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特別強調對學生寫作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要求“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注意表現(xiàn)自已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等。對“自己”的強調實際上就是對主體意識的呼喚,對應試教育的轉變,是寫作本原的回歸。作為教師對學生寫作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
【關鍵詞】寫作;興趣;主體意識
寫作的基礎和前提是明確的主體意識。就是指寫作有鮮明的自我意識,明確寫作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他人,表達的是自已的情感態(tài)度、觀點看法及價值取向等。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主體意識,將極大地推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真正實現(xiàn)從“要我寫”到“我要寫”的轉變。為此,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命題激趣,把題目名在學生的心坎上
命題是學生作文的第一步。命題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作文的興趣?,F(xiàn)在我們很多教師命題隨意性很大,或出一些老掉牙的作文題,或出大而空的題。教師命出題目、提出要求、設置框框,逼學生就范;學生硬著頭皮,審題度意、搜腸刮肚、勉強成文。訓練結果雖然每次也強差人意,學生作文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狀態(tài),久而久之,學生便討厭作文。要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變被動作文為主動作文,就要命題激趣,把作文題目命在學生的心坎上。教師設計的命題應具有時代特色和生活氣息,可以撥動學生的心弦。正如于漪所說:“一個好的作文命題,他能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打開學生記憶的閘門,開拓學生廣闊的視野,對作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p>
例如:剛上初中時我的第一次作文題目是《我名字的來歷》。學生要想寫好這篇作文,就需要與父母溝通,學會傾聽。每個學生的名字背后都寄托著父母的期盼,凝聚著濃濃的親情。在了解了這些之后,學生就有了一種想要表達的欲望。再如:到了初二,學生進入了青春期,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xiàn)了一些困惑,有了成長中的煩惱。這個時候我讓學生們寫的作文題目就是《XXX,我想對你說》。因為學生有親身體驗,所以文章寫得真實感人。
寫作是復雜艱苦的精神勞動,如果沒有對作文本身的強烈興趣,是很難寫出佳作的,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命題正是激發(fā)學生的誘因,因而教師要注意命題激趣,把作文命在學生心坎上。
二、少設框框,引導學生真實再現(xiàn)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弊魑南茸鋈恕?yōu)秀的作文必須以優(yōu)秀的人為前提。長期以來,學生作文普遍存在內容虛假、題材“老化”的現(xiàn)象,尤其是一些中考作文,文章內容之雷同與陳舊令人吃驚,“大路貨”、“大眾化”作品比比皆是,“假貨”泛濫。
生活是五彩繽紛的,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處處有生活”,關鍵在于教師教會學生以有心者投入貌似平凡的生活,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生活,積累素材。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作文教學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就會成什么文字,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多多練習,作自己要作的題目,久而久之,將會變成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fā)展,是一種享受?!鄙钪杏性S多好的東西,只要引導學生留心去耳聞目睹,用心去感知觀察,就能獲取大量的材料。
在課堂上我經(jīng)常讓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觀點、語言去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如學了韓愈的《馬說》,可以讓學生對韓愈的觀點進行辯駁,“你是否同意韓愈的觀點,為什么?”讓學生結合現(xiàn)實生活寫出自己的看法。再如學了《柳葉》一文,我問學生作者的童年是苦澀,還是苦中有樂?你有怎樣的苦與樂?把它寫出來。這樣引導學生把課堂上的討論或課下的思考自覺地寫成文章,闡明自己獨特的觀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薄ⅰ耙哉n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學了朱自清的《背影》,我便引導學生用心來發(fā)以現(xiàn)自己身邊的可以成為寫作素材的人和事,先讓他們思考自己身邊有關此類親情的人與事,通過用心思考和發(fā)掘,那些平日里沒有被同學所注意的小事統(tǒng)統(tǒng)變成了學生的寫作素材,由此產(chǎn)生了許多感人的文章。
三、作文互批,激發(fā)學生健康向上的成就感
文章應當反復修改,修改文章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而事實上我們大部分教師卻在越俎代庖,學生作文教師改,仍然把學生放在非主體的地位。葉圣陶先生從來不主張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精辟修改。他說:“學生不明白為什么改,你改了也沒用,有的根本不認真看,真叫做勞而無功,至多是勞而不得?!?/p>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作文批改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完全可以且應該讓學生在這一活動中唱主角。我們提倡“互動式”作文評改模式。即在作文評改中,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促動關系。
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評改“自己”的作文,學生興趣很濃。我在學生活動的時候,我絕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事先做好批改指導,告訴學生首先要縱觀全篇,整體評判,包括體裁、中心、選材、結構、抄寫等。其次,著眼局部,重在推敲詞句,表達方式和修辭方法的運用及標點的選擇等。這樣的具體指導,使學生有步驟地、有目標地進行修改,減少了修改時無從下手的被動局面,,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作文課的趣味性。
事實證明,老師的批語遠沒有同學的批語吸引力大,在我的班上學生寫完作文后會立即找同學批閱,也會主動為其他同學批閱,寫下批語,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關系因多樣化的批改方式拉得更近了,學生自然也就對作文產(chǎn)生了興趣。
讓學生自己批改作文,這是真正把學生推向了主體地位。它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作文不錯的學生也有了展示自我價值的機會,自己的文章被當做范文,被學生傳閱,受到稱贊,自己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種肯定性的情緒體驗往往是一個人愛上作文、迷上作文的契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學習的情緒力量。”新課標也提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在評語和作文講評中以表揚鼓勵為主,學生作文有一點長處,一點進步,都及時予以肯定。可見互批作文可以激發(fā)學生成就感,多早就一些成功性的情緒體驗。
總之,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文章的最佳制作者,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就要切實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興趣成為學生寫作的動力,讓學生享受寫作的愉快,讓學生理解寫作是一種表達自我智慧的能力,真正變“要我寫”到“我要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