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循征護理在危重患者常見的靜脈留置針并發(fā)癥、高熱、壓瘡、排痰困難、便秘中應用。方法:對183例危重患者常見護理問題進行循征護理干預。結(jié)果:應用循征護理解決這些常見問題,護理效果好。結(jié)論:循征護理是解決危重患者常見護理問題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循征護理;危重患者;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412—02
循證護理是指護士慎重、準確和明確地應用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證據(jù),同時結(jié)合護士的專業(yè)技能和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并考慮病人的價值和意愿,將三者完美結(jié)合,制定出適合病人實際情況的護理計劃,并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1]。近五年我們通過循證護理方法,為危重患者制定一系列的護理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83例,其中男99例,女84例,年齡66-85歲。其中腦出血、腦血栓后遺證40例,脊柱骨折脊髓損傷34例,肝癌46例,肺癌30例,骨盆骨折33側(cè)。183例危重患者中83例為靜脈留置針并發(fā)癥干預對象,43例為高熱循征干預對象,30例為壓瘡干預對象,26例為排痰干預對象,68例為便秘干預對象。
2 方法
2.1 收集住院危重患者資料,通過護理病歷、住院病歷,進行詳盡護理評估、分析,提出主要護理問題,分別為靜脈留置針并發(fā)癥、高熱、壓瘡、排痰困難、便秘等。根據(jù)提出的護理問題,護士長帶頭,由本科不同職稱的護理人員3-5名組成循征小組成員進行循征護理干預。
2.2 循征過程
2.2.1 靜脈留置針并發(fā)癥:根據(jù)對靜脈留置針并發(fā)癥的文獻查閱,證實其常見并發(fā)癥為皮下血腫、液體外滲、阻塞、局部過敏、靜脈炎、靜脈留置針脫落。循征方法:并發(fā)癥產(chǎn)生與患者年齡大、生理和心理行為功能減退、血管彈性差、靜脈回流不暢、體位及輸入藥物的濃度、留置時間長有關。護理干預:應用循征知識及時給予護理干預,做好預防措施可以有效減少或避免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做好解釋工作,特別是老年人記憶力差,要常提醒他們避免留置套管肢體過度活動,保持穿刺處干燥、清潔,預防感染。選擇合適靜脈,可選擇正中靜脈、貴要靜脈等粗、直的靜脈。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針對老年人特點,穿刺前熱敷,使血管充盈,使用指壓、輕拍穿刺部位,老年人留置針時間不易太長,因為型號大的留置針發(fā)生靜脈炎可能性大,留置時間長發(fā)生靜脈炎機會多,臨床上只要條件允許,盡量選擇22號、24號留置針,留置時間為4-7d為宜,可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掌握正確給藥方法,嚴格掌握給藥濃度和速度,由于老年人血管通透性增加,輸入高濃度及刺激性強的藥物一定要控制速度,并給予足夠的稀釋,先輸入高滲及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再輸入等滲或刺激性小的藥物。提高責任心,多巡視病房。因老年人痛覺不敏感,外滲時往往滴速正常,不易被發(fā)現(xiàn),對于發(fā)生藥物滲漏腫脹患者,我科的處理方法是用2%碘伏消毒或50%硫酸鎂濕敷[2]。
2.2.2 高熱:長期臥床老年患者易發(fā)生墜積性肺炎,病情危重時出現(xiàn)高熱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引起中樞性高熱、患者體溫常高達39-40℃甚至40℃以上。循征方法:高熱患者通常選擇物理降溫法或藥物降溫法,物理降溫是首選降溫方法,常用乙醇擦浴法和冰袋法。護理干預:根據(jù)循征支持,對于高熱、患者首先區(qū)分高熱類型是中樞性高熱,非中樞性高熱還是兩者并存。將高熱患者置于18~22℃、濕度為55%~65%病房里,頭部、雙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走形處置冰袋,足部置熱水袋(水溫不超過50℃),同時用30%-50%乙醇擦浴,非中樞性高熱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如抗炎、補液,同時輔以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退燒藥氨基吡林等。
