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名普通的職業(yè)中學數學教師,總是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對于就業(yè)班的學生來說,數學教學到底用什么方法才是正確的?數學教學和學生的教育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
關鍵詞:正確認識;數學課堂;發(fā)展
高度抽象性、邏輯嚴謹性和應用廣泛性,一值不斷累積性、永恒競智性和審美驅動性共同構成數學的文化特征。數學文化的教育意蘊則在于它可以開拓學生自我超越的精神空間,促成學生整體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fā)展,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科學文化素養(yǎng)。
一、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社會在飛快地進步,科技在高速地發(fā)展,同時人也在隨之進步,這就要求我們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社會,用發(fā)展的眼光認識學生,不能用以前的老眼光、舊思想看待現在的學生,社會的復雜,導致現在家庭的復雜,使現在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心理和性格的扭曲,他們對人對事都非常敏感,對于職中就業(yè)班的學生來說,這些現象尤為普遍,數學課上一些最簡單的題目都回答不上來,他們自己還不以為然,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有時候覺得很無奈,也覺得很可悲,力不從心。這不得不要求教師換一種方式來上數學課,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注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進入21世紀,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知識化時代”和“學習化時代”,所以,我覺得數學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簡單的填鴨式的教學,而是要讓學生透過本質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我們要樹立“數學不是機械的訓練,是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習數學不是為了升學,是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奠基”的教育觀,要認識到學校數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一個人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三、樹立新的人才觀
職業(yè)中學的學生在眾人眼里是中考的失敗者,他們身上也確實存在著諸如學習懶散、行為習慣差等不良習性。即使這樣,他們也不能成為“沒用”的代名詞。但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不能因為學生上課不能回答出來五分之二乘以五分之三,或者是數學只考了25分而否定他們的整個人生,我們應該看到學生的閃光點。作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內心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培養(yǎng)對象也是社會所需的人才,對于不同的人才,其素質、能力具有各自的特點,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個學生。
四、在課堂上要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
職業(yè)中學的學生由于對數學課不感興趣,感覺到乏味,甚至有逃避心理,所以,應付學習、應付考試。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促使學生向“想學、要學、會學”這個方向轉化。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應用各種不同教學手段與方法,不要一味地追求渴望不可及高目標,在知識的要求上,要降低理論要求,強化能力鍛煉,適度增減知識,充分應用已有的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征,兼顧全體;在個體的要求上,要做到拉開差距,保持梯度,不同專業(yè)有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考核要求;在教學方法上,要重視興趣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習方法,實施分層教學,小組協(xié)作教學。最終目的是改變“以教師為本”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樹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觀。
五、讓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教育,其實就是教書和育人。教書是載體,根本目的是育人。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是以“失敗者”的角色進來的,我們不能讓他們再以失敗者的心態(tài)踏入社會,所以,我們的職業(yè)教育,不僅僅在于為高校輸送了多少合格的人才,或為社會輸送了多少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還在于我們能否讓學生感受成功,樹立信心,能否讓他們用一種健康的、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
數學知識不是憑空編造的,它是來源于生活的,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的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適當的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他們喜歡的活動,比如,講故事、玩游戲、做手工等,激發(fā)他們產生樂學、好學的動力,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六、勇敢地回頭看,大膽地向前看
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社會和學生,善于接收批評與自我批評,善于總結前人的教學經驗與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找到適合學生、適合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大膽地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積極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去。
(作者單位 江蘇省銅山張集中等專業(yè)學校)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