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惡苗病
1.1癥狀
病谷粒播后常不發(fā)芽或不能出土。苗期發(fā)病病苗比健苗細高,葉片葉鞘細長,葉色淡黃,根系發(fā)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紅或白色霉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發(fā)病節(jié)間明顯伸長,節(jié)部常有彎曲露于葉鞘外,下部莖節(jié)逆生多數不定須根,分蘗少或不分蘗。剝開葉鞘,莖稈上有暗褐條斑,剖開病莖可見白色蛛絲狀菌絲,以后植株逐漸枯死。濕度大時,枯死病株表面長滿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狀物,后期生黑色小點即病菌囊殼。病輕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實。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嚴重的變褐,不能結實,穎殼夾縫處生淡紅色霉,病輕不表現(xiàn)癥狀,但內部已有菌絲潛伏。
1.1.1發(fā)病條件
帶菌種子和病稻草足該病發(fā)生的初侵染源。浸種時帶菌種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無病種子而傳染。嚴重的引志苗枯,死苗止產生分生孢子,傳播到健苗,引起到花器上,侵入穎片和胚乳內,造成秕谷或畸形,在穎片合縫處產生淡紅色粉霉。病菌侵入晚,谷粒雖不顯癥狀,但菌絲已侵入內部使種子帶菌。脫粒時與病種子混收,也會使健種子帶菌。土溫30-50℃時易發(fā)病,傷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較水育秧發(fā)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發(fā)展。施用未腐熟有機肥發(fā)病重。一般秈稻較粳稻發(fā)病重。糯稻發(fā)病輕。晚播發(fā)病重于早稻。
1.1.2防治技術
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種。15-20℃時浸3天,25℃浸2天,水層要高出種子10-15cm,避免直射光?;蛴?%福爾馬林浸悶種3小時,氣溫高于20℃用悶種法,低于20℃用浸種法。或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100g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種50kg或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3天,每天翻種子2-3次?;蛴幂x豐百克浸稻種3-kg浸72小時或用35%惡霉靈膠懸劑200-250倍液浸種,種子量與藥液比為.1:1:5-2,溫度16-18℃浸種3-5天,早晚各攪拌一次,浸種后帶藥直播或催芽。經外用20%凈種靈可濕性粉劑200-400倍液浸種24小時,或用25%施??巳橛?000倍液浸種72小時,電可用80%強氯精300倍液浸種,早稻浸24小時,晚稻浸12小時,再用清水浸種,防效98%。必要時要可噴灑95%綠亨l(xiāng)號(惡霉靈)精品4000倍液。
2水稻紋枯病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體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殘體上越冬。該病菌寄主范圍很廣,生活力強,菌源地廣泛。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萌發(fā)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長出菌絲向四周蔓延。菌核有多次萌發(fā)特征,隨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適溫(25-32℃)高濕條件,氮肥使用偏遲、過量,田水過深,保持時間長等對該病發(fā)生有利。
2.1發(fā)病癥狀
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發(fā)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該病主要危害葉鞘、葉片,嚴重時侵入莖稈并蔓延至穗部。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葉鞘上出現(xiàn),初為橢圓形,水漬狀,后呈灰綠色或淡褐色逐漸向植株上部擴展,病斑常相互合并為不規(guī)則形狀,病斑邊緣灰褐色,中央灰白色。肉眼??梢娙~表氣生菌絲糾成的菌核。
2.1.1防治技術
抓好以肥水管理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應注意穩(wěn)施氮、磷,增施鉀、鋅肥。以施足基肥、保證穗肥為原則,水稻生長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貫徹“前淺、中曬、后濕潤”的原則。
2.1.2藥劑防治
保護稻株最后3-4片葉為主,施藥不宜過早(拔節(jié)期以前)、過遲(抽穗期以后)。
3水稻稻苗疫病
3.1癥狀
主要在早、中稻秧苗和早稻大田前期發(fā)生,長江流域發(fā)生多。為害秧苗葉片。葉上初生黃白色小圓斑,后擴展成灰綠色水漬狀不規(guī)則條斑,害擴展后病斑融合使葉片縱卷或折倒。濕度大時病斑上可見白色稀疏霉層,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斑漸褐變、中央灰褐色,白色霉層逐漸變?yōu)榛野咨?,常造成稻苗中、下葉片局部枯死,嚴重時整葉或整株死亡。
3.1.1發(fā)病條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有水存在條件下萌發(fā),產生游動孢子侵入為害。飽和濕度條件下病斑上才能產生孢囊梗,孢子囊產生需有水滴或水膜存在。游動孢子休止后由休止孢產生芽管從葉片氣孔侵入寄主。受侵染秧苗在飽和濕度下形成典型病斑,相對濕度60%-90%只產生淡褐色小斑。發(fā)病適宜溫度16-21%,氣溫超過25℃病害受抑。陰雨連綿有利于發(fā)病,三葉期前后秧苗最易感病。秧田水淹或深灌有利發(fā)病,串灌病害易于流行。播種過密,秧苗弱易發(fā)病。偏施氮肥發(fā)病重。
3.1.2防治技術
秧苗3葉期噴灑72.25霜霉威(普力克)水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作者單位:155627黑龍江黑龍江省八五二農場第七管理區(qū)、八五二農場第一管理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