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不配合操作的白血病患兒行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對89例次白血病患兒由兩名護士協(xié)同進行留置針穿刺,操作者和助手共同評估靜脈情況,助手安慰鼓勵并固定好患兒穿刺側(cè)肢體,操作者穿刺,見回血后由助手協(xié)助送入導管,留置成功后仍固定好患兒直至敷貼貼好為止。結(jié)果:85例次一次性留置成功,成功率95%。前臂靜脈1例穿破血管壁導致失敗,手背靜脈1例及足背靜脈1例送管困難至導管折疊,手背靜脈1例送管過程中穿破血管壁導致失敗。后4例均采取重新穿刺成功。通過此方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提高了患兒家屬對護士的滿意度,同時提高了護士的職業(yè)成就感。
【關(guān)鍵詞】不配合治療;白血病患兒;留置針穿刺方法
【中圖分類號】 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537-01
靜脈留置針作為頭皮針的換代產(chǎn)品,減少血管穿刺次數(shù),減少患兒的痛苦,同時也減少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患兒及家屬的滿意度,和諧了護患關(guān)系[1]。這項護理技術(shù)已被廣泛認識并應用于臨床實踐。尤其在白血病患兒化療過程中,為防止化療藥物滲漏均采用靜脈留置針。相對成年人而言,整個操作常由一人完成。對患兒而言,穿刺成功后,常因不能有效的配合導致留置針送管不成功導致失敗。我科將24例白血病患兒所進行的89例次留置針穿刺方法進行了探討,方法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5月—12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患兒24例,其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8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6例;女10例,男14例;年齡最小的1歲3月,最大的5歲2月。共行留置針穿刺89例次。3歲以下患兒都曾有留置針穿刺史并對操作有恐懼感,3歲以上患兒經(jīng)反復勸說仍不樂意接受留置針穿刺,選擇前臂靜脈38例次,手背靜脈33例次,大隱靜脈6例次,足背靜脈12例。由護師以上的護士操作,均選用BD24GY型安全留置針行靜脈穿刺。
2 方法
2.1 兩名護士攜用物至患者床旁,對床號、姓名,向患兒家長做好解釋工作。
2.2 操作者將輸液瓶掛于輸液架上,打開導管針外包裝,戴手套。
2.3 選擇血管,兩名護士都應掌握血管走向。操作者在穿刺點上方10cm處扎壓脈帶,按常規(guī)進行局部皮膚消毒,待干。助手站在操作者同方向的左側(cè),右手固定好患兒穿刺下方皮膚,使患兒保持利于穿刺的最佳位置。左手可安撫患兒,講喜歡的故事、唱喜歡的兒歌,分散其注意力,以緩解疼痛。
2.4 操作者取出導管針,去除針套,轉(zhuǎn)動針心使針頭斜面向上,左手固定穿刺部位上皮膚,右手持針頭與皮膚呈15~300角穿刺,見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將穿刺針推進0.2~0.5cm穿刺右手保持進針姿勢,固定好導管針。助手右手仍繃緊皮膚,待助手左手以拇指和食指夾緊導管針Y型護翼,操作者右手拔出針心0.5~1cm,助手左手則將外套管順血管方向送入靜脈,松壓脈帶。
2.5 抽出針心,此時助手仍要注意固定好患兒保持操作時體位,以防患兒肢體活動導致導管脫出,操作者用專用敷貼固定導管針,在敷貼上寫留置日期和時間,然后固定肝素帽,取出壓脈帶
2.6 脫手套,再次查對無誤后,在輸液卡上記錄時間、滴速并簽名。根據(jù)醫(yī)囑和病情調(diào)節(jié)輸液速度,整理床單位,洗手。
2.7 向患兒家屬交待注意事項。
3 結(jié)果
85例次一次性留置成功,成功率95%。前臂靜脈1例穿破血管壁導致失敗,手背靜脈1例及足背靜脈1例送管困難至導管折疊,手背靜脈1例送管過程中穿破血管壁導致失敗。后4例均采取重新穿刺成功。
4 小結(jié)
兒童白血病住院治療選擇靜脈留置針輸注藥物是最常用的方法,加之多數(shù)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性大,多次注射常會引起靜脈及周圍組織炎癥,炎癥消退后,受損的血管可因內(nèi)膜增生而狹窄,嚴重者可致局部血管閉塞[2],血管穿刺難度較大。反復的住院接受治療本身就增加了患兒的恐懼心理,加之住院過程中的各種注射穿刺(如: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皮內(nèi)注射、皮下注射等)的疼痛更加令患兒心生恐懼,導致很多操作的不配合,傳統(tǒng)方法由一名護士完成的靜脈留置針操作在此類患兒身上難度較大,很容易留置不成功,導致人力物力的浪費,而由兩名護士配合進行操作,可以有護士安慰鼓勵患兒,又可固定患兒體位,并協(xié)助送入導管,至始至終使患兒保持利于穿刺的最佳體位,很容易進行穿刺及送管。提高了患兒家屬對護士的滿意度,同時提高了護士的職業(yè)成就感。
參考文獻:
[1] 周蓮鳳.淺析小兒頭皮靜脈留置針穿刺技巧與護理體會[J].吉林醫(yī)學,2012,33(7): 1532-1533.
[2] 尤黎明,吳瑛.內(nèi)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