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西藥、專方專用、中成藥及中西醫(yī)結合等方面,回顧了中西醫(yī)結合防治房顫的研究概況。中醫(yī)西結合治療房顫已從小樣本臨床觀察,發(fā)展到21世紀較大規(guī)模的中成藥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初步證明了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對于房顫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都具有獨特的療效。近年來對于房顫的中醫(yī)藥治療, 已不僅局限于糾正心室率,在預防和減少并發(fā)癥,如預防房顫血栓形成和減少房顫后卒中的發(fā)生率等方面,都取得了確切的進展。
【關鍵詞】房顫;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綜述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480—01
房顫(AF)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有較高的致死率,多是由于心房電活動紊亂,心臟不能有效的收縮和舒張,心臟的泵血功能障礙或喪失,導致心室極不規(guī)則的收縮,容易誘發(fā)心絞痛、急性心力衰竭、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1]。目前對AF患者除采用西藥常規(guī)治療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也已取得肯定的療效。此外,非藥物治療作為新方法,正日益受到重視。本文擬就房顫的治療方法綜述如下。
1 藥物治療
1.1 β受體阻滯劑 該類藥物經(jīng)臨床試驗證明有明顯的抗心衰、減慢心率的作用,同時起到抑制心室重構、減少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功效。這可能與該類藥物拮抗兒茶酚胺對心肌的正性作用, 降低交感神經(jīng)活性, 防止心肌β受體暴露于過多的兒茶酚胺之下,從而使β受體密度不致下調有關[2]。吳學華等將228例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的臨床資料作了回顧性分析[3],治療上給予阿替洛爾(12.5-25.0mg,口服,每日2次)。該組患者經(jīng)β受體阻滯劑治療后,有效179 例,占78.51%。治療前后 LDL-C及血小板聚集率ADPPAG(M)、ADPPAG(L)、EPIPAG(M)、EPIPAG(L)差異顯著(P<0.05)。說明β受體阻滯劑對抑制患者體內血小板活化有顯著的影響。能夠改善血黏度和血管內皮功能,抑制動脈硬化的進程,防止血管痙攣。β受體阻滯劑作為抗心律失常藥物,也可減少房顫發(fā)作,擴張冠狀動脈,減少外周阻力,降低心肌做功,減少心肌氧耗[4]。
1.2 抗凝劑 該類藥物包括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等。何清華等對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的60例房顫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5],所有患者在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前均已測定國際標準化比率( INR) ,并行大便潛血試驗。華法林的起始劑量為3.0mg/d,用藥后第3天、1周、2周重復測定PT、INR。若INR連續(xù)三次穩(wěn)定在2.0~ 3.0之間,以后每周檢測1次。1個月后改為每月檢測1次, 6個月后改為每2個月檢測1次。60例患者隨訪5個月~ 5年,且華法林維持量為( 3.0-4.0)mg/d。結果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的房顫患者腦卒中的年發(fā)生率為3.33%,無出血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華法林為香豆素類抗凝藥,是預防房顫栓塞發(fā)生最有效的藥物,通過抑制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II、VII 、IX、X以及蛋白C和蛋白S的合成而發(fā)揮作用。大樣本的研究表明,華法林對心房顫動患者抗栓治療明顯優(yōu)于阿司匹林。
1.3 抗心律失常藥 該類藥物包括四大類,如利多卡因、β受體阻滯劑、胺碘酮等。其中,臨床常用胺碘酮治療房顫。張義飛等[6]將特發(fā)性房顫患者94例隨機分為胺碘酮治療組32例,普羅帕酮治療組32例及安慰劑組30例。治療前后行心電圖、心臟超聲、肝功、腎功及甲狀腺功能檢查。出院后囑患者第1,3,6, 12月復查上述項目1次。結果胺碘酮與普羅帕酮治療組,均可使特發(fā)性房顫復律,但胺碘酮組較普羅帕酮組復律時間稍長(約1周), 在維持竇性心律的作用中,胺碘酮組優(yōu)于普羅帕酮組,12月后轉復成功率分別為81%和56%,與安慰劑組自動復律20%(6/ 30)比較有顯著差異( P< 0.01) 。隨訪1,3,6,12月胺碘酮組左房直徑縮小,左室舒張早期經(jīng)二尖瓣血流最高值(E峰值)和左房收縮時經(jīng)二尖瓣血流最大值(A峰值) 、E/A增大。3,6,12月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0. 01) ,普羅帕酮組上述指標有所改善,但差異不顯著( P>0.05),安慰劑組則無變化。說明胺碘酮對特發(fā)性房顫復律及對逆轉心房肌重構有效且較安全。而且胺碘酮是惟一無負性肌力作用的藥物,直接作用是阻滯鈉、鉀、鈣通道, 延長動作電位時程和不應期, 有助于心肌細胞穩(wěn)定;同時胺碘酮有擴張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減慢心率,改善心臟收縮/舒張功能,清除氧自由基,保護心肌細胞等多種作用。
