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針灸推拿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臨床方法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68例肩周炎患者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4例,對照組給予針灸治療,實驗組結合針灸和推拿兩種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治療都是一天一次,十天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為一個觀察周期,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34例患者總有效率94.2%,對照組34例患者總有效率67.6%,兩組治療結果又顯著性差異。結論:針灸、推拿兩者結合治療肩周炎,則揚長避短,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肩周炎; 針灸療法;推拿療法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497—01
肩周炎是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簡稱,它是一種非細菌性的慢性炎癥,是發(fā)生在肩關節(jié)囊以及周圍組織的炎癥[1]。它的癥狀一般以肩關節(jié)以及周圍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主要見于中老年患者,嚴重影響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及生活質量。我院采用針灸配合推拿治療該病,取得了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12月間收治的68例肩周炎患者,男24例,女44例,年齡最小39歲,平均55歲,平均年齡45.3±4.2歲,病程最長15個月,最短1周,平均5個月,因外傷、勞損而誘發(fā)者16例,感受風寒濕邪者24例,無明顯誘因發(fā)病者28例;有20例做肩關節(jié)X線檢查,除4例有肩周鈣化影,余無異常。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 對患者施以現(xiàn)在流行的針灸方法——溫針灸法。這種針灸方法需要根據(jù)壓痛部位,確定所需要針灸的部位,常用的方法是局部取穴與循環(huán)取穴相結合的方法。壓痛部位在確定下針部位的時候很重要,像上臂痛,曲池穴和加臂穴就會列在針灸位點之列。而天宗則是在肩胛有痛感的時候常選的針灸部位。在針灸過程中患者要取臥位,醫(yī)生在給患者的下針部位消完毒后,要用2寸毫針對準下針部位采取直刺的方法。針刺效果完成后,還要對患者進行瀉法和留針操作,接下來進行溫針灸的操作,將艾條套在針柄上,熏要針灸的部位,在熏的過程中艾條要離皮膚4厘米左右。具體操作是,從艾條的上端點燃,當艾條燃盡的時候,把灰燼出去,然后把針取出。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防止皮膚燙傷的小技巧,可以借助中間有空的硬紙板,將針柄穿過小孔放在皮膚上,這樣就不會使得艾條的落灰燙到患者了。如前所述,針灸的頻率是每天一次,留針需要三十分鐘左右。一個療程為十天,兩三天后進行第二個療程。
1.2.2觀察組 結合針灸與推拿兩種手段的。在針灸完后再給患者進行推拿治療,推拿治療的具體過程大致如下所述,先讓患者做端正,雙手自然下垂,讓患者充分放松,然后 讓患者解衣把患病的肩膀露出來,推拿的人站在患者的患病的肩膀的那一側,用掌心貼服在患肩上,輕輕按摩揉動三至五分鐘,然后用拇指點按天宗、肩井等穴位,各穴位的點按時間大約一分鐘左右。然后再按摩肩部痛筋和三角肌束,按摩的方法是用中間三指對握這兩個部位。這樣就能緩解甚至解除肩部的疼痛。接下來推拿者(此時仍站在患者患肩那一側)一只手按住患者的患肩,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患肢做一些伸展牽拉等上去動作,接下來,推拿者要來到患者的前面仍然和剛才那樣一只手按壓患者的患肩,而另一只手拖住患者患肩的肘部,做五或六次聳肩動作,然后使患者的患臂與患肩相平,使肩關節(jié)做旋轉活動。最后,推拿者仍需回到患者的患肩的那一側,為了便于患者的患臂處于向外展的姿勢(此時推拿者兩個手掌要緊握患者魚際),然后是患肢抖動一分鐘左右。推拿治療也是一天一次,十天一個療程,間隔兩三天進行第二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jié)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2結果
3 討論
肩周炎是肩關節(jié)囊及周圍韌帶、肌腱、滑膜囊等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退行性病變引起的肩部酸重疼痛及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強直的臨床綜合征。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jié)周圍炎,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發(fā)病特點及發(fā)病年齡又可稱為 “漏肩風”、“肩凝癥”、“凍結肩”、“五十肩”,是臨床多發(fā)病、常見病,屬于中醫(yī)學的“肩痹”范疇。中醫(yī)學認為[3],本病的病變部位在肩部的經(jīng)脈和經(jīng)筋,五旬之人,正氣不足,營衛(wèi)漸虛,若局部感受風寒,或勞累閃挫,或習慣偏側而臥,筋脈受到長期壓迫,遂致氣血阻滯而成肩痹。肩痛日久,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瘀滯,以致患處腫脹粘連,最終關節(jié)僵直,肩臂不能舉動。針灸推拿在本病的治療中有其獨到之處,療效確鑿,無毒副作用。
本方法治療肩周炎,肩髃、肩貞、肩前、臂臑位于肩關節(jié)周圍,“穴位所在,主治所能”;肩髃、臂臑、曲池、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穴位,大腸經(jīng)經(jīng)脈循行過肩部“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在”;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血海穴屬脾經(jīng),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陽陵泉為“八會穴”之“筋會”。諸穴合用,共奏通經(jīng)、活血、止痛之功;虛、寒加灸,乃“寒者溫之”之意[4];再輔以按摩治療,以進一步疏通經(jīng)絡、止痛,逐步恢復肩關節(jié)功能。在本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還必須注意:一是在治療前應先攝片檢查肩關節(jié),以排除骨、關節(jié)本身的病變;二是如果是因為骨折而繼發(fā)的肩周炎,須待骨折完全愈合后才能配合按摩治療;三是在治療的同時應根據(jù)患者病情,教會患者鍛煉方法,要求患者配合肩部功能鍛煉;四是按摩及功能鍛煉應把握循序漸進原則,以防加重患者肩關節(jié)損傷。
筆者將針灸和推拿相結合,實際操作時略有側重點,即初期疼痛較重者以針刺治療為主,配以溫針灸法和拔罐療法;后期粘連期以推拿治療為主,施以輕柔推拿手法的同時,以較重的被動扳法并配合肩關節(jié)的被動運動。二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成,達到消除疼痛,解除粘連,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度的目的。單純針灸雖有良好的局部消炎、止痛作用,卻不能松解肩關節(jié)周圍黏連的肌肉、筋膜、韌帶、關節(jié)囊、滑液囊等,單純推拿雖有松解黏連的作用,但易使疼痛的肌肉痙攣(重手法時),造成疼痛加劇等不足,而兩者結合,則揚長避短,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王福根.銀質針療法在臨床疼痛診治中的應用.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03,3:173-181.
[2] ZY/T001.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 魯立新.針灸治療肩周炎98例報道[J].時珍國醫(yī)藥,2006,4(6):43.
[4] 李知垠.針灸治療肩周炎近10年回顧[J].中醫(yī)藥信息,2006,2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