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奧扎格雷鈉短程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48例急性腦梗死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予常規(guī)腦梗死治療,治療組加用奧扎格雷鈉80 mg溶于250 mL的生理鹽水中進行靜脈滴注,2 次/d,連用5 d;兩組患者于治療前、治療后依據(jù)中國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CSS)評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并記錄出血不良事件情況。 結果 治療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7<0.05);兩組出血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 結論 運用奧扎格雷鈉5 d短程治療急性腦梗死安全有效。
[關鍵詞] 腦梗死;奧扎格雷鈉;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743.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3-0081-03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致殘率高,嚴重影響和制約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質量,增加患者家庭及社會負擔。有效的治療措施可降低致殘率,改善預后,促進功能恢復,減輕患者家庭及社會負擔,節(jié)約醫(yī)療資源。奧扎格雷鈉是一種血栓烷(TX)合酶抑制劑,因其療效好、副作用小而被神經專科醫(yī)師認可,目前被廣泛應用于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但其副作用包括增加出血風險,臨床報道可導致腦出血[1]。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6月采用奧扎格雷鈉5 d短程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取得顯著的療效,但未明顯增加出血風險,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起病6~48 h內的急性腦梗死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為第一次發(fā)病或既往有腦卒中病史但未遺留任何后遺癥。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24例,其中男15 例,女9例,平均(65±2)歲;治療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平均(62±3)歲。全部經頭顱磁共振成像(MRI)或計算機X斷層掃描(CT)檢查確診,診斷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會制定的關于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2]。其中梗死部位在基底節(jié)32例,腦葉10例,小腦3例,腦干3例,合并高血壓病32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癥37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例、發(fā)病至治療時間、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等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有以下情況不予入選: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②嚴重心肺疾??;③昏迷或者意識不清楚的患者;④有顱內腫瘤、顱內血管畸形、顱內血管瘤及既往有腦出血病史的患者;⑤活動性消化性潰瘍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⑥近期曾有重大手術史;⑦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或其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⑧嚴重糖尿病的患者;⑨首診血壓>180/110 mmHg。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應用拜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銀杏葉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1次/d;并予控制腦水腫、調血脂等基礎治療,療程14 d;治療組的患者除上述治療外,入院后即給予奧扎格雷鈉注射液(河南省迪康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343),劑量80 mg,溶解于25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2 次/d,連用5 d;同時對高血壓、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予以對癥治療與護理。
1.3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jù)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中國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CSS)[3]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5 d、14 d進行評分,并對治療療效進行評定[2]:①基本治愈: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減少>90%;②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減少≥46%,并≤90%;③進步: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減少≥18%,并≤45%;④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減少≤17%;⑤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⑥死亡。總有效率=[(治愈+顯著進步+進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觀察指標
