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498—02
頸椎病亦稱頸椎綜合征,中醫(yī)屬“痹證”或“痿證”范疇,是由于損傷或頸椎及其軟組織退變,壓迫刺激頸部血管、神經(jīng)根和脊髓而引起的頭、頸、肩、及胸部疼痛,甚至合并肢體功能障礙等綜合癥狀。本病多發(fā)生于30歲以后,以40~60多見。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年大腎虛,精氣不足,不能養(yǎng)骨營血;跌撲閃挫,氣滯血瘀;濕熱痰於阻塞經(jīng)脈骨節(jié),氣血不暢所致。
頸椎損傷幾退變,可使椎間盤變性,椎間隙變窄,久之椎體上下緣可出現(xiàn)唇樣骨質增生。如增生骨贅發(fā)生在椎管后外側,可使椎間孔及椎管變窄,壓迫和刺激神經(jīng)根及脊髓。另外,由于椎間盤退化,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韌帶松弛,破壞頸椎的穩(wěn)定,致使小關節(jié)半脫位,椎間孔前后、上下徑縮短,以客人引起神經(jīng)根受壓。頸椎的生理彎曲消失及変直或反張,黃韌帶松弛皺迭突入椎管,也是脊髓及圣經(jīng)根受壓的原因之一。
診斷要點
1.大部分病人都有頸部慢性勞損史,部分病人有頸部外傷及揮鞭性損傷史;部分病人可無明顯外傷史及勞損史。
2.檢查時要弄清病變所愛的部位,對神經(jīng)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經(jīng)壓迫的程度輕重。絕大多數(shù)患者有神經(jīng)根受壓與刺激癥狀,伴頸臂麻木,大小魚際肌及骨間肌萎縮等。拇指觸診可發(fā)現(xiàn)患椎棘突偏低,棘突上韌帶鈍厚及明顯壓疼,頸部活動受限。少數(shù)患者可伴有脊髓受壓及椎動脈、交感神經(jīng)受累癥狀。
3.本病需注意與頸椎腫瘤、結核、頸椎先天性畸形、前斜角肌綜合癥等進行鑒別。
治療
(一)手法復位
首先術者以單拇指觸摸患椎,可見棘突一側高隆,棘突間有一高菱形軟組織邊條嵌于其間,稍突起。施行手法時,患者取端坐位,頸部自然放松,向頸部旋轉受限制,主動旋至最大角度。術者一手拇指頂推高起之棘突,余四指扶持頸部;另手掌心對準下頜,五指拿住下頜骨。或術者以前臂掌面緊貼下頜體,手掌緊握后枕部。當施行手法時,把持下頜或后枕部之手將頭顱向上牽提和向受限側旋轉,與此同時另一手拇指向頸前方輕微頂推棘突高隆處,多可聽見一響聲,指下棘突輕度位移,已覺對縫。囑患者頭頸部處中立位,拇指觸診偏斜已撥正,手法完畢。
(二)牽引推拿
1.牽引 牽引可以減輕或解除肌肉痙攣、擴大椎間孔、減輕神經(jīng)根受壓,同時也可以使小關節(jié)的半脫位得到復位。癥狀較輕的可采用坐式牽引,癥狀較重的可以采用臥式頭高腳低位牽引。牽引重量可從6~8斤開始,最多可增加到15~20斤左右,應根據(jù)病人的耐受情況而定。每牽引1~2小時可充分休息,再繼續(xù)牽引,夜間最好不做牽引。牽引后,最好帶上皮制領頸,使頸肌得到充分休息,以保持牽引效果椎體后唇骨形成脊髓有明顯刺激癥狀者,應進行水平牽引,使前縱韌帶伸展,增加頸部后伸范圍。一般牽引5~6周。
2.推拿 用于治療頸椎效果較好,它有緩解神經(jīng)根壓迫、消除腫脹、分解粘連、松弛肌肉緊張的作用。其具體手法是用雙手托住下頜及后枕部進行拔伸牽引,在牽引的同時輕輕地旋轉頸部,再輔以滾揉、提捏、按壓,然后再分別按摩鎖骨上窩部頸神經(jīng)叢及雙側“風池”、“大椎”等穴。
(三)辨證論治
1.內(nèi)服方
方藥 骨質增生湯 熟地45g,鹿銜草30g,骨碎補30g,雞血藤30g,淫羊藿15g,肉蓯蓉15g,萊菔子6g, 水煎服,每日一劑。
2.外洗方
伸筋草12g,秦艽9g,當歸9g,紅花9g,土元9g,路路通9g,桑枝9g,桂枝9g,川烏9g,草烏9g,五加皮12g,骨碎補9g,乳香12g,沒藥12g,煎沸20分鐘,過濾藥液,浸洗患部。每日一下,每次20分鐘,7次為一療程。
(四) 針刺理療
1.針刺 此類病人常有頭痛、頸痛、肩痛和上肢痛等,可選后溪、鳳池、落枕、曲池等穴治療。
2.挑治 如屬上頸項和后頸部頭疼為主可在第1,2,3頸椎旁選擇牙疼點做挑治;如以下頸痛、肩痛、上肢痛為主可在第5,6,7頸椎旁做挑治。定好點后,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注射少許麻藥,用一圓錐形尖鋼針刺入皮下,將附件的筋膜纖維挑斷。
3.熱療 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肌肉的痙攣而起到止疼的效果。熱療的部位主要是應針對最痛點,可做短波、紅外線理療,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敷痛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
注意事項
1.用中草藥外洗后要注意避風寒。
2.病人行頸椎旋轉復位后囑病人臥床休息1~2天,勿枕高枕與硬枕。
3.對牽引的病人,牽引帶位置要適當,不要壓住氣管喉頭;牽引繩方向要與脊柱軸線成一直線。
4.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做好防護,防止意外頭頸部傷及不在意的揮鞭性損傷。平時要加強頸部肌肉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