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刑訴法》增設未成年人犯罪訴訟程序專章,在指定辯護、慎用強制措施、附條件不起訴等方面給予未成年嫌疑人更多訴訟權利,在充分保護未成年人訴訟權利的同時,也為檢察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本文將從檢察機關偵查監(jiān)督部門的角度出發(fā),淺析新刑訴法背景下,檢察機關如何辦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關鍵詞】未成年人;逮捕;新刑訴法
新《刑訴法》已于2013年1月1日實施,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指導思想和任務被寫入新刑訴法,新刑訴法的諸多修改頗具亮點,其中包括新加入的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制度。盡管新刑訴法規(guī)定了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但是檢察機關偵查監(jiān)督部門依然要面對一些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審查逮捕案件。
一、新刑訴法關于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制度概述
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制度,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在辦理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所適用的一系列訴訟制度。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刑事案件時,所要適用的新刑訴法的規(guī)定,主要體現在新刑訴法的第266條至270條。
(一)明確了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針和特有原則
新刑訴法第266條確立了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同時確立了教育為主,懲罰為輔、保障未成年人訴訟權利、辦案人員專業(yè)化三項原則。
(二)完善了未成年人刑事訴訟中的特有權利
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法律援助的權利。
舊刑訴法規(guī)定獲得法律援助的對象僅限于未成年被告人。新刑訴法將獲得法律援助的對象擴展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增加了指定辯護的義務主體,即公檢法均有通知法律援助機構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辯護的義務,事實上將指定辯護提前到偵查階段,以確保未成年人及時獲得法律援助,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2、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
對未成年人采取羈押的強制措施,一方面令其與社會隔離,不利于其成長,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交叉感染”,使未成年人向慣犯和累犯轉變。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批準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時,應當根據其犯罪的性質、主觀惡性和社會危險性,綜合衡量是否有逮捕的必要,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聽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陳述,直接了解其犯罪原因、成長環(huán)境等信息,全面評估其社會危險性及取保候審的可能性。
二、檢察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審查逮捕案件的機遇
(一)將零星見于各法律法規(guī)中的規(guī)定上升到“小憲法”的層面,提高了法律監(jiān)督的效率
舊刑訴法沒有就未成年人保護設置專門的章節(jié),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在訴訟程序上除了《刑訴法》,還要適用《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對未成年人案件進行法律監(jiān)督的依據通常也來源于此。過去在糾正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混合羈押的問題時,檢察機關只能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7條規(guī)定和《看守所條例》第14條規(guī)定。由于二法位階低于刑訴法,在對該問題提出后不能引起重視,造成這一違法現象的反復。新刑訴法設立的專門章節(jié),明確規(guī)定將辦理未成人案件的具體訴訟程序上升到了“小憲法”的層面,為檢察機關監(jiān)督未成年人案件的辦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監(jiān)督的效果得到了提升,提高了法律監(jiān)督的效率。
(二)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有利于案件的辦理
未成年人受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限制,在刑事訴訟中難以充分行使訴訟權利。舊刑訴法第14條第2款之規(guī)定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時限制了兩個條件,一是“可以”通知,意味著也可以不通知,二是通知的是“法定代理人”。受客觀原因限制,實踐中通常無法通知未成年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訊問時到場。受路途遙遠、通訊不便或者受經濟條件制約,外來未成年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無法在訊問時到場發(fā)表意見,導致這一規(guī)定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進而令未成年嫌疑人享有的訴訟權利不平等。
未成年人年紀小,涉世淺,在接受檢察人員訊問時,通常呈現出膽怯、不敢正視檢察人員、無心聽取問題的情形,這也成為辦案中的桎梏。新《刑訴法》將“可以”修改為“應當”,還規(guī)定了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徹底的改變了這一局面??梢詭椭闯赡晗右扇巳胬斫庥崋柡x,協助未成年嫌疑人與檢察人員進行溝通,消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焦慮情緒,確保未成年人在既寬松又公正的情況下理性地對待訊問并客觀地回答問題,監(jiān)督檢察機關的訊問活動,更有利于檢察機關辦理未成年人案件。
(三)調查制度將更有針對性的挽救未成年人
新刑訴法確立了采取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處理未成年人案件。未成年嫌疑人所產生不良心理和人格,除了其主觀因素外,與國家、社會、家庭所提供的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檢察機關在工作中,要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幫助未成年犯罪人矯正不良心理和人格。但是受辦案時間和工作量等諸多原因限制,這些工作常被擱置。問題調查制度的出現,令公檢法對未成年犯罪的教育齊抓共管,通過調查全面把握未成年犯罪人產生罪錯的原因,從而為最終形成有利于對未成年犯罪人開展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的最佳處理方案提供重要依據。
三、檢察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審查逮捕案件的挑戰(zhàn)
(一)合適成年人制度帶來的挑戰(zhàn)
1、法定代理人到場帶來的問題
新《刑訴法》第79條規(guī)定,有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且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應當予以逮捕。