在患者治療期內定時進行顱腦CT 檢查,治療前和治療后的5 d、14 d檢查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血小板計數(shù)(PLT)、肝腎功能等,同時觀察患者有無牙齦出血、皮下出血、鏡下血尿、大便潛血等不良反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應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服從正態(tài)性及方差齊性采用 t檢驗;不符合時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見表1,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治療前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
3 討論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磁共振彌散成像(DWI)等先進技術應用日益廣泛,研究發(fā)現(xiàn)腦梗死發(fā)生后,在不可逆梗死壞死中心與正常血流灌注區(qū)之間存在低灌注性可逆性損傷組織,稱為梗塞半影區(qū)(亦稱缺血半暗帶)。目前醫(yī)學界公認搶救梗死半影區(qū)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主要目的,及時恢復供血,才有可能避免腦組織缺血壞死的進一步發(fā)展,挽救生命,改善功能及預后。從這個意義上講,溶栓治療是急性腦梗死一個根本性的治療方法[4],但目前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的比例仍然很低,究其原因,大多數(shù)患者沒有被及時送達醫(yī)院,而因國內條件所限,患者到達醫(yī)院后由于院內延遲也沒能給予及時的治療,導致大多數(shù)患者錯過溶栓的最佳時機。研究發(fā)現(xiàn),梗死半影區(qū)在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后1 h時即可出現(xiàn)[5],并在缺血性卒中發(fā)生5 d后才穩(wěn)定,接近于最終梗死灶(梗死核心),說明該區(qū)在腦梗死發(fā)生后,仍維持生命力、有能被挽救的機會[6]。在缺血性腦損傷中,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是重要的發(fā)病機制之一,而血小板的激活會釋放血栓素A2,而此酶具有促進血小板聚集和收縮血管的作用,導致繼發(fā)性血栓形成和延長,從而加劇梗死半影區(qū)缺血缺氧,使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加重。
奧扎格雷鈉是一種血栓烷A2(TXA2)合酶抑制劑,能有效預防前列腺素H2(PGH2)形成血栓烷A2,前列腺素H2被促進轉向內皮細胞,可使前列環(huán)素(PGI2)的產生增加[7],TXA2僅微量就有強烈的血管收縮作用及血小板凝集作用,而PGI2具有強烈的血管擴張作用和血小板凝集抑制作用,并能直接作用于纖維蛋白原α鏈,降低血纖維蛋白原濃度,降低血栓形成基質,抑制血栓形成,同時使已形成血栓自行溶解,增加腦血液灌注,促進并恢復有效血液循壞[8],緩解梗死半影區(qū)的腦細胞缺血缺氧,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應用奧扎格雷鈉治療急性腦梗死須注意可能出現(xiàn)的出血不良反應,嚴重的甚至發(fā)生腦出血。本研究采用奧扎格雷鈉5 d短程治療,符合梗死半影區(qū)的病理生理發(fā)展,能顯著改善患者腦梗死后神經功能缺損的同時,無增加出血不良反應風險。
自20世紀90年代奧扎格雷鈉上市以來,日本在廣泛的臨床試驗研究的前提下,將其應用于治療急性腦梗死,取得良好療效,甚至比傳統(tǒng)推薦的阿司匹林應用更為廣泛[9]。然而,奧扎格雷鈉用于治療急性腦梗死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研究較少,包括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卒中學會(ASA)聯(lián)合發(fā)布的《成人缺血性腦卒中早期治療指南》等權威學術文獻均甚少提及。鑒于國人尤其是我國南方人在種族、體質及腦梗死危險因素等方面與西方人有所不同,而與日本人更為相近,因此,筆者認為奧扎格雷鈉短程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好、安全可靠,值得在國內推廣應用。
本研究觀察的病例樣本、指標數(shù)均較少,可能導致研究結論帶有一定的偏倚,這些均是以后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戴志剛.奧扎格雷鈉治療腦梗死并發(fā)腦出血相關因素分析[J].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雜志, 2011,5(4):226-227.
[2]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陶子榮.我國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信度、效度及敏感度的評價[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30(3):283-285.
[4] 馬士程,賀茂林.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靜脈溶栓治療[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3,19(2):76-78.
[5] Kidwell CS,Alger JR,Saver JL.Beyond mismatch:Evolving paradigms in imaging the ischemic Penumbra with multimode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Stroke,2003,34:2729-2735.
[6] 王艷菊.腦梗死半影組織的病理生理及臨床研究進展[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7,17(3):319-321.
[7] 孟慶春,王玲玲,孔小燕,等.奧扎格雷鈉對大鼠肢體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損傷的保護作用[J]. 天津醫(yī)藥,2012,40(1):60-63.
[8] Birachel P,Ellul J,Barer D.Progressing stroke toward an internationally agreed definition[J].Cerebrovasc Dis,2004,17(2/3):242-252.
[9] 棚橋紀夫.腦梗死治療指南[J].日本醫(yī)學介紹,2006,27(10):456-459.
(收稿日期:201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