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育向來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部分,對于高中物理來說同樣如此。高中物理是一種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要想提高物理教學質(zhì)量,必須把物理與生活生產(chǎn)的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盡可能讓學生對相關的知識和理論有切實的體驗,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更深入、更有效。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真正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堂教育是否有效和是否高效成了教師們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高中物理課堂教育現(xiàn)存問題
1.課堂探究過于形式化
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為了實現(xiàn)所謂的師生“雙向交流與互動”,片面地追求課堂活動的量,特別是一味地增加“探究性實驗”的數(shù)量,而不對活動的內(nèi)容與實質(zhì)進行研究與分析。這樣的課堂,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熱鬧,但是學生根本不按照要求與規(guī)定來完成實驗,甚至將實驗器材當成了玩具。即便是有些小組完成了探究任務,但是只有個別學生參與到了活動之中,大部分學生只是旁觀靜聽。如此的課堂教學其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2.教學態(tài)度有待提高
如今少數(shù)教師存在“當教而教”“為手中的飯碗而教”“當一天僧人撞一天鐘”等被動、消極心態(tài),天天拿著教材,時常照本宣科完成45分鐘的教學內(nèi)容就行了,而不去想想如何提升自己的學識水平,如何去改良自己的教學體系,如何去增添自己的課堂教學魅力,基于此,學生不想學,教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3.課堂提問缺乏有效性與針對性
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激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少教師要么是不注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思維習慣,要么就是提問時語言不精煉、不明確。這就造成學生的思維陷入無序、無效的狀態(tài)。比如,有的教師只是泛泛地問:“同學們,我們所學過的知識有哪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結果使得學生的回答相去甚遠,課堂教學不僅耗時,而且低效。
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如人意,勢必影響探究性教學的實施,怎樣提高探究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很值得思考和研究。
二、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效果的有效方法
1.研究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對象
(1)全方面地研究教學內(nèi)容。教材是我們教學的主要依據(jù),也是我們在教學之前需要聯(lián)系的重要內(nèi)容。在上課之前,我們應該對所要講的內(nèi)容在相關內(nèi)容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正確的認識,認清它與前、后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在此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對思想和方法的挖掘,搞清楚如何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2)準確地分析教學對象。想改變物理教學的低效現(xiàn)狀,我們就必須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析,找到自己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進步。在對學生進行分析時,我們首先要明白學生現(xiàn)有的基礎,包括其已學知識、已會方法、已掌握的技能,并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做出討論與分析。只有我們對學生進行了科學、準確地分析,我們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
2.選擇恰當?shù)奶骄恳?/p>
(1)課程標準中對探究性教學的活動要素詳細劃分為7個,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為了操作方便,可將探究性要素分為三個方面:①根據(jù)探究的具體情境,提出問題。②根據(jù)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證據(jù)。③通過團隊合作來分析、論證解決問題,并對探究過程和結論進行反思評價。
(2)為了提高探究教學的有效性,探究要素的選擇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分析學生的實際,確定探究教學起點。②分析教材的特征,確定能突出探究主題教學的恰當要素。③探究要素的個體呈現(xiàn)與探究過程的整體設計相融洽。課堂探究活動由哪些要素構成,各要素之間關系如何構建,需要進行深入地分析。因為沒有要素分析的綜合是膚淺的,探究難以深入,當然如果沒有綜合,要素之間缺乏聯(lián)系,探究活動也就沒有生機和活力,探究的整體功能得不到發(fā)揮。
3.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物理知識
教師在組織教學中要讓學生聽中學、做中學、聽懂以后做出來、做好以后說出來。教師教學中要“敢放”“能收”。新課標下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就高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說,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是想叫他們?nèi)ンw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地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正確與否,甚至急于得出結論。有趣的小實驗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部分。
4.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懂得包容
探究是物理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學生是物理教學的主體。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在包攬整個小組的探究任務,而其他成員則一直處于旁觀者的席位上,這就喪失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成長的平等性。因此,教師應該在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時,在適當?shù)臅r機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卣{(diào)度,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別人的優(yōu)缺點,積極地與他人合作,主動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使學生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有所拓展,并在此過程中學會包容和理解他人,樹立團結互助的意識。
總之,高效的課堂教育效果是需要各方面的全力配合才能達到的。教師要有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觀察力,要善于捕捉時機和探究素材,而且要有較強的現(xiàn)場選擇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也要在課堂中積極配合,投入其中,這樣,才能在逐步提高課堂教育有效性的同時,不斷豐富課堂探究的實踐智慧,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進程。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