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藍與普通甘藍相比具有生長期較長,結球緊實,色澤艷麗,耐貯耐運,品質良好等特點。但往往由于技術措施不當,從而挫傷了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影響了栽培生產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黑腐病
1、為害癥狀
紫甘藍黑腐病為害葉片和球莖,子葉染病呈水浸狀后迅速枯死或蔓延到真葉上,真葉染病有兩種類型,病菌由水孔侵入的,引致葉緣發(fā)病,從葉緣開始形成向內擴展的“v”字形枯斑,病菌沿脈向下擴展,形成較大壞死區(qū)或不規(guī)則黃褐色大斑,病斑邊緣葉組織淡黃色。從傷口侵入的,可在葉部任何部位形成不定形的淡褐色病斑,邊緣常具黃色暈圈,病斑向兩側或內部擴展,致周圍葉肉變黃或枯死。病菌進人莖部維管束后,逐漸蔓延到球莖部或葉脈及葉柄處,引起植株萎蔫,至萎蔫不再復原,剖開球莖,可見維管束全部變?yōu)楹谏蚋癄€,但不臭,干燥條件下球莖黑心,嚴重的青花菜葉緣多處受侵,造成全葉枯死或外葉局部或大部腐爛。
2、特征
稱野油菜黃單胞菌野油菜黑腐病致病變種,(甘藍黑腐病黃單胞菌),屬細菌。菌體桿狀,0.7-3.0x0.4-0.5微米,極生單鞭毛,無芽孢,有莢膜,菌體單生或鏈生,革蘭氏染色陰性。在牛肉汁瓊脂培養(yǎng)基上菌落近圓形,初淡黃色,后變臘黃色,邊緣完整,略凸起,薄或平滑,具光澤,老齡菌落邊緣呈放線狀。病菌生長發(fā)育最適溫度25-30℃,最高39℃。最低5℃,致死溫度51℃經10分鐘,耐酸堿度范圍pH6.1—6.8,pH6.4最適。
3、發(fā)病條件
病菌在種子上或病殘體內遺留在土壤中或在采種株上越冬。如播帶病種子,幼苗出土時依附在子葉上的病菌從子葉邊緣的水孔或傷口侵入,引起發(fā)病。成株葉片染病,病原細菌在薄壁細胞內繁殖,再迅速進入維管束,引起葉片發(fā)病,再從葉片維管束蔓延至莖部維管束,引致系統(tǒng)侵染。采種株染病,細菌由果柄處維管束侵入,進入種子皮層或經莢皮的維管束進入種臍,致種內帶菌。此外也可隨病殘體碎片混入或附著在種子上,致種外帶茵,病菌在種子上可存活28個月,進行遠距離傳播,在田間主要通過病株、肥料、風雨或農具傳播。
4、防治方法
4.1種子消毒100毫升水中加入0.6毫升醋酸、2.9毫升硫酸鋅溶解后溫度控制在39℃,浸種20分鐘后沖3分鐘晾干后播種。也可用45%代森銨水劑300倍液浸種15-20分鐘,沖洗后晾干播種;或用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4%拌種,可預防苗期黑腐病的發(fā)生。此外也可用農抗751殺菌劑100倍液15毫升浸拌200克種子,吸附后陰干;或每kg種子用漂白粉10—20克(有效成分)加少量水,將種子拌勻,后放入容器內封存16小時,均可有效地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種子上攜帶的黑腐病菌。
4.2發(fā)病初期噴灑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或新植霉素200x10-6或氯霉素100x10-6或30%綠得保懸浮劑350倍液。采收前5天停止用藥。
二、軟腐病
1、為害癥狀
紫甘藍軟腐病,一般始于結球期,初在外葉或葉球基部出現(xiàn)水浸狀斑,植株外層包葉中午萎蔫,早晚恢復,數(shù)天后外層葉片不再恢復,病部開始腐爛,葉球外露或植株基部逐漸腐爛成泥狀,或塌倒?jié)€,葉柄或根莖基部的組織呈灰褐色軟腐,嚴重的全株腐爛,病部散發(fā)出惡臭味,別于黑腐病。
2、特征
在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灰白色,圓形或不定形;菌體短桿狀,大小0.5-1.0x2.2-3.0微米.周生鞭毛2-8根,無莢膜,不產生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本菌生長發(fā)育最適溫度25—30℃,最高40℃,最低2℃,致死溫度50℃經10分鐘,在pH5.3-9.2均可生長,其中pH7.2最適,不耐光或干燥,在日光下曝曬2小時,大部分死亡,在脫離寄主的土中只能存活15天左右,通過豬的消化道后則完全死亡。
3、發(fā)病條件
該菌北方主要在田間病株、窖藏種株或土中未腐爛的病殘體及害蟲體內越冬,病原細菌在含水量20%-28%土壤中,可存活50-60天,通過雨水、灌溉水、帶菌肥料、昆蟲等傳播,從菜株的傷口侵入。
4、防治方法
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用藥劑防治,可用72%硫酸鏈霉素4000倍液,或50%代森銨水劑800倍液,或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40%細菌快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200倍液,或60%琥銅—乙鋁—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藥劑防治,每7天噴藥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作者單位:155623黑龍江八五二農場第二管理區(qū)、八五二農場第八管理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