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學校和教師最為關注和研究的永恒主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積極主動性是最為關鍵的因素。積極性是人們奮發(fā)向上的一種熱情,是人們喜歡某事物或喜歡做某事情的一種心理。學習過程中,學習效率和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學生的積極心和興趣。
【關鍵詞】課堂;教學質量;學習;積極性
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性
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證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學效果有著明顯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和保證,學習的最根本動力來源于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不僅學起來輕松,而且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高。只有當學生對某一種學習感興趣時,他才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和教師必須注重培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掘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挖掘他們的無限潛力。
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必要性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人類社會進入人才競爭的時代,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會在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知識經(jīng)濟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而當前,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這勢必會使人才的質量大打折扣。因此,社會各界紛紛奏響了“減負增效”的交響曲。如何才能做到“減負增效”呢?關鍵是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做學生的大概都一樣,沒有幾個學生能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里保持做到細心傾聽、認真思考和積極舉手。而當老師應該都知道,很難在每一節(jié)課中都有不同的辦法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保證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關于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成為現(xiàn)時戰(zhàn)斗在一線的老師們的一道大難題。
三、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幾個方法
第一、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一言堂”,課堂上教師總是向學生灌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沒有什么輕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無興趣可談。德國教育學家第斯惠指出:“數(shù)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所有的課程都是如此。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是學生教與學的交往和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如果一個課堂時常充滿笑聲,如果一位教師語言幽默,這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不僅使師生關系更融洽,學習氛圍更和諧,甚至在課堂中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也會得到有益解決。
第二、保持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發(fā)揮著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帶拉近了師生心靈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學習動機由單純的認知需要上升為情感需要,使教師工作動機由職業(yè)需要上升為職責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拉近了,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愛屋及烏”,喜歡上老師的課,在課堂上輕松自在、思維活躍,跟著老師的步伐大膽走,從而激發(fā)他學習的積極性和無限潛力,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在后進生身上的作用更為顯著。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做到以愛為本,多一點尊重和信任;注重個性,多一點欣賞眼光,這無疑是燃起學生學習興趣最耀眼的光。
第三、提問――讓學生唱主角。把課堂提問的權力下放給學生,就是多讓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學時把學生每兩個人變成一組,讓他們互相提問回答,每節(jié)課可抽查3~4組,并規(guī)定他們提出的問題不能重復,每次抽查可以按學習稍差的學生、中等學生、優(yōu)秀學生的順序進行。就像考試做試卷一樣,先易后難,很有藝術性地使每一位學生順利通過抽查復習。這種做法的作用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學生提問,學生自己掌握了主動權,為其創(chuàng)設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環(huán)境,學生能夠大膽地去做。??
二是創(chuàng)造了成功感,增強了學生的信心。課堂提問,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容易緊張心慌,怕批評,怕同學嘲笑,情緒不穩(wěn)定,缺乏勇氣、膽量和信心,而把主動權放給學生,學生相互提問回答,能夠順利地回答出來,從而充滿了成就感,打消了膽怯心理。
三是使學生不斷進步、奮進、成才。分層次抽查,使學生在自然和諧中學習知識,受到教育,重新認識自我:后進生開始起步,步入知識的殿堂;中等生更加奮進,努力提高自我;優(yōu)秀生則更加優(yōu)秀。從而使全體學生都逐步走上成才之路。
第四、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據(jù)有關調查表明,課后能向老師質疑的占40%,課堂敢于向老師質疑的占15%,而課上敢于當面指出老師錯誤的不足3%。難道我們的學生真的把教學內(nèi)容全都理解、沒有任何疑難問題可問了嗎?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維活躍,他們頭腦中弄不懂的問題很多。那么,他們?yōu)槭裁床幌蚶蠋熧|疑呢?據(jù)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些學生出于愛面子的虛榮心理,即使有問題也不敢質疑,總害怕問錯了會引起同學的譏笑,對質疑有后顧之憂;二是有些學生不善于質疑,他們只是虔誠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現(xiàn)成知識,不善于思索和懷疑,因而也就感到無問題和無疑問;三是有的老師不鼓勵不支持學生質疑。出于狹隘的師道尊嚴,有的老師怕被學生問住,面子上不好看,因而不喜歡那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生,而喜歡不質疑的學生。久而久之,限制了學生質疑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俗話說得好,學問學問一學二問。在我國古代,人們很早就注意到質疑對學習和學術研究的重要意義。古人云: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鬃庸膭顚W生“每事問”。學者黃宗羲指出,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馬克思則提出要懷疑一切。巴爾扎克認為:“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無異議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偉大發(fā)現(xiàn)應歸功于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為什么可以做出創(chuàng)造時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追究問題罷了?!彼踔琳J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就是學習問問題,學怎樣問問題。
毋庸置疑,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僅是個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問題,而且是個教學原則、教育觀念問題。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與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徹底決裂,確立學生主體觀念、師生平等觀念、學術和教學民主觀念,倡導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教學和學術探討氣氛,支持和鼓勵學生對不明白的問題大膽質疑、爭論,使學生不但會質疑,敢于質疑,而且善于質疑,習慣于質疑,把質疑當作治學的一項基本功;對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大膽質疑的學生要給予鼓勵表揚,即使問錯了也不要緊??傊?,要把質疑作為改進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舉措,使學生養(yǎng)成愛思考善于質疑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師要樹立教學相長的觀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虛心向學生學習,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也要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坦誠虛心態(tài)度,自己一時不懂的,與學生共同研究切磋,直到把問題解決。作為教師要有寬大的胸懷,對學生熱愛老師,更熱愛真理的舉動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
結束語
只要教師能深挖各種因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就一定能實現(xiàn)由學生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偉大轉變,使學生真正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