第270條規(guī)定,訊問時應當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只有在下列三種情況下,才能由其他的合適成年人代替法定代理人到場,(一)無法通知;(二)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三)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
根據第79條規(guī)定,在犯罪嫌疑人可能串供的情況下,應當逮捕犯罪嫌疑人。公安機關之所以向檢察機關提請批準逮捕犯罪嫌疑人,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訴訟正常進行,在嫌疑人被逮捕后繼續(xù)偵查該案。而應當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的出現,則可能導致法定代理人在通過檢察人員的訊問知悉了案情的情況下,向該案的其他犯罪嫌疑人通風報信,或者干擾其他證人作證。雖然我國《刑法》對干擾作證有相關的規(guī)定,但是要定罪還有收集證據等程序,這也會令檢察機關在一定階段陷入被動的局面。
2、其他合適成年人到場存在的問題
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還確立了可以通知未成年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但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合適成年人參與到訊問工作中來,也成為了一大難題。2011年筆者在辦理一起未成年人案件時,嫌疑人系外地在寧打工人員,與被害人系同事關系,在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的情況下,通知街道派員作為合適成年人到場。街道派來的是一名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只比嫌疑人大3歲,訊問期間,該合適成年人只顧著好奇檢察機關的工作,根本無法消除未成年嫌疑人緊張情緒。選擇什么樣的人作為合適成年人才能充分保證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成為了檢察機關在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一個難題。選擇的合適成年人能夠為未成年人做好安撫情緒的工作,可以令檢察機關的工作事半功倍,反之,則可能令工作事倍功半。
3、社會調查制度的推行問題
2010 年8 月頒行的《關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體系的若干意見》,除了明確社會調查的責任機構外,也明確了社會調查在案件偵查階段開始,即“公安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應當收集有關犯罪嫌疑人辦案期間表現或者具有逮捕必要性的證據,并及時通知司法行政機關社區(qū)矯正工作部門開展社會調查;在收到社會調查機關作出的社會調查報告后,應當認真審查,綜合案情,作出是否提請批捕、移送起訴的決定?!?006 年出臺的《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guī)定》第16 條涉及審查起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規(guī)定了“可以結合社會調查,通過學校、社區(qū)、家庭等有關組織和人員,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長經歷、家庭環(huán)境、個性特點、社會活動等情況,為辦案提供參考?!贝_定了檢察機關作為調查主體的地位。
但是根據新《刑訴法》第93條之規(guī)定,對與案件無關的問題,犯罪嫌疑人有拒絕回答的權利。在審查逮捕階段,由于辦案時間短,在犯罪嫌疑人拒絕回答檢察人員關于其成長經歷、家庭環(huán)境的問題時,檢察機關也通常沒有時間和精力對這一調查活動進行開展,也就很難將通過這一調查工作取得的第一手資料與決定捕或不捕結合起來。
四、偵查監(jiān)督部門應對新刑訴法的幾個建議
(一)與未成年人保護機構建立合作機制,確保合適成年人能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筆者結合辦案經驗發(fā)現,合適成年人應當是有一定生活閱歷、有親和力、熱心于未成年人保護事業(yè)的、對未成年嫌疑人沒有歧視的并且具備一定法律知識,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退休老干部和老教師中選擇最為合適。檢察機關可以通過和關工委建立合作機制,聘請關工委中的熱心老同志擔任義務家長,參與到提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來,貫穿審查逮捕和審查起訴兩個環(huán)節(jié),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參與到法院審判過程中,在判決后,還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繼續(xù)幫教。一方面可以提高檢察機關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發(fā)揮老同志的余熱。
(二)堅持嚴格限制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逮捕標準
在審查批準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根據未成年嫌疑人涉嫌犯罪的事實、主觀惡性,有無監(jiān)護與社會幫教條件等,綜合衡量其社會危險性,確定是否有逮捕必要,慎用逮捕措施。對于罪行較輕,具備有效監(jiān)護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沒有社會危險性或者社會危險性較小。不會妨害訴訟正常進行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不捕批準逮捕。對于罪行比較嚴重,但是主觀惡性不大,有悔罪表現,具有有效監(jiān)護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不具有社會危險性,不會妨害訴訟正常進行的一些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根據有關條件也可以依法不予不批準逮捕。為了減少對未成年人羈押,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管護基地的建設,為外地的未成年嫌疑人創(chuàng)造有效監(jiān)護條件,少用慎用逮捕的強制措施。
(三)通過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追蹤批捕的未成年犯罪案件
對于確有逮捕必要的案件,通過捕后監(jiān)督制度,定期對該案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有礙偵查的情況一旦消失,及時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變更強制措施,減少羈押,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新《刑訴法》意味著我國民主法治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在新刑訴法的背景下,檢察機關面對著機遇與挑戰(zhàn),檢察機關偵查監(jiān)督部門在辦理未成年人審查逮捕案件時,嚴格適用逮捕措施,對未成年人實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將更有利于實現新刑訴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佟曉琳.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應探索建立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J].中國檢察官,2011(1).
[2]阮文良.論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中的社會調查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2(5).
[3]王鵬祥.論新刑訴法對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J].公民與法,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