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對根管治療牙髓病及根尖周病臨床療效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對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的160例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將上述案例隨機性地分成兩組,每組80人,即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實驗組:依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多次根管治療。結果:對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治愈率與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根管治療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療效明確,試驗副作用小,而且經(jīng)濟方便,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運用。
【關鍵詞】根管;牙髓??;根尖周?。恢委?/p>
【中圖分類號】R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538-02
隨著快節(jié)奏生活的不斷推進,牙髓病與根尖周病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倘若不能得到及時治療,最終會導致牙齒喪失,甚至會引起頜骨以及鄰近組織的損傷。根管治療作為一種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首選治療方法,可以通過清除根管內的感染牙髓和壞死組織,再填充封閉的根管,可以很好地防止根尖周病變的發(fā)生,也可以促進根尖周病變愈合,根據(jù)相關報道,根管的治療效果也比較穩(wěn)定持久[1]。為了考察根管治療術的臨床療效與穩(wěn)定性,現(xiàn)將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的160例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 材料與實驗方法
1.1應用資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160例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88例,年齡13~85月,平均年齡為(36.1±10.7)歲。入院時均進行病情與病史調查,其中牙髓病96例,根尖周病64例。現(xiàn)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兩組患者在年齡、病史、性別、病情等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 去除腐質與不良組織
我院采用裂鉆來去凈腐質,再充填體或牙釉質,用2或4號圓鉆去除全部髓頂,運用金鋼砂車針對洞形進行修整,手術時一般保持開髓孔的壁與根管根尖部1/3處成直線,便于處理碎屑、壞死牙髓組織、鈣化物等,對于那些彎曲鈣化根管的開髓有時需要去除更多的牙體組織。
1.2.2 選擇根管位置與清洗
在確定急性炎癥被控制之后,對患者進行預備根管治療,首先是選擇各根管口的位置,再運用小號K銼(一般選擇在K銼尖端預彎2~3 mm),探明根管的分布、走向與阻塞物的情況后,再用K銼預備達到根管冠2/3處,彎曲根管預備至彎曲部以上,適當安排參考電極,實驗時在X線片配合下再按此長度插入牙拍,配合使用EDTA糊劑以潤滑根管。預備過程需要始終保持沖洗液根管,大多采用2%氯亞明清洗,選擇用量為1 ml以上。
1.2.3 根管內封藥
對于我院患者中患有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癥或滲出液過多時應當選擇根管內封藥,從而更有效地促進根尖周組織部位的愈合,減少和消除根尖周滲出Ca(OH)2糊劑(Ca(OH)2粉與蒸餾水調制的糊狀液體),以防出現(xiàn)再感染。
1.2.4 適當根管充填
對根管充填時需要確定患者的牙部無疼痛不適等自覺癥狀,且臨床檢查時也無叩痛、腫脹等疼痛癥狀,觀察根管并確保內部干燥、無異味、無滲出,方可對根管進行適當充填。運用紙尖將糊劑均勻涂在根管壁,一般選擇在主牙膠尖尖端沾有少許糊劑,緩慢插入一定的長度,并用側壓器進行加壓,用垂直加壓器加熱后才可。手術操作結束后,運用氧化鋅丁香油對冠部進行封合,再運用X線拍片進行確證。
1.3 實驗療效標準
我院采取實驗療效判斷標準[2]如下:①有效: 治療后患者無自發(fā)性疼痛,也無冷熱痛,竇道明顯封閉,且牙齦無紅腫現(xiàn)象,在X線檢測下,根尖骨質稀疏區(qū)縮小或消失明顯。②無效: 患者在治療之后依然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感(如叩痛、觸痛等),無法正常咀嚼,檢查后發(fā)現(xiàn)竇道或腫脹后的根尖病變沒有明顯變化,或者沒有新骨質結構的形成。
對于根管填充質量評價,本次實驗將填充結果分為恰填、欠填與超填三個檔次:①恰填: 指患者的根充材料距根尖<2 mm范圍內,而且管封閉嚴密,患者感覺舒適;②欠填: 患者的根充材料距根尖 >2 mm 或者是根管封閉不夠巖石,患者任然有空缺感;③超填:患者的根充材料超出根尖,患者感覺不適。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根據(jù)SPSS13.0軟件對提供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的分析,計量資料為t檢驗,對所有統(tǒng)計結果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運用軟件進行處理(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作為統(tǒng)計學的評定標準具有統(tǒng)計學的差異。
2 結果
2.1術后療效
對兩組患者的術后療效進行觀察比較(選擇術后1年追蹤調查),統(tǒng)計比較有效率,見表1。
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實驗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 填充狀況
在整個手術接受以后,對所有患者進行X線投影觀察,重點觀察兩組患者的填充狀況,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采用多次根管治療,可以明顯促進恰填率,優(yōu)于對照組。
3 討論
近年來,牙髓病、根尖周病逐漸成為臨床上常見的口腔內科疾病,發(fā)病原因較多,主要為齲病。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不斷追求,牙髓疾病在治療上有著很好的改進,這個改進既是技術上的,也是方法層面上的。對于患者來說,良好且完善的根管充填技術,是取得根管治療的良好保證[3]。
對根管充填程度運用良好的質量評價標準,再不斷改進技術與操作方法,是未來解決磨牙根管難題的出路??紤]到治療的種種因素(醫(yī)生主觀因素、根管數(shù)量與形態(tài)、根管鈣化程度以及再治療患牙等),綜合分析后得出治療方案,可以讓患者更好的康復。本次試驗可以看出多次對患者進行根管治療,可以更好的提高治療的臨床療效,讓恰填程度發(fā)揮趨于穩(wěn)定,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劉鴻雁.根管治療術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臨床體會[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8,30(3).281-282.
[2] 李成文.根管治療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21).91-92.
[3] 鄭治國、楊 健、徐珮瓊.根管治療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0,11(8).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