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中藥外敷治療靜脈炎的臨床療效與護理。方法:選取我院收治靜脈炎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硫酸鎂濕敷治療,觀察組采用中藥外敷治療,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76.67%),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結論:采用中藥外敷治療靜脈炎療效確切,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硫酸鎂濕敷治療,且操作簡單,無毒副作用。
【關鍵詞】靜脈炎;中藥;外敷;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479—02
靜脈炎是臨床上靜脈輸液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腫以及痛,沿靜脈走向呈現(xiàn)條索狀的硬結,增加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痛苦,影響治療進程[1]。以往臨床常用的溫水熱敷、理療以及50%硫酸鎂濕敷等方法治療,但其治療效果均不是十分理想。為研究靜脈炎的有效治療方法,我院選取收治靜脈炎患者60例,對照組給予硫酸鎂濕敷治療,觀察組采用用中藥外敷治療,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靜脈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診斷均參照美國輸液護理學會提出的相關診斷標準,Ⅰ度: 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腫和疼痛,靜脈沒有發(fā)生條索狀改變,觸及未發(fā)現(xiàn)硬結;Ⅱ度: 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腫和疼痛,出現(xiàn)靜脈條索狀改變,觸及未發(fā)現(xiàn)硬結;Ⅲ度: 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腫或者水腫并伴有疼痛,出現(xiàn)靜脈條索狀改變,觸及可發(fā)現(xiàn)硬結[2]。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15-72歲,平均年齡(46.7±2.9)歲,其中Ⅰ度19例,Ⅱ度25例,Ⅲ度16例。其中23例因輸注化療藥物所致,19例因輸注抗生素及中藥制劑所致,9例因輸注甘露醇所致,9例因輸注脂肪乳所致。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以及發(fā)病原因等方面對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之間可進行對比分析。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50%的硫酸鎂進行持續(xù)濕敷,每隔1h觀察1次,每次治療2h,每天4次,濕敷過程中及時更換紗布,保持紗布的濕潤。觀察組采用中藥外敷治療,配方為40g丹參,40g忍冬花,40g黃蔑,40g牛膝,30g伸筋草,30g透骨草,20g紅花,30g葛根,30g附片,加入適量水煎煮20-30min,然后取出藥汁浸濕敷布,濕敷于局部皮膚,溫度保持在38-40℃為宜,保持敷布濕潤,每隔5-7min更換1次敷布,每次治療0.5h,每日4次,治療2天后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3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3]
痊愈:沿著靜脈走向的紅、腫癥狀基本消退,觸及無壓痛感,血管變軟,恢復彈性;顯效: 沿著靜脈走向的紅、腫癥狀明顯消退,觸及有輕微的壓痛感,血管明顯變軟;有效: 沿著靜脈走向的紅、腫癥狀明顯消退,但血管仍然出現(xiàn)條索狀,血管硬度稍微降低;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進一步加重??傆行?痊愈+顯效+有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shù)據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痊愈18例,顯效8例,有效3例,總有效29例,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痊愈8例,顯效9例,有效6例,總有效23例,總有效率為76.67%,兩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
兩組均為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臨床研究顯示靜脈炎是由于靜脈輸注過高濃度以及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或者反復輸液等原因造成局部靜脈壁發(fā)生化學炎性反應,下肢靜脈由于靜脈瓣多且血流緩慢導致靜脈炎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上肢靜脈,因此臨床靜脈輸液時盡可能選擇上肢靜脈。使用濕敷硫酸鎂治療靜脈炎是利用硫酸鎂的高滲作用,局部組織水腫消退,解除血管痙攣,但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效果不顯著,若組織出現(xiàn)變性時使用時間較差長,見效較慢[4]。
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認為靜脈炎發(fā)病機制是由于靜脈輸液損傷局部脈絡,血溢肌膚,則局部發(fā)紅,氣血不暢,痕血阻滯,不通則痛,凝聚于肌膚,輸液受阻則腫脹,癖血內蘊化熱,則局部發(fā)熱[5]。本組采用中藥外敷治療靜脈炎,配方中丹參可活血祛癖,涼血消腫;忍冬花可清解血毒,宜散風熱;黃芪可利尿托毒,補氣固表;牛膝可活血祛痕,消癰腫;伸筋草可舒筋活絡,祛風除濕;透骨草可解毒止痛,祛風除濕;紅花可活血通經;葛根可除煩止渴,升陽解??;附片可逐風寒濕邪,回陽救逆。諸藥合用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擴張局部血管,可以達到消癖、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同時還可營養(yǎng)肌膚、解毒,并促進皮膚恢復彈性和顏色。中藥外敷治療時溫度應保持在38-40℃為宜,保持敷布濕潤,每隔5-7min更換1次敷布,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通過本組資料研究顯示,采用中藥外敷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由此可見采用中藥外敷治療靜脈炎療效確切,其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采用濕敷硫酸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紅腫痛癥狀,緩解患者疼痛,且操作簡單,無毒副作用,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霞,孟娣娟. 如意金黃散外敷治療化療性靜脈炎療效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1,9(10):2612-2614.
[2] 潘月英. 中藥外敷治療七葉皂苷鈉所致靜脈炎的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13,25(3): 168-169.
[3] 陳廣瓊,倪彩霞. 中藥外敷治療靜脈炎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 內蒙古中醫(yī)藥,2011,23(9):126-127.
[4] 李葉梅. 中藥外敷治療胺碘酮致靜脈炎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0,8(6):1522-1523.
[5] 沙莎,劉薇群,程盧山,等. 中藥外敷治療化學性靜脈炎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8):2592-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