2 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2.1 益氣活血方 高紅梅等[7] 認為AF發(fā)病關鍵為氣虛,元氣不足導致血瘀,血液瘀滯于心內是導致房顫血栓形成的關鍵。故益氣活血為預防房顫血栓形成的根本治療大法。以此自擬益氣活血方(黃芪30g,水蛭10 g ,地龍9 g,采用中藥免煎沖劑,溫水沖服,一日1次),入選60例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每組各30例。 治療組在給予中藥沖劑的同時合用阿司匹林(0.1g,口服,每日1次),對照組僅用阿司匹林(0.1g,口服,每日1次,14天為一療程)。結果兩組治療兩周后P-選擇素、vWF水平和GPⅡb/ Ⅲa 受體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對照組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阿司匹林加益氣活血方可有效改善非瓣膜性持續(xù)性房顫患者血栓前狀態(tài)評價指標P- 選擇素、vWF及GPⅡb/ Ⅲa 受體水平,提示其可能有利于減少或延緩血栓形成。提示黃芪、水蛭具有改善冠脈循環(huán)血流量、保護和修復心肌細胞, 抗血小板、抗凝及纖溶等作用。
2.2 糾顫復律湯 張雙全[8]認為房顫屬于中醫(yī)學“心悸”的范疇,臨床表現(xiàn)以心脈瘀阻、氣陰兩虛為主。以此對癥組方(黨參20,酸棗仁20g,苦參20g,丹參15g,延胡索15g,麥冬15g,五味子15g,炙甘草10g ,日1劑,分3次服)。選擇住院房顫患者7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患者給予乙胺碘呋酮片,(第1周0.2g,口服,每日3次;第2周改為每日2次;復律后改為每日1次),同時予阿司匹林腸溶片(0.1g,每日1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糾顫復律湯。4周為 1個療程,治療 1個療程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平均復律時間等指標進行檢測,并進行對比。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有效率明顯升高、平均復律時間明顯縮短( P<0.05)。提示該方配合西藥治療房顫臨床療效顯著,并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這可能與方中延胡索和丹參的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流黏滯度及生脈散增強心肌收縮力,抑制異位起搏點自律性的作用有關。
2.3 活血通絡膠囊 張榮珍[9]將無抗凝禁忌癥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顫患者200例隨機分為3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華法林治療組60例;活血通絡膠囊治療組60例;活血通絡膠囊合華法林治療組80例。分別予華法林(2.0mg,每日1次),每3天測一次INR,達到目標值(2.0~3.0)并穩(wěn)定后改為一至兩周測一次,逐漸過渡到每月測一次;活血通絡膠囊(丹參、膽南星、水蛭、蒲黃等,每次4粒,每天3次;第3組給予活血通脈膠囊以及華法林,用法同前,療程2年。結果3組治療后不同時間(進入治療后1周及1、2、3、6月)進行6分鐘步行試驗比較,中西醫(yī)結合組、華法林組分別與活血通脈膠囊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中西醫(yī)結合組與華法林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3組終點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年腦卒中發(fā)生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分別與華法林組和活血通絡膠囊組比較,差異分別有顯著性和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后兩組比較無顯著性意義(P>0.05)。華法林使用劑量達到目標值(INR:2.0~3.0)時,中西醫(yī)結合組為(2.26±0.14)mg/d。說明華法林聯(lián)合活血通絡膠囊能明顯降低NVAF患者腦卒中的發(fā)生率,抗血栓治療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少。
3 射頻消融治療
若房顫發(fā)作頻繁、心室率較高、藥物治療無效者,可施行消融治療。通過人為地在心房內劃線消融,來改變病變心肌電生理特性,達到根治房顫的目的。房顫的射頻消融主要為兩大類: 心房內線性消融和局灶性房顫消融。對于持續(xù)性房顫的患者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治療選擇。
綜上所述,在房顫的治療中,中醫(yī)中藥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更是取得了良好而確切的效果,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建堂. 治療30例快速陣發(fā)性房顫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16( 8) :53-54.
[2] 張志強,楊榮欣,等. 美多心安治療DCM118例臨床觀察[J]. 醫(yī)學綜述, 1996,2: 682~683.
[3] 吳學華. 陳 亮. 受體阻滯劑對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的作用[J].藥物與臨床,2011,49(13):37.
[4] 湯春夢. 前列腺素E1對44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變學影響的臨床觀察[J]. 安徽醫(yī)藥,2006 ,10(11):828.
[5] 何清華. 房顫患者華法林治療臨床探討[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11(4):11.
[6] 張義飛. 胺碘酮對特發(fā)性房顫心房重構逆轉作用觀察[J]. 心臟雜志,2002,14,(3):229.
[7] 高紅梅. 阿司匹林加益氣活血方對房顫患3種血栓前狀態(tài)評價指標的影響. 研究論文,2010,31,(6):355-357.
[8] 張雙全.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房顫臨床研究. 中醫(yī)學報,2012,27,(10):1332.
[9] 張榮珍. 活血通絡膠囊聯(lián)合華法令治療老年非瓣膜性房顫并血栓栓塞80例.陜西中醫(yī),2012,33,(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