覺、戰(zhàn)后無賴派、戰(zhàn)后派的代表人物。雖然各自自殺的理由形形色色,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受文學創(chuàng)作與政治關系的影響、無法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從而造成的內心痛苦。
從近代文學主題和派系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直到第三新人,作家們可以說是一直是在反對私小說,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積極探索這社會問題。但卻未曾真正地付諸實踐,這也是因為受牽制于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吧。
四、總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直以來日本文學階層并不是統(tǒng)治階級,文學內容也不涉及政治。也就是說,文學與政治是分開的。而在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作家在探索新的理想同時又受到傳統(tǒng)文學特點的束縛,造成極大的心理矛盾。不能否認這是近代作家自殺的另一個原因。
注釋:
i 「近代における日本、中國の文人·作家の自殺」王述坤.
【參考文獻】
[1]加藤周一.關于日本文學的特征[J].外國文學研究,1987(03).
[2]王述坤.近代における日本、中國の文人·作家の自殺[A].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編集[C].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04.
[3]崔香蘭,張蕾.新編日本文學史[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4]藤田昌志.日中現(xiàn)代文學比較論[A].明治·大正の日中文化論[C].三重大學出版會出版社,2011.
[5]張福貴.中日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中的時差與異質[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