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采用電子支氣管鏡代胸腔鏡行胸膜粘連法治療自發(fā)性氣胸的價值,觀察患者的復發(fā)率。方法:對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例難治性氣胸采用在局麻下用電子支氣管鏡代胸腔鏡進入胸腔內觀察,離斷小的粘連帶,修補大于3mm的肺大皰,對胸膜破口噴灑滑石粉或應用纖維蛋白膠修補,預防復發(fā)。結果:20例經回訪均治愈。結論:經電子支氣管鏡代胸腔鏡治療難治性氣胸療效顯著,治愈率高,復發(fā)率低。
【關鍵詞】電子支氣管鏡;胸腔鏡;自發(fā)性氣胸
【中圖分類號】R5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661-01
自發(fā)性氣胸是指因肺部疾病使肺組織和臟層胸膜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肺大泡破裂,肺和支氣管內空氣逸入胸膜腔。多見于男性青壯年或患有慢支,肺氣腫,肺結核者。多數經過穿刺、閉式引流、負壓吸引等方法可治愈,但對于許多難治性氣胸,其最顯著的臨床特征就是容易復發(fā)。我科采用經電子支氣管鏡代胸腔鏡治療難治性氣胸,并對已經治療的20例患者進行回訪,療效顯著,復發(fā)率低?,F將我院8年來診治的20例支氣管鏡代胸腔鏡治療難治性氣胸病例總結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支氣管鏡代胸腔鏡治療難治性氣胸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齡18-70歲(18~40歲14例)。其中多次復發(fā)氣胸者12例,有肺部基礎疾病者6例,雙側氣胸者2例,均經胸腔閉式引流及持續(xù)中心負壓吸引治療1-3周,未治愈。
1.2臨床表現 患者表現為胸悶、憋氣、胸痛、呼吸困難,肺部聽診患側呼吸音消失,胸片均提示:肺組織被縮65%-95%。
1.3治療方法 患者取側臥位,在局麻下于腋中線第5、6肋間或腋后線作一小切口,先置入一個橡膠管,然后伸入電子支氣管鏡,在電視圖文系統(tǒng)直視下通過活檢孔插入小導管到肺大泡或胸膜破口部位,用針吸肺大泡后,快速噴注滑石粉或纖維蛋白膠使破口粘合。注藥畢夾管24h左右再給予閉式引流加負壓吸引,待證實不漏氣,胸腔內無過多滲液后即可拔管。
2結果
2.1 治療效果 術后回訪均無復發(fā)。
2.2 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 全部病例術后均有發(fā)熱,體溫37.5℃~38.6℃,經對癥處理后1周內恢復正常;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給予雙氯芬酸鈉等非甾體抗炎藥止痛治療后好轉,其中4例需應用布桂嗪或嗎啡止痛治療,3~4天后緩解。
3結論
長期以來,氣胸復發(fā)的預防性治療是國內外臨床醫(yī)生十分重視和研究的課題。據報道美國學者曾對151例遷延型氣胸通過胸腔鏡噴灑滑石粉,隨訪10年,復發(fā)率僅6.6%【1】。。另據報道,每次氣胸發(fā)生后約有20%~30%患者2年內復發(fā),第一次發(fā)生氣胸者中再次發(fā)生氣胸比率更高【2】。據既往臨床表現,單純胸腔穿刺抽氣治療者復發(fā)率較高,而采用胸腔閉式引流者由于胸膜反應和胸膜粘連,復發(fā)率相對較低。反復發(fā)生的難治性氣胸多由于胸膜下彌漫性氣腫泡或多個肺大皰不同時間破裂所致。近年來開展的電視輔助胸腔鏡技術,為氣胸的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提供了有力條件??稍谥夤茜R直視下,找到肺大泡或胸膜破口部位,噴注粘連劑堵塞胸膜漏氣口,刺激胸膜發(fā)生無菌炎癥,使臟層胸膜和壁層胸膜發(fā)生粘連并閉合胸腔,經隨訪,治療效果顯著。外科胸腔鏡需有全麻下進行,需要同時在胸壁做3個切口,患者仍較痛苦,嚴重心肺疾病者仍不易耐受,治療費用也較高【3】。用支氣管鏡代胸腔鏡治療頑固性氣胸,切口小,損傷少,病人疼痛輕,有利于咳嗽和深呼吸,促進肺復張,且費用低,復發(fā)率低,尤其適用于心肺功能差,經濟困哪者,值得在基層醫(yī)院推廣【4】。
參考文獻:
[1] 俞森洋.現代呼吸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978-981.
[2] 施毅,陳正堂.現代呼吸病治療學[,].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486.
[3] 王曙東,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自發(fā)性氣胸的胸腔鏡治療[J].實用老年醫(yī)學,2005.19(1):10-11
[4] Kinoshita T,Miyoshi S,Katoh M,et al.Intrapleural administrat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diluted fibrin glue for intractable pneumothorax.Chest,2000,117(3):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