2.2.3 壓瘡的問題:常年臥床的老年危重患者皮膚受壓處易發(fā)生壓瘡。循征方法:當皮膚受壓,血液循環(huán)障礙時,如果病房內(nèi)濕度和溫度升高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因皮膚溫度升高,加快組織代謝并對氧的需求量增加10%[3]。護理干預:避免在骨骼突出處進行按摩,在以前臨床工作中,當患者出現(xiàn)早期壓瘡時,護士還在按摩皮膚,實際上損傷組織,護士必須停止這種實踐;簡易水袋在皮膚護理中的應用。將臨床上使用過的3L靜脈營養(yǎng)袋清洗消毒后注入1500-2000ml的清水,夾閉注水孔,用毛巾或棉布包裹水袋,墊入壓瘡好發(fā)部位,每2h翻身并移動水袋1次,以減輕骨突部位的皮膚壓力。還可以將一次性橡膠手套注入適量清水并將手套口封好,可墊于足跟部,亦可減少皮膚壓力。建立床頭翻身卡。每2 h翻身1次,必要時每lh翻身1次,并用軟枕或海綿墊墊骨突處及身體空隙處。隨時觀察壓瘡的變化過程。淤血紅潤期:為防止局部皮膚繼續(xù)受壓,每30-60ml翻身1次,局部可用美皮康超薄型敷料貼于皮膚受壓部位,它能用于保護元抵抗力的或脆弱的皮膚。
2.2.4 排痰困難:長期臥床患者發(fā)生墜積性肺炎時痰液黏稠不易咯出,導致排痰困難。循征方法:在排痰護理中采用“濕、拍、翻、流、咳、吸”等綜合護理措施效果顯著H。護理干預:根據(jù)病情鼓勵患者多飲水,痰液黏稠者用生理鹽水20ml加a-糜蛋白酶4000U霧化吸人,吸氧時在濕化瓶內(nèi)裝人40~50℃溫開水以達到清潔和濕化作用,同時輔以拍背,拍背時患者側(cè)臥位,叩擊者兩手指腹并攏,掌側(cè)呈杯狀,用腕力從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內(nèi)迅速而有力的叩擊胸壁,必需在呼氣時叩擊3-5次,邊拍邊鼓勵患者咳嗽、排痰,指導進行有效咳嗽,先行2次深呼吸,第3次深呼吸后屏氣2~3s然后深咳3次,將痰咳至咽部在迅速咯出,每2h翻身拍背1次,每次拍背10min左右,當患者咳嗽無力時,站在患者床旁即可聽到呼嚕聲,表明有大量糊狀痰液淤在上呼吸道,適時給予吸痰。
2.2.5 便秘:長期臥床危重患者易發(fā)生便秘,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無論是急性期還是恢復期心肌梗死患者,常因便秘、排便用力而誘發(fā)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便秘的處理直接關系到患者預后,影響到搶救成功率。循征方法:危重患者活動減少和飲食改變易發(fā)生便秘。護理干預:耐心訓練患者床上使用便器,培養(yǎng)定時排便習慣,要經(jīng)常反復強化排便通暢的重要性。作為常規(guī)應在患者人院24h內(nèi)酌情給予緩瀉劑,如蘆薈膠囊、麻仁軟膠囊等,次日排便前用開塞露1支或痔瘡栓2粒肛門置人,患者即可順利排便。飲食中適量增加含纖維素食物,如水果、蔬菜,平時多飲蜂蜜水,并每天堅持按摩腹部以增加腸蠕動。此外,還需加強基礎護理和自我衛(wèi)生保健指導,加強皮膚護理,做好口腔護理,預防真菌感染,清洗鼻腔及鼻導管,保持氧氣流入通暢,教育患者戒煙,忌濃茶,忌酒,忌多食動物脂肪。
3 結(jié)果
通過對183例危重患者應用循征護理解決護理中常見問題,使患者搶救成功率大大提高。靜脈留置針應用不但減輕患者痛苦,還可隨時給藥,提高工作效率。對高熱患者的護理可降低腦及機體的代謝,減少耗氧量,提高搶救成功率。對預防壓瘡的護理使患者住院期間未發(fā)生壓瘡。排痰護理使癥狀改善。便秘的預防,保證了治療的順利進行,提高患者治愈率。
4 討論
靜脈留置針并發(fā)癥、高熱、壓瘡、排痰困難、便秘等問題,一直影響危重患者護理質(zhì)量。循證醫(yī)學要求臨床決策的提出都應以大量嚴謹、真實的理論研究為基礎[4]。循證護理是以客觀為依據(jù),強調(diào)以臨床護理經(jīng)驗為基礎,避免了護理工作的盲目性,使護理活動有證可循、有據(jù)可依。但由于查閱文獻局限性,尚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相關文獻,以便更好地掌握優(yōu)質(zhì)護理的內(nèi)涵,制定有效的措施,使護理工作真正把時間還給護士,把護士還給病人;使護理服務真正做到貼近病人、貼近臨床、貼近社會,真正做到病人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
參考文獻:
[1] 章志霞,沈幸,蔣迎春.循證護理發(fā)展概況[J].甘肅中醫(yī),2011,18(12):36
[2] 陳茜,成翼娟,王晉,等.循證護理在褥瘡護理中的臨床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12,17(1I):846-847
[3] 周莉.壓瘡的防治進展[J].護理研究,2011,8(12):1983-1984
[4] 劉勤榮,王翠蘭.循證護理在預防脊柱骨折并發(fā)壓瘡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6(21):2